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什么是丁税?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的原因

什么是丁税?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870 更新时间:2024/1/17 19:33:30

在电视剧《雍正朝》中,雍正皇帝继位登基后,陆续推动新政改革,其中让卫在江苏试行的,便是摊丁入亩制度。所谓摊丁入亩,从字面意思理解,其实就是将存在了两千多年的丁税(即人头税)摊入田地之中,以田税取代丁税。

什么是丁税?

丁税,又称“丁赋”、“丁钱”、“丁口钱”、“丁银”、“身丁钱”、“丁算”,其实就是历朝历代对人口税的总称。这种按照人口收税的模式,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直到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才算真正废除。

汉代的口赋和算赋按人头和年龄计征,带有丁税和代役的性质。南朝时称为口钱。南齐还征过塘丁税。十六国中的成汉征口钱。口出钱40。北周时征过丁庸,以代替劳役。代有征身丁钱或丁米。

元太宗元年(1229年),对西域人征丁税,八年定科征之法,令诸路验民户成丁之数,每丁岁科粟1石,驱丁五升;新户丁驱各半之,老幼不与;其间有耕种者,或验其牛具之数,或验其土地之等,计征地税;丁税少而地税多者纳地税,地税少而丁税多者纳丁税。以后又有更动。明清时称为丁赋。

在古代,人口之所以始终无法爆发式增长,除了战争和粮食产量等因素影响之外,丁税其实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多一口人,便要多缴纳一份税赋,孩子多了根本养不起。此外,丁税也极大影响了重男轻女的思想,同样的交税,男孩毕竟还可以充作劳力,而生女孩显然有些不太划算。

丁税虽然存在时间较长,而且始终作为国家的重要收入来源而存在,但其实在施行过程中存在诸多弊端。例如明朝的丁税与里甲、均徭等四差银一起,都由地方官员征用,并不上缴明中央政府,因而导致各级官吏中饱私囊。

顺治二年(1645年),朝廷命令地方官将丁银和田赋一起上缴,同时加强了对人丁的编审制度,清初实行三年一编审,顺治十三年(1656年)以后则改为五年一编审。通过这些措施,在剥夺地方官任意支配和使用丁银权力的基础上,清朝中央政府直接征用丁银。

虽然这些措施有效避免了官员中饱私囊,但丁税仍然存在很大弊端,例如山西布政使高成龄便曾在奏折中说,“富者田连阡陌,竟少丁差,贫民地无立锥,反多徭役”,意思是说丁税收取极不公平,富有者拥有大量土地,却只缴纳很少的税负,而贫民却反而缴纳的更多。

康熙初年的直隶灵寿县知县的陆陇其也曾对此进行分析,按照清朝的制度,人丁需要每五年一审,然后根据贫富情况,最富有的上上户需要每人征收九钱,然后依次递减,最为贫穷的下下户则每人征收一钱,且新生儿添入、死亡者开除,按理来说很公平。然而,各级官吏一方面不一定能够做到细心核查,而有的官员则为了所谓的政绩,根本不顾百姓死活,为了多收钱财,应删者不删,不应增者反增,结果搞的百姓苦不堪言。

此外,官员士绅利用优免特权隐瞒人口,奸猾之徒又以客籍进行规避,结果应该征收的税负便又落在了贫苦农民身上。而且,上户利用钱财权势将自己评为中户,而贫苦百姓反而被刻意评为上户者同样存在。这样一来,一方面,封建官府为追求溢额在编审时多行虚夸,另一方面舍富就贫,丁银溢额增多的结果便是使中下层民众承担起更多的丁银来,饱受“代纳”和“包赔”之苦。

这样一种丁银编征,使得阶级矛盾更趋激化。对于丁赋的征收来说,其结果是“在民有苦乐不均之叹,在官有征收不力之参,官民交累。”

雍正摊丁入亩的改革

事实上,在康熙统治晚年,便已经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康熙四十二年(1716年),康熙帝便曾说:“朕四次经历山东,于民间生计无不深知。东省与他省不同,田野小民俱系与有身家之人耕种。丰年则有身家之人所得者多,而穷民所得之分甚少;一遇凶年,自身并无田地产业,强壮者流离四方,老弱者即死于沟壑。”

因此,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时,康熙帝下旨“永不加赋”。也就是说,朝廷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

事实上,在康熙晚年时,同样有官员看到了丁税的不公之处,并提出了改革办法,但并没有被康熙帝批准。雍正帝继位之后,同样有人提出了改革措施,这个人便是山东巡抚黄炳,他于雍正元年(1723年)六月提出了摊丁入亩的建议。而在一个月后,直隶巡抚李维钧同样提出了这个建议。

然而,此时雍正刚刚继位,面临的局势极为复杂,认为“摊丁之议,关系甚重”,准备等朝局稳定之后再办,因而责备黄炳“冒昧渎陈”,继而把李维钧奏折交户部讨论,结果户部同意了李维钧的条陈,雍正于是又让九卿詹事科道共议,有人就摊丁提出疑议,因田亩有大小好坏之别,怕摊得不均。

于是,雍正帝又命李维钧制定具体办法,要求做到对国课无损,于穷黎有益。于是李维钧开始奉命筹划,准备将地亩分为三等,丁银按地亩等级摊入,不至于好坏地负担轻重不均。十一月,雍正帝认为他“筹度极当”,办法完善,就命他于下年开始实行,并命黄炳直隶学习其具体办法,以便推行。于是,摊丁入亩经过半年的讨论,便就此定下来了,在全国次第实施。

综上所述,于电视剧中不同的是,摊丁入亩并非由李卫率先施行,而是由李维钧谋划施行,且试行的地区也并非在江苏,而是在直隶地区。

标签: 丁税雍正帝摊丁入亩

更多文章

  • 十六国时期北燕历史介绍 北燕疆域行政区划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北燕

    北燕(407年或409年-436年)是十六国时期汉人冯跋建立的政权。407年,冯跋灭后燕,拥立高云(慕容云)为天王,建都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仍旧沿用后燕国号。409年,高云被部下离班、桃仁所杀,冯跋平定政变后即天王位于昌黎(今辽宁省义县)。据有今辽宁省西南部和河北省东北部。436年被北魏所灭。因

  • 十六国时期后燕历史介绍 后燕疆域介绍 后燕君主列表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后燕

    后燕(384年-407年或409年)是中国五胡十六国时慕容氏诸燕之一,由鲜卑人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垂所建立的政权。后燕建国之初定都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后迁往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全盛时统治范围“南至琅琊,东讫辽海,西届河汾,北暨燕代”(《读史方舆纪要》),即今河北

  • 明朝中后期的宦官权力为何非常大?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宦官

    明朝的宦官,权力巨大,这几乎无人不知。看明代晚期的电影,少不了东厂、西厂出现,他们杀人、放火、审判、执行,似乎正规的行政系统完全由这批人代替了,渐渐形成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暗黑社会”。但是追奔朔源,明代独特的“宦官文化”是如何形成的?这就是个跨越百年的

  • 明朝禁军为何被文官集团掌握?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禁军

    明太祖朱元璋以应天为京师建立大明后,便在京城内外设四十八卫,统称为京卫。明成祖朱棣登时期,将京卫增至七十二卫,随后又以此为基础将京卫扩编为五军、三千、神机三大营,统称为京营。景泰年间,皇帝朱祁钰听从于谦的建议将三大营改编为十团营。其后,虽然京营之制屡变,宪宗时立选锋,武宗时设两官厅,嘉靖时又重建三大

  • 明朝的巡抚的权力有多大?明朝巡抚与唐朝节度使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巡抚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处,承袭元代制度,在朝廷设中书省统领六部,主管全国政务,职权甚重。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掌管各地的军、政事务。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反之罪杀了时任中书省左丞相的胡惟庸后,乘机废掉了中书省,将中书省之权分到六部。随后,在各地又建立了承宣布政使司(掌政务)、按察使司(掌刑狱)、都

  • 西汉灭亡后宗室们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西汉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以前,刘原本是一个稀有姓氏,只分布在沛县一带,如《汉书》中所说“汉兴之初,海内初定,同姓寡少”。但是刘邦以布衣取天下,总结秦亡教训而实行宗室分封,经过西汉两百多年的发展,刘姓已经一跃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几个大姓之一,刘氏家族已经成繁衍了十万余众,仅刘姓的皇室子

  •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度的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内阁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率军打过长江,直抵京师城下,守卫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和大将李景隆开门请降,朱棣终于成为了靖难之役的胜利者。此时的朱棣并没有急着进入皇宫,为了不让自己背上弑君篡位的恶名,他必须得让建文帝朱允炆自己选择让位或者自尽,于是他选择驻军京师郊外等待消息。然而,建文帝朱允炆既没有

  • 明朝内阁制度历史介绍 明朝内阁权力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朝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的一个月内,先后命胡广、解缙、杨荣等七人为阁臣,参与处理军国大事,办公地点设在翰林院的文渊阁中,为了“避外廷之名”,号称内阁,这便是明代内阁的由来。内阁设立之初仅仅只是翰林院的一个下属机构,阁臣品秩最高不过六品,其作用也仅相当于是皇帝的一个秘书机构罢了!然而谁

  • 明朝皇太子出阁读书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皇太子

    隆庆四年(1570年),皇太子朱翊钧即将年满八岁。正月,礼部以“国家旧制,东宫出阁读书期不出八岁”为由上疏明穆宗,但是明穆宗却一口拒绝,并且还明确向朝臣表示:“等到皇太子十岁后再做打算。”这个‘再做打算很明显是明穆宗的缓兵之计,目的是想要对

  • 十六国时期慕容氏建立的燕国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十六,时期,慕容氏,建立,国有,哪些,说道,金庸,天龙八部,

    说道金庸的《天龙八部》相信大家都有看过了吧,都非常的熟悉了,耳熟能详。在《天灵八部》当中有着这么一个任务,名字叫做慕容复,自称是大燕皇族的后裔。人家练武功主要就是为了武林盟主之位,而他的目的却不同,修炼武功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光复大燕。尽管《天龙八部》只是一部小说,不是什么历史典籍,可金庸先生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