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晋阳起兵”历史事件介绍

唐朝“晋阳起兵”历史事件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254 更新时间:2024/3/12 7:45:01

晋阳起兵,又名太原起兵太原起事[1],是隋朝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县,隋炀帝建有晋阳宫)留守、唐国公李渊在大业十三年(617年)起兵夺取长安,为次年建立唐朝奠定基础的事件。

过程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郡丞、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为副,负责围剿上党的历山飞、甄翟儿等叛军,并在雀鼠谷之战中大破之。当时因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民乱纷起,在江都的隋炀帝已无力控制全国。二月,马邑校尉刘武周杀死太守王仁恭,夺取了汾阳宫(在今山西省宁武县西南管涔山上)的兵器甲胄,举兵反隋,自称天子。

受此威胁,李渊获得隋炀帝派来监视他的王威、高君雅支持,命次子李世民与晋阳令刘文静及门客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招募兵马,又暗中派人去河东蒲州召回世子李建成及四子李元吉。不久,兵马大集于兴国寺,王威、高君雅大为不安,疑惧李渊要反,就请李渊到晋祠祈雨,准备除掉他。晋阳乡长刘世龙与高君雅交好,得知两人欲对李渊不利,就密告李渊,李渊于是暗中防备。

五月十四日癸亥夜,李渊派遣长孙顺德、赵文恪等人率兴国寺所聚集的兵马五百人,埋伏在晋阳宫城东门之左。次日早,李渊召集王威、高君雅等文武官僚于晋阳宫,开阳府司马刘政会上庭指控高君雅、王威等与北虏私通,引突厥南寇。李渊让王威等二人取状看之,刘政会不肯交与,言:“所告发的是副留守之事,只有唐公才得看之。”李渊假意惊讶:“岂有是乎!”取过状子观看后,对王威等道:“此人所揭发的事,你们怎么看?”高君雅怒骂道:“此人才是反贼,想要杀我等!”晋阳县令刘文静立即呼叫军士,将王威、高君雅绑住囚禁于监狱。

两日后,突厥数万骑入寇太原,李渊下令大开城门,以疑惑突厥,又令贼帅王康达和志节府鹰扬郎将杨毛等率其所部千余人,暗中在北门设伏。告诫道:“待突厥过尽,抄其马群,拟充军用。”然而突厥兵马太多,从早上到中午一直不停穿过城中。王康达以为过尽,出兵掠夺其后的马匹。被前后夹击,逼到汾河边,最终坠河而死,只有杨毛等一二百人游上岸。兵败后,城中兵马已无几,军民危惧不已,极为恼恨王威、高君雅,认为他们招来了突厥。在突厥兵威下,李渊无力抵抗,只好示弱。两日后,突厥退兵。

六月初,李建成等人到达晋阳。五日,李渊派大郎李建成、二郎李世民攻打西河郡(今汾阳),西河郡丞高德儒固守,郡司法书佐朱知瑾等人投降,引军入城,高德儒被杀。往还九日,西河遂定。得此次胜利鼓舞,裴寂、刘文静等劝李渊起兵,并向突厥借兵。

十四日,李渊组建大将军府,自为大将军,任命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唐俭和前长安尉温大雅为记室,温大雅仍和他弟弟温大有共同掌管机密,任命武士彟为铠曹参军,刘政会和武城人崔善为、太原人张道源为户曹参军,晋阳长上邽人姜謩为司功参军,太谷长殷开山为府掾,刘政会为府属,以及权弘寿、卢阶、田德平参佐等官。将招募来的兵马分为左右三军,世子李建成封陇西公、左领大都督,统领左三军;次子李世民为炖煌公、右领大都督,统领右三军;李元吉为姑臧公,领中军。长孙顺德、鹰扬郎将王长谐、姜宝谊、刘弘基、窦琮、李高迁、杨毛、阳屯、魏进等人分别为左右统军、副统军。柴绍为右领军府长史。十八日,突厥始毕可汗派其柱国康鞘利、级失、热寒、特勤、达官等,送马千匹来太原进行互市,并答应借兵给李渊。李渊派刘文静随康鞘利回突厥汗帐,联络借兵事宜。

七月四日,李渊以第四子李元吉为太原太守,留守晋阳宫。五日,李渊树立白旗,以王威、高君雅祭旗,誓军于野,发布檄文,统帅甲士三万人,号称义军,正式起兵。

十七日,大将张纶等下离石郡(今吕梁市离石区),隋太守杨子崇为乱兵所杀。八月三日,唐军攻克霍邑(今霍州市),斩杀隋将宋老生。八日,下临汾郡(晋州)及绛郡(今新绛)。十五日,突厥始毕可汗遣康稍利率兵五百人、马二千匹,随刘文静至龙门县(今山西河津),帮助唐军。九月七日,张纶下龙泉、文城等郡,捉获文城太守莘国公郑元璹。八日,冯翊太守萧造投降。十日,唐军包围河东郡(今山西永济),隋大将屈突通闭门自守。十二日,李渊率军从龙门渡过黄河,驻军朝邑长春宫(在今大荔县朝邑镇北寨子村,大荔县即同州),开永丰仓赈济百姓。十八日,遣世子陇西公李建成将司马刘文静、统军王长谐、姜宝谊、窦琮诸军数万人,屯永丰仓(今潼关县港口镇西村附近),守潼关。遣敦煌公李世民率统军刘弘基、长孙顺德、杨毛等诸军数万人,往高陵道,定泾阳、云阳、武功、盩厔、鄠县诸县等,与李渊从弟赵兴李神通、女李三娘会师。经过两月多月的攻略,唐军占领京城长安周围城池。

十月四日,唐军二十余万包围京师。十四日,李建成负责京城东面、南面,李世民负责西面、北面,分兵攻打。十一月九日,唐军在景风门东面,军头雷永吉等先登而入,守城隋军崩溃,唐军攻克京城大兴。之后以代王杨侑为皇帝,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自为大丞相、唐王。次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杀,五月,李渊废黜杨侑,称帝,改国号唐,隋朝灭亡,唐朝建立。

主要功臣

晋阳起兵功臣

李世民

裴寂

刘文静

长孙顺德

刘弘基

窦琮

柴绍

唐俭

殷开山

刘世龙

刘政会

赵文恪

武士彟

张平高

李思行

李高迁

许世绪

太原佐命恕死第一等功臣

李世民、裴寂、刘文静:特恕二死

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柴绍、唐俭、殷开山、刘世龙、刘政会、赵文恪、武士镬、张平高、李思行、李高迁、许世绪等十四人,约免一死。

标签: 晋阳起兵

更多文章

  • “畏兀儿”称呼的历史由来 畏兀儿民族的前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畏兀儿

    畏兀儿(蒙古语:Уйгур;维吾尔语:‎‎),古代为突厥语民族中的一支,先祖源自回鹘,进入今新疆一带后,与当地原有民族混居,将其突厥化后,形成的民族名称,后世称为维吾尔族。畏兀儿来自突厥语Uighur的音译,即汉语所说的回纥或回鹘[注1]。畏兀儿是元朝对高昌回鹘国的汉语称呼,在元代后

  • 回鹘汗国历史介绍 回鹘汗国历任可汗盘点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回鹘汗国

    回鹘汗国,又译回纥,又称九姓乌古斯,是由突厥语民族回鹘人在今蒙古高原建立的国家。回鹘原是由回纥与乌揭(乌古斯人)组成的联盟,部族共分十九姓,通行与古突厥语仅存在方言差异的回鹘语,早期使用突厥文字,后改用源自粟特字母的回鹘字母记录文字。《旧唐书·回纥列传》记载,回纥本为药罗葛、胡咄葛、啒

  • 隋朝国号的历史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隋朝

    隋朝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伟大意义。意味着中国再一次建立了一个民族融合的大一统政权。如果从永嘉之乱开始算起,已经270年了。这个天下的得来,着实不容易。隋朝的第一位皇帝杨坚,他的成功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就是各个少数民族已经在中华大地上生活了近三百年,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各方面都是相互影响的。杨坚

  • 隋朝富二代杨玄感为何反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杨玄感

    杨玄感和杨广只是君臣关系,两人并没有血缘上的联系。杨玄感父亲杨素和杨广父亲杨坚都是弘农华阴人,杨坚是汉太尉杨震的子孙,在杨素跟随韦孝宽攻取淮南时,他认识了杨坚,两人结为好友。不过到了他们的下一代,杨玄感却做出了反隋的举动,这可能让人感到有些意外。今天就来和大家分析下杨玄感为什么要起兵反隋,看看这其中

  • 西梁历史介绍 西梁行政区划 AD555-AD587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西梁

    后梁(555年-587年)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梁在萧詧称帝后残存的政权(在西魏支持下)。国都于江陵,统治地区位于原梁朝国都建康以西,故又称西梁[1]。历史在南梁末年的侯景之乱中,梁武帝孙、昭明太子萧统子岳阳王萧詧为叔父湘东王萧绎所迫投降西魏,封梁王;萧绎后来登基,史称梁元帝。554年西魏攻陷江陵后,梁

  • “门下省”称呼的历史由来 门下省的职能与职权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门下省

    门下省,是中国从隋朝和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一省,负责审查国家的重要诏令。高丽王朝亦有设置。唐高宗时曾一度改称东台;武则天时称鸾台;唐玄宗时一度称黄门省。简介门下省,后汉嘉平六年谓之侍中寺。《晋志》曰:“给事黄门侍郎,与侍中俱管门下众事。”或谓之门下省。门下省是中央

  • “典签”称呼的历史由来 典签的职能与职权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典签

    典签,亦称典签帅或签帅、主帅。南北朝时期的刘宋、南齐时置。王府、军府、州郡属官,后为南朝地方长官之下典掌机要的官。当时府州部内论事,皆用签。前叙所论事,后书某官某签,府州皆置典签掌管。本为地方州、府行政衙门中处理文书的佐吏,权力不大。南朝宋将军、诸州刺史和诸王出镇,在府内置典签。如抚军典签、领军典签

  • 中国古代卒妻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卒妻制度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古代战场上的士兵一般都是要打很长时间的仗,所以这个时候,男子对于生理方面的需求一般都是忍着的。但是如果长期不解决这个问题,军心可能就会散漫。所以在越王勾践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制度“卒妻制度”。那么这个制度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古代卒

  • 唐朝后期“白马驿之祸”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白马驿之祸

    说到历史上的白马驿之祸,那可是唐朝发生的一件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个事件就是朱温诛杀唐朝朝官一事,为的就是篡夺统治大权。那么这一次事件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呢,最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白马驿是唐朝末年,藩镇军阀朱温屠杀朝臣的一次事件。日落西山的大唐王朝,朝臣与宦官的矛盾不断激化。

  • 春秋战国时期有几个饿死的国君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国君

    国君是一国之主,侯国范围内的土地财产都是他的。他们锦衣玉食,用曹刿的话说,这是一些“肉食者”,正所谓是“饭来张口”,应该不知道饥饿为何物。既便是那个卧薪尝胆的勾践,也只不过是表示一下与民同艰苦共患难而已,至于说到吃饭,是根本不用发愁的。然而,凡事都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