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朝皇帝庙号的追加和删减介绍

汉朝皇帝庙号的追加和删减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410 更新时间:2024/2/7 10:45:59

在隋唐之前,庙号是对一个帝王功绩的肯定,“有德者有庙号”,不是每个皇帝都能获得庙号的,所以帝王都以获得庙号为荣。

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对于礼制十分严格,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尤其是西汉,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西汉王朝15位皇帝,为什么只有四位皇帝有“庙号”呢?还有一些西汉皇帝有庙号的,不过被后来的汉光武帝刘秀给取消了,也即只有以上四位皇帝的庙号得到后世的承认。

西汉四个帝王有庙号,除了太祖刘邦,武帝刘彻,文帝刘恒,接下来的就是汉宣帝的中宗皇帝了。即使像汉景帝这样发扬“文景之治”的贤君都没有在死后获得庙号,一个皇帝要想得到庙号,首先德行要能服人,其次文治武功里必须有其一建树,才能享有庙号。所以西汉众多皇帝中,只有四位皇帝享有庙号。在庙号的追封上,西汉朝廷遵循“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要求,也即有夺取天下之功的称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称为宗。其中,刘邦称太祖是没有争议的,而之后的汉文帝、汉武帝、汉宣帝则是由治理天下之德,帮助西汉走向了强盛,所以获得了带有宗字的庙号。而在西汉之后,庙号逐渐泛滥,也即之后朝代的皇帝基本上都有庙号了。

1、汉高帝刘邦,庙号太祖

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他于秦末乱世之中建功立业,与项羽分庭抗礼,重用大将军韩信,尊重有才能的张良,萧何等人,一举开创了四百年的大汉天下,他亭长出身,深知民间百姓疾苦,秦末暴政他深受其害,他不得举起反叛的大旗,解救百姓于水深火热。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承袭了秦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废除了秦朝严苛的刑法,以霸王道杂之的方法治理天下,同时鼓励老百姓生育,把良田分给百姓,扩大生产力,大力发展农业,抑制商业。刘邦创建的大汉帝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刘邦这种流氓地痞能当皇帝在历史上开了个恶例

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对于刘邦这位西汉的开国皇帝,其庙号是“太祖”,而不是“高祖”。但是,因为刘邦的谥号高皇帝,也即因为谥号和庙号的混用,促使刘邦被后人称之为“汉高祖”。但是,实际上,作为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这和之后的唐高祖李渊是不同的。

2、汉文帝刘恒,庙号太宗

汉文帝是西汉王朝第三位帝王,他即位后国家财力严重不足,人民生活十分困苦,社会阶级矛盾严重,贵族奢靡之风不绝,贫苦百姓则食不果腹,文帝轻徭薄赋,大兴农桑,改变社会风气,鼓励农民耕种,提倡节俭,自己亲力亲为,就连为自己修建陵墓也禁止铺张浪费,对太子刘下诏,要求薄葬,一改皇帝风光大葬的习俗,巩固国力,与民生息,抚平大汉多年来的战争创伤,开创“文景之治”,为国家积累财富,为汉武帝争霸四方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去世,其庙号为太宗,谥曰孝文皇帝,是为汉太宗。

3.汉武帝刘彻,庙号世宗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有争议)-前87年3月29日)

汉武帝刘彻是可与秦始皇并驾齐驱的千古一帝,他果断放弃和亲匈奴的国策,对匈奴作战主动出击,大胆启用奴隶出身的卫青,霍去病为大将军,他首先命令卫青收服河套地区,为决战匈奴做出准备,而后一举击败匈奴,使得漠南再无匈奴王庭,他亲率十八万大军北巡,他要实现他四海臣服的终极梦想,他先后收服南越地区,闽越和西南夷,而后他命汉军水陆并进,一举灭亡了朝鲜半岛的卫氏朝鲜,并在朝鲜半岛设置郡县,把这些地方都划归大汉版图,开辟丝绸之路,颁布太初令,兴太学,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下轮台罪己诏,公开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这在皇帝里面是第一个,也为后世做出表率,开创“汉武盛世”不失为千古一帝。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4.汉宣帝刘询,庙号中宗

汉宣帝刘询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君,他在牢狱中长大,生活于民间,深知百姓疾苦,深知官场黑暗,登基之后励精图治,治理官场贪污腐败,严明执法,他遣十六万万兵马攻打匈奴,并且节制乌孙骑兵五万攻击匈奴,发动对匈奴大规模的骑兵之战,匈奴无力抵抗大败而归,而后他彻底降服匈奴,让匈奴俯首称臣,并设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西域的广袤土地正式归属中华,自此之后匈奴不在成为汉朝的隐患,汉宣帝大力整饬吏治,抑制土地兼并,发展经济,稳定物价,使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开创了西汉武力最强盛,经济最繁荣的“昭宣中兴”,汉宣帝刘询不愧于中宗的庙号。

黄龙元年(前49年)十二月,刘询因病崩于未央宫,葬于杜陵,庙号中宗,是为汉中宗。

这四位帝王无不对国家有着巨大的贡献,他们开创了盛世,为后世君主做出表率,其他皇帝如汉昭帝刘弗陵,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虽然也曾拥有过庙号,但是都不被后世所承认,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立庙号,可见在后世人们心中,西汉的这四位皇帝的功绩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原先汉朝皇帝的庙号如下: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汉平帝时+王莽上庙号))。

最初提出给汉宣帝加庙号的是王莽。《汉书·平帝纪》:“安汉公奏立明堂、辟雍。尊孝宣庙为中宗,孝元庙为高宗,天子世世献祭。”经过王莽的主张,立汉宣帝庙号为中宗,汉元帝庙号为高宗。

另外西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奭为高宗孝元皇帝(王莽上庙号)、刘骜为统宗孝成皇帝(王莽上庙号)、刘衎为元宗孝平皇帝(王莽上庙号),在东汉光武帝刘秀时被取消。

东汉初年为确立国家祭祀系统,议及西汉诸帝的庙号问题时,光武帝刘秀批准将元帝的庙号高宗、成帝的庙号统宗、平帝的庙号元宗去掉,最终只保留了高、文、武、宣四帝的庙号。分别为太祖高皇帝刘邦、太宗孝文皇帝刘恒、世宗孝武皇帝刘彻、中宗孝宣皇帝刘询。以上四位,皆经过刘秀的正式认定。

刘秀在王莽乱世时,耗费了十二年之久才恢复了汉室天下,建立了东汉,在位时建立了“光武中兴”的盛世,东汉共持续了一百九十五年,历经了十四位帝王。东汉时期的皇帝,有很多年纪轻轻就去世了,还有的刚出生就夭折了。虽说一共有十四个帝王,但是真正统治的没有几个人,这其中甚至只有七个人死后才有庙号。

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

东汉四位被取消庙号的皇帝

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祐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到了汉献帝的时候,大臣们还上书说有四位皇帝是徒有虚名,应该废了他们的庙号,汉献帝也允准了大臣们的建议。

第一位则是汉和帝刘肇,他是东汉时期第四任皇帝,汉章帝的第四个儿子。公元82年的时候,汉章帝废黜了太子刘庆,立刘肇为皇太子。而刘和帝登基的时候还太小,一直是窦太后掌管着朝堂。窦太后听政只是一时的策略,但是到了刘和帝成年之时,窦太后的势力已经很广泛了,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了刘和帝的皇权。窦氏的独权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终于在公元92年的时候,刘和帝联合重臣,一起清扫了窦氏的势力,赐死了窦氏一族。重新掌管权势的刘和帝开始亲政,每日都上朝听大臣们的上书,亲自批阅奏折,对任何事情都亲力亲为,还广纳贤臣。此时的东汉越来越强大,被世人称作“永元之隆”,但是天妒英才,汉和帝还很年轻便去世了,去世时才二十七岁,庙号为穆宗,所有美好的局势也就终结了。

第二位则是汉安帝刘祜,他是东汉的第六位帝王,他原本只是诸侯的儿子。由于汉殇帝早夭,所以刘祜才能够称帝。但是刘安帝在位期间,一直都受制于邓太后,没有办法依照自己的内心行事,一直到邓太后去世后,刘安帝才开始掌权。但是刘安帝对于宦官太过宠信,依靠宦官的势力打压邓氏外戚,大臣们纷纷有了意见,再加上外患不断,边境民族多次谋反窜乱,东汉朝堂内外混乱,导致元气大伤,逐渐走向衰败。公元125年的时候,刘安帝身患重病,不治身亡,庙号汉恭宗。

第三位是汉顺帝刘保,他是东汉的第七位皇帝。汉顺帝的政权是依靠宦官的势力得到的,所以在他登上皇位后,对宦官十分的宠信,事事顺从。而且汉顺帝的性情柔弱,长此以往,手中没有实权,朝中大权全都掌握在了宦官和外戚梁氏手中。从此汉朝政治出现腐败的情况,百姓民不聊生,而汉顺帝对此视若惘然,完全不采取行动,加速了东汉的灭亡。公元144年,汉顺帝去世,庙号为汉敬宗。

第四位则是汉恒帝刘志,东汉末年民间发起了黄巾起义,自此天下大乱,刘恒帝在位的时候,极大的打击了读书人,没有人想要支持他。而且刘恒帝还是个好色之人,后宫佳丽数不胜数,甚至还公开卖官,打着充实国库的旗号,这样的帝王在历史上也是特令独行的。从那以后皇帝和大臣之间也不再团结,东汉政权遭到了极大的大将,诸侯大臣也纷纷痛骂刘恒帝,可见他在大臣们心中是怎样的形象。公元167年,刘恒帝去世,庙号为威宗。

东汉的立国基础大多是依靠豪强地主,所以从东汉初年开始,皇帝们在位都致力于抗衡外戚,上述说到了四位皇帝也不例外。东汉的皇帝之中,除了上面四位名不符其实之外,也就只有开国皇帝刘秀、汉明帝刘庄以及汉章帝刘炟此三人有庙号了。

汉朝(西汉和东汉)拥有庙号的七位皇帝

最终: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刘秀上庙号)、刘骜为统宗孝成皇帝;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

可见早期皇帝干得合格才有庙号,但是皇帝基本都有谥号,所以唐朝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就是XX帝。

汉宣帝刘询被历史遗忘的杰出帝王

汉宣帝刘询在位期间,西汉发展到顶峰,社会发达程度,军事能力,皆可超越前任几任帝王,而且现在史学界也把汉宣帝时期称之为西汉最发达最鼎盛的时期。

公元前60年,匈奴内讧,汉宣帝派郑吉为第一任西域都护。史料记载郑吉“既破车师,降日逐,威震西域,遂并护车师以西北道,故号曰‘都护。”

在打击匈奴上,汉宣帝一改汉昭帝时的防御政策,采取了和汉武帝一样的主动策略,但他的这种主动并不是只去打击,而是武力和和谈并用,文德与武道齐抓。

此后匈奴内讧加剧,五单于争立,后发展成了郅支单于呼韩邪单于两部对立争雄的局面。汉宣帝乘机扶立呼韩邪单于,呼韩耶单于感其德,于公元前51年来长安向汉宣帝称臣。

之后汉宣帝又派赵充国平定羌乱,把现在青海东北部纳入帝国的版图,使河西走廊不再是一条长带,而是与其他大汉国土连成一片。

由于汉宣帝知人善任,宣帝一朝也与汉武帝时期一样人才辈出,大家在汉宣帝的领导下一起谱写了昭宣中兴的光辉时代。

标签: 汉朝

更多文章

  • 金宣宗却迁都开封?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金宣宗

    金朝建立于公元1115年,亡于公元1234年,共九个皇帝(不算亡国时在位只半日的末帝完颜承麟)。而金朝九帝,却是在三个国都向全国发号施令的。严格来说,金朝有三个国都(不算亡国时金哀宗所在的蔡州),第一个是上京,也就是现在的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的阿城区。金朝兴起于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太祖完颜阿骨打(汉

  • 河套之议失败后对明朝产生了哪些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

    河套之议发生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至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时任陕西总督曾铣见蒙古骑兵驻牧河套,逼近关塞,频频侵扰陕西、山西等地,深为北边之患,先后四次上疏修墙、复河套二策,计划三年内收复河套地区。由于国家财政困难、军队腐败严重和明世宗的反对,复套之议以失败告终。这一事件成为了内阁首辅夏言

  • 河套之议发生的历史背景及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河套之议

    河套之议发生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至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时任陕西总督曾铣见蒙古骑兵驻牧河套,逼近关塞,频频侵扰陕西、山西等地,深为北边之患,先后四次上疏修墙、复河套二策,计划三年内收复河套地区。由于国家财政困难、军队腐败严重和明世宗的反对,复套之议以失败告终。这一事件成为了内阁首辅夏言

  • 韩侂胄开禧北伐为何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韩侂胄

    韩侂胄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十月八日,年轻时以恩荫入仕,历任閤门祗候、宣赞舍人、带御器械,淳熙末年官至汝州防御使、知閤门事。绍熙五年(1194年)六月,太上皇宋孝宗病逝。宋光宗与父亲宋孝宗素来不和,以患病为由,拒绝主持丧礼。朝野内外对此议论纷纷。知枢密院事赵汝愚与韩侂胄、殿帅郭杲等人谋

  • 中华民国时期军队服饰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华民国

    民国时期是从1911年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算起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军装变动较大,没有完全统一的军服,和当时国内军阀割据,派系林立的国请有很大的关系。民国时期最早的军服是在1912年(民国元年)10月参议院公布的陆军服制,1918年

  • 中国古代民族之柔然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柔然

    柔然的名字听起来似乎非常的柔弱文雅,其实柔弱崛起后,对于内地王朝的威胁一点不比之前的匈奴、鲜卑小。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柔然是北方唯一能与中原王朝抗衡的游牧民族政权。传说中的花木兰代父从军,抗击的就是柔然。柔然存在于中国历史记录的时期大致是从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4世纪中叶起,柔然开始自称柔然

  • 历史真相:北宋和南宋之间还有两个政权:伪楚和伪齐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北宋

    北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军攻破北宋都城汴京,俘虏钦徽二宗,百官北上,史称“靖康之难”。金人占领宋朝北方大片国土,但由于尚处于奴隶社会晚期的金国无法统治已处于封建社会顶峰的北宋国土,同时也为避免受到北方宋朝遗民起义的直接打击,金国通过在这些地区扶植了一些傀儡政

  • 三国曹魏“浮华案”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浮华案

    魏明帝,即曹叡,曹魏第二任皇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历来史家都认为,曹丕接受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是向士族妥协,而士族则以支持曹丕篡汉为汇报,而后随着九品中正制的不断推行,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其实,魏明帝曹叡在位期间,浮华案则昭示着皇权与士族的冲突依

  •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建国后最理想的都城选择地是哪个?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太祖

    朱元璋选择的都城与他的人生经历是息息相关的,事实上,明代并非只有一个都城,而是多都制,朱元璋称帝后定都是在应天府,也就是南京,这里的南京与今天的南京意义是不一样,南是南方的意思,京是京都的意思,当时的南京合起就是南方的京都。明军占领汴梁(今河南开封)后,把汴梁改为开封府,称北京,这里北京的意思是北方

  • 周朝的礼乐制度中大雁为何会被用来当作嫁娶之物?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周朝

    古代婚礼有六个必备阶段,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礼记》有云:“壻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盖亲受之于父母也。降,出。御妇车,而壻授绥,预轮三周。先俟于门外。妇至,壻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在周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