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末三国时期汉室宗亲都占据哪些地盘?

汉末三国时期汉室宗亲都占据哪些地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384 更新时间:2024/2/16 7:09:04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提起汉末三国的皇室宗亲,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刘备“刘皇叔”。其实在汉末刘备未崛起之前,有五位皇室宗亲担任刺史、州牧,然而尽管如此他们却无力回天,没能拯救大汉王朝。

1、刘焉益州

刘焉为西汉鲁恭王刘馀之后裔,建议汉灵帝设立州牧的就是他,其实他是有私心的。中平五年(188年),刘焉目睹汉灵帝治下朝纲混乱、王室衰微的状况,故而向朝廷建议说:“刺史、太守行贿买官,盘剥百姓,招致众叛亲离。应该挑选那些清廉的朝中要员去担任地方州郡长官,借以镇守安定天下。”

他本人自请充任交州牧,意欲借此躲避世乱,静待时机。当时,益州刺史郄俭在益州大肆聚敛,贪婪成风,加上当时天下大乱。本来想领交州避祸的刘焉因为听侍中董扶说益州有天子之气,改向朝廷请求为益州牧。郄俭为黄巾军所杀,刘焉进入益州,派张鲁盘踞汉中,张鲁截断交通,斩杀汉使,从此益州与中央道路不通。

刘焉进一步对内打击地方豪强,巩固自身势力,益州因而处于半独立的状态。所以刘焉一开始就是心存野望的,他后来甚至想自己称帝。兴平元年(194年),刘焉因背疮迸发而逝世,其子刘璋继领益州牧。214年刘备夺了刘焉、刘璋父子控制的益州。

2、刘虞幽州

刘虞是汉光武帝刘秀之子东海恭王刘强之后。这个刘强可大有来头,他本来是刘秀的太子,后被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刘虞才是真正的东汉皇室宗亲。刘虞举孝廉出身,曾为东海郡吏,累迁幽州刺史,政绩卓著,颇有名望,后坐事免官。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为甘陵国相、宗正等职,安抚百姓。

中平五年(188年),再次出任幽州牧。为政宽仁,安抚百姓,深得人心,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当地的游牧民族,累授大司马,封襄贲侯。190年董卓之乱时,坚决拒绝袁绍等人拥立他为帝。初平四年(193年),率兵攻打公孙瓒,兵败被俘,惨遭杀害。刘虞可以说是真正忠心汉室的宗室重臣。

3、刘表荆州

刘表和刘焉一样,也是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据史书记载,刘表身长八尺余,姿貌温厚伟壮,少时知名于世,名列“八俊”。初平元年(190年),荆州刺史王叡为孙坚所杀,董卓上书派刘表继任,后来就是刘景升单骑入荆州的桥段了。

董卓控制朝廷,为何会派刘表做荆州刺史呢?其实董卓是为了给袁术、孙坚派一个敌手。在荆州期间,刘表恩威并著,招诱有方,使得万里肃清、群民悦服。又开经立学,爱民养士,从容自保。远交袁绍,近结张绣,内纳刘备,据地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称雄荆江,先杀孙坚,后又常抗衡曹操。

然而刘表为人性多疑忌,好于坐谈,立意自守,而无四方之志。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征荆州。刘表病死,其幼子刘琮继位,在蔡瑁等人的劝说下刘琮举州投降,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击溃,之后就是大家熟悉的赤壁之战了。

4、刘岱兖州

刘岱兄弟和汉献帝的关系比刘备还要远,为何这么说呢?刘岱出自刘肥(刘邦长子)一脉,而刘备则是汉景帝之后(中山靖王)一脉,而汉景帝的的汉文帝父亲刘恒,是刘邦的四子,所以刘备好歹还是皇室一脉(汉景帝是光武帝刘秀的七世祖),刘岱兄弟则一开始就是诸侯王的子孙。

刘岱出仕较早,历任侍中、兖州刺史。初平元年(190年)各地群雄起兵,打出讨董的旗号,刘岱也是其中一方诸侯。然而所谓的“群雄”却都包藏祸心,除了孙坚、曹操无人真正出兵进攻董卓。整日“置酒高会”,待到粮草用尽便一哄而散。

后来刘岱与东郡太守桥瑁不和,最终刘岱杀了桥瑁,改任王肱为东郡太守。从刘岱的这个做法来看,他也不是什么忠臣良将,否则怎么能擅自杀死一郡太守呢,而且还让自己手下担任太守,这属于擅署官吏,也是非常不尊重朝廷。之后刘岱又和公孙瓒、袁绍搅合在一起,最终选择支持袁绍。

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黄巾军攻打兖州,刘岱打算派兵迎击,鲍信劝阻说:“目前贼兵有百万之众,百姓惶恐震惊,士兵毫无斗志。我看贼人兵眷混杂,贼军中也没有辎重粮草。如今对策,不如让部队养精蓄锐,先采取坚守,贼众想战不得,想攻又不能,等其气势低落,然后选拔精锐士卒,就能打败他们了。”刘岱不采纳鲍信的意见,坚持出战,结果兵败被杀。

5、刘繇扬州

刘繇是刘岱的亲弟弟。年轻时刘繇被举为孝廉,拜郎中,迁任下邑县长,因为拒绝权贵的请托而弃职逃离。又被州里征辟,巡行至济南国,济南国相是中常侍之子,刘繇发现他贪赃枉法,于是立即将其奏免。从刘繇在下邑和济南的表现来看,他是一个品行端正、不畏权宦的人,这点和曹操颇为相似。

兴平元年(194年),朝廷命刘繇接替陈温为扬州刺史。扬州刺史的驻地本在江北的寿春,但当时政局混乱,淮南一带是袁术的势力范围,将军吴景、孙贲将刘繇迎接到江南的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市),才使其得以在扬州立足。不久,朝廷加授刘繇为扬州牧、振武将军,拥兵数万。

建安元年(196年),刘繇命张英、樊能与东渡而来的孙策军对抗,但是不敌孙策的大军而败。大败之后的刘繇逃到豫章,豫章被笮融占据。于是刘繇又进攻笮融,首战被笮融击破,很快刘繇再次召集所属各县人马,大败笮融。建安二年(197年),刘繇因病去世,终年四十二岁。

汉末虽然有五位宗亲控制五州之地,然而他们却保不住大汉王朝的倾塌。自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以来,这些所谓的汉室宗亲已经没有多少归属感了。尤其是刘焉、刘表、刘备这样的,他们都是西汉的某个藩王的后代,指望他们起身护卫王室,无异于天方夜谭。而且,人都是有野心的,恐怕除了刘虞、刘繇,谁都有个皇帝梦吧!

标签: 汉室宗亲

更多文章

  • 汉朝皇帝庙号的追加和删减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汉朝

    在隋唐之前,庙号是对一个帝王功绩的肯定,“有德者有庙号”,不是每个皇帝都能获得庙号的,所以帝王都以获得庙号为荣。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对于礼制十分严格,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尤其是西汉,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西汉王朝15位皇帝

  • 金宣宗却迁都开封?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金宣宗

    金朝建立于公元1115年,亡于公元1234年,共九个皇帝(不算亡国时在位只半日的末帝完颜承麟)。而金朝九帝,却是在三个国都向全国发号施令的。严格来说,金朝有三个国都(不算亡国时金哀宗所在的蔡州),第一个是上京,也就是现在的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的阿城区。金朝兴起于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太祖完颜阿骨打(汉

  • 河套之议失败后对明朝产生了哪些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

    河套之议发生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至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时任陕西总督曾铣见蒙古骑兵驻牧河套,逼近关塞,频频侵扰陕西、山西等地,深为北边之患,先后四次上疏修墙、复河套二策,计划三年内收复河套地区。由于国家财政困难、军队腐败严重和明世宗的反对,复套之议以失败告终。这一事件成为了内阁首辅夏言

  • 河套之议发生的历史背景及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河套之议

    河套之议发生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至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时任陕西总督曾铣见蒙古骑兵驻牧河套,逼近关塞,频频侵扰陕西、山西等地,深为北边之患,先后四次上疏修墙、复河套二策,计划三年内收复河套地区。由于国家财政困难、军队腐败严重和明世宗的反对,复套之议以失败告终。这一事件成为了内阁首辅夏言

  • 韩侂胄开禧北伐为何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韩侂胄

    韩侂胄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十月八日,年轻时以恩荫入仕,历任閤门祗候、宣赞舍人、带御器械,淳熙末年官至汝州防御使、知閤门事。绍熙五年(1194年)六月,太上皇宋孝宗病逝。宋光宗与父亲宋孝宗素来不和,以患病为由,拒绝主持丧礼。朝野内外对此议论纷纷。知枢密院事赵汝愚与韩侂胄、殿帅郭杲等人谋

  • 中华民国时期军队服饰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华民国

    民国时期是从1911年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算起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军装变动较大,没有完全统一的军服,和当时国内军阀割据,派系林立的国请有很大的关系。民国时期最早的军服是在1912年(民国元年)10月参议院公布的陆军服制,1918年

  • 中国古代民族之柔然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柔然

    柔然的名字听起来似乎非常的柔弱文雅,其实柔弱崛起后,对于内地王朝的威胁一点不比之前的匈奴、鲜卑小。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柔然是北方唯一能与中原王朝抗衡的游牧民族政权。传说中的花木兰代父从军,抗击的就是柔然。柔然存在于中国历史记录的时期大致是从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4世纪中叶起,柔然开始自称柔然

  • 历史真相:北宋和南宋之间还有两个政权:伪楚和伪齐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北宋

    北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军攻破北宋都城汴京,俘虏钦徽二宗,百官北上,史称“靖康之难”。金人占领宋朝北方大片国土,但由于尚处于奴隶社会晚期的金国无法统治已处于封建社会顶峰的北宋国土,同时也为避免受到北方宋朝遗民起义的直接打击,金国通过在这些地区扶植了一些傀儡政

  • 三国曹魏“浮华案”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浮华案

    魏明帝,即曹叡,曹魏第二任皇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历来史家都认为,曹丕接受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是向士族妥协,而士族则以支持曹丕篡汉为汇报,而后随着九品中正制的不断推行,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其实,魏明帝曹叡在位期间,浮华案则昭示着皇权与士族的冲突依

  •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建国后最理想的都城选择地是哪个?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太祖

    朱元璋选择的都城与他的人生经历是息息相关的,事实上,明代并非只有一个都城,而是多都制,朱元璋称帝后定都是在应天府,也就是南京,这里的南京与今天的南京意义是不一样,南是南方的意思,京是京都的意思,当时的南京合起就是南方的京都。明军占领汴梁(今河南开封)后,把汴梁改为开封府,称北京,这里北京的意思是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