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后期“五国伐齐”中谁才是赢家?

战国后期“五国伐齐”中谁才是赢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635 更新时间:2023/12/11 9:07:13

在战国时期,五国伐齐和长平之战一样,都是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一方面,就长平之战来说,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耗时三年。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由此,非常明显的是,长平之战的最大赢家,自然是秦国这一诸侯国,也即秦国击败了能够和自己争夺天下的赵国。另一方面,就五国伐齐来说,看似最大的赢家是燕国,在这场战役中,乐毅率领的燕国大军攻破齐国70多座城池,差一点就彻底灭亡齐国,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不过,在笔者看来,五国伐齐和长平之战一样,最大的赢家都是秦国这一诸侯国。也即在秦国崛起的过程中,五国伐齐和长平之战一样,都在帮助秦国在削弱乃至于重创强劲的对手。比如五国伐齐之前的齐国,可以和秦国并称为东西二帝,也即齐国的强盛,连秦国都非常认可,乃至于秦昭襄王要和齐闵王平起平坐。那么,问题来了,五国伐齐,为何最大的赢家是秦国?秦国到底获得了哪些好处?

一、秦国获得了富饶的陶邑

陶邑,在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西周时期,周文王嫡六子曹叔振铎分封于曹国,建都陶丘。春秋末期,宋国消灭曹国,陶邑成为宋国的疆域。公元前286年,齐国、魏国、楚国三国联手消灭宋国,陶邑遂成为齐国的疆域。陶邑位于菏、济水系交通要道,自陶邑西溯济、河而上可达秦、晋;顺济水而下,能抵齐国都城临淄;东经菏、泗、淮可到南方的吴、楚地区。战国时期开凿“鸿沟”,更使陶邑水运条件锦上添花。

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陶邑的区位交通优势充分发挥了作用,“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迅速发展成为诸侯国间商品交易的中心城市,司马迁誉之“天下之中”。正是因为拥有陶邑、商丘这样富饶的城市,宋国才在战国时期遭到了周边大国的觊觎。而就陶邑来说,虽然一度被齐国占据。不过,在五国伐齐时,陶邑最终落入到秦国手中。

公元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合纵破齐,秦国宰相魏冉假秦国的武力专注于攻齐,夺取陶邑(今山东定陶西南),为己加封,扩大自己的势力。公元前266年,魏冉被秦王罢免,迁到关外封邑,由范雎代相,最后“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卒于陶邑,葬于此地。至于魏冉的封地陶邑,最终成为直属于秦王的封地了。对此,在笔者看来,在五国伐齐时,秦国获得了富饶的陶邑,不仅能为秦国南征北战提供物资支持,也能够直接威胁到魏国、韩国、赵国等诸侯国的后方,也即陶邑的位置,正好处在山东六国之中。

二、让齐国走向衰落,从而无力和自己争夺天下

众所周知,在商鞅变法后,秦国在实力增强之后,致力于蚕食山东六国,从而一统天下。战国时期,秦国和齐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徐州相王和五国相王后,当时主要的诸侯国都已称王,秦、齐两国都不愿再与五国平起平坐,七国的国君都称王了,就显不出秦、齐地位的尊崇了。公元前288年,秦国宰相穰侯魏冉率先提议秦昭王称帝,秦昭襄王为了抬高自己,同时也为了打击邻国,离间齐国与东方各国的关系,接受了这个建议,于同年十月派魏冉去齐国,说服齐闵王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

齐闵王答应了,于是秦、齐正式称帝,是为东帝与西帝。对于齐国和秦国来说,并称东西二帝,是他们实力并驾齐驱的重要体现。不久,齐王接受苏秦的合纵计策,与各国达成去帝号而攻秦的协议。齐去帝号复称王,秦昭襄王也随之取消了帝号。虽然秦国和齐国最终都取消了帝号,但是,这并没有让齐闵王收敛多少。在此之后,齐闵王派兵消灭宋国,从而引起了五国伐齐。

在五国伐齐时,不仅乐毅率领的燕军全力出击,对于秦国、赵国、韩国、魏国等诸侯国,也派兵精锐之师帮助燕军,从而重创了齐国。在乐毅伐齐后,齐国虽然有田单复国,却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落,进而失去了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可能。当然,在齐国衰落后,胡服骑射后的赵国走向崛起,一度具备了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实力。不过,非常可惜的是,在长平之战中,赵国损失了45万精锐士卒,同样失去了争夺的可能。

三:五国伐齐,离间了齐国和其他诸侯国的关系。

最后,《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在战国中后期,秦国为了分化、瓦解山东六国之间的联盟,采用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对于远交近攻来说,就是秦国先集中力量蚕食魏国、韩国、赵国这三国的疆域,因为这三个诸侯国比较靠近秦国,而去拉拢燕国、齐国等诸侯国,促使齐国等诸侯国不会帮助魏国、赵国、韩国这三国。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远交近攻的策略,是非常有助于秦国一统天下的,也即达到了各个击破的效果。而就这一策略的成功实施,显然离不开五国伐齐的助攻。

在五国伐齐之前,齐国曾和其他诸侯国联手攻打秦国,比如第二次函谷关之战中,齐国就联合韩国、魏国攻破了秦国函谷关。不过,在五国伐齐后,齐国选择了中立的态度,也即不会再帮助魏国、韩国、赵国、楚国、燕国抗衡秦国了。因此,在笔者看来,齐国和其他诸侯国关系的疏远,自然有助于秦国各个击破,如果山东六国之间互相支持,亲密无间的话,秦国不仅难以一统天下,反而可能会被山东六国联手消灭。综上,五国伐齐时,看似燕国获得了不少好处,比如从齐国掳掠了不少珍宝。但是,和秦国获得好处相比较,燕国获得的好处是比较短期的。而就秦国来说,既有直接利益,比如攻占了齐国的陶邑,也有长远利益,比如让山东六国之间的联盟不攻自破等。所以,五国伐齐的最大赢家,显然是秦国,而不是燕国。

标签: 五国伐齐

更多文章

  • 战国时期秦国一步步强大为何没被其他国家打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国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各国实力都没有到压倒其他六国,因此往往是国与国之间进行联盟作战,比如著名的三晋联盟、秦楚联盟、齐楚联盟等等。当然也有单打独斗的战例,比如一国以单独的实力碾压另一国,比如魏攻韩之战、齐攻燕之战,然而往往受到其他国家的阻扰。而最极端的案例莫过于,数国共伐一国,比如五国攻秦,五国伐齐,

  • 东汉三国时期“征西将军”官职职权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征西将军

    在汉末三国时期,夏侯渊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位武将。夏侯渊(?-219年),字妙才,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名将,擅长千里奔袭作战,常常出敌不意,官至征西将军,封博昌亭侯。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西征张鲁。十一月,张鲁投降,汉中平定。曹操以夏侯渊行都护将军职,都督张郃、徐晃等平巴郡。十二

  • 如何评价“元嘉之治”?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元嘉之治

    司马光评论宋文帝时说:“上聪明仁厚,勤于听断,江左之治称元嘉焉。”,又称:“文帝勤于为治,子惠庶民,足为承平之良主。而不量其力,横挑强胡,使师徒歼于河南戎马饮于江津。”(《稽古录》卷十四)。这些评论,可以说,都符合基本情况,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小编

  • 刘娥垂帘听政多年为什么没有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娥

    说到这个刘娥,大家应该都知道,她是宋真宗赵恒第三任皇后,即章献明肃皇后。在历史上后宫专政的情况确实是非常多,大家也都屡见不鲜了。比如说比较出名的吕后,武则天等等。但是刘娥可是垂帘听政了11年,最后却没有称帝,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刘娥这个人还是比较低调的,在她最早的时候被立为皇后,

  • 蜀汉灭亡后东吴又是如何对付曹魏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蜀汉

    说道三国时期,我们都知道最出名的就是蜀国和曹魏了,如今现代被人拿出来说的比较多的就是刘备和曹操两位君主了,而这两人的争议比较大的认同是往往都忽略了另外一位大国,那就是东吴,不得不说东吴也是非常值得被拿出来说的。而我们知道之所以三国能够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完全全都是因为三个国家都在互相牵制着才能带来这

  • 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之间,由洪秀全、杨秀清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战争。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史学界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两种:第一种,认为这是一场旧式农民革命。如刘大年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说:“太平天国期间封建经济占

  •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这场战争使得清王朝的统治更加岌岌可危,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但是,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却还是以失败告终,记得马克思在1853年有一段评“太平天国”的话是这么说的:除了改朝换代……他们给予民众的灾难,比统治者有

  • 北魏是怎么册立皇后:手铸金人制度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北魏

    手铸金人很多人不太了解,这其实是魏晋以来少数民族中流行的一种用来占卜吉凶的方法,关于它的来源已无从查考。手铸金人是北魏初期册立皇后的一项制度。拓跋珪做了皇帝,当然要有一位皇后。拓跋珪称帝时二十九岁,此前,已经有一任夫人,匈奴独孤部刘眷的女儿、刘罗辰的妹妹。当初拓跋珪为拉拢独孤部的牧民,分裂亲刘显的势

  • 东北易帜历史事件介绍 张学良为什么决定东北易帜?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东北易帜

    东北易帜标志着北伐的结束、国民政府完成统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结束,实现了当时中国在名义或形式上的统一。那么张学良为什么会选择东北易帜呢?东北易帜12月14日,东北保安司令部召开会议,决定于1929年1月1日元旦实行易帜。就在这次会议上,对于易帜问题还是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唯有张学良坚持非办不可,谓:

  • 西周三监之乱历史背景介绍 三监之乱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三监之乱

    约公元前1045年的周朝,在黄河流域爆发三监之乱。周公东征,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废霍叔为庶民,平定了三监之乱。三监是指周公兄管叔、弟蔡叔、霍叔三人。三监之乱背景周人取得了政权后,并没有完全消灭殷商国家,而是根据当时人们“灭国不绝祀”的原则,保留殷人的祭祀。周武王让纣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