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汉三国时期“征西将军”官职职权介绍

东汉三国时期“征西将军”官职职权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75 更新时间:2024/1/19 0:30:07

在汉末三国时期,夏侯渊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位武将。夏侯渊(?-219年),字妙才,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名将,擅长千里奔袭作战,常常出敌不意,官至征西将军,封博昌亭侯。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西征张鲁。十一月,张鲁投降,汉中平定。曹操以夏侯渊行都护将军职,都督张郃、徐晃等平巴郡。十二月,曹操自南郑回,留夏侯渊守备汉中,拜夏侯渊为征西将军。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进军至阳平关,夏侯渊率张郃、徐晃等将与其相拒,以徐晃破陈式、张郃驻广石,刘备攻而不克,双方相持至第二年,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刘备自阳平渡过沔水,驻于定军山,夏侯渊率军相争。在定军山之战中,夏侯渊战死沙场。由此,对于夏侯渊来说,生前最高的官职,就是曹操册封的征西将军。在汉末三国时期,征西将军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官职,比如魏延、张郃、郭淮邓艾等名将就曾担任这一官职。那么,问题来了,夏侯渊的征西将军,到底是多大的官职,地位有多高?

首先,就征西将军来说,属于四征将军的范围。四征将军,包含了征东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征南将军。从曹魏的角度来看,征西将军主要是对付关中、凉州以及巴蜀等地的敌人。比如汉中张鲁、益州刘备等。在官职地位上,东汉时期,武将的官职从高到低大致是: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四将军→四征将军→四镇将军→四安将军→四平将军→杂号将军→偏将军。

其中,就征西将军所在的四征将军,处在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前后左右四将军之后,而排在四镇将军、四安将军、四平将军、杂号将军、偏将军等官职。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四征将军之前,可谓是高级武将官职了,比如大将军,一般是武将之首,执掌天下兵马。至于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同样是武将中的佼佼者,比如历史上第一位骠骑将军,就是西汉时期的霍去病。在霍去病,历任骠骑将军,几乎都是朝廷重臣。

因此,按照东汉时期的武将官职,征西将军所在的四征将军可以说是一个中等的官职。不过,到了东汉末年,曹操提升了四征将军的地位。《宋书·百官志上》中记载:“四征,魏武帝置,秩二千石。黄初中,位次三公。汉旧诸征与偏裨杂号同。”“四征,魏武帝置”,即曹操重置了四征,此后的四征将军不再是“汉旧诸征”。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得以执掌东汉王朝的大权。在此基础上,曹操在掌权后所置的四征将军皆为重号将军。

例如:公元202年的马腾韩遂“乃拜腾征南将军,遂征西将军,并开府”;公元215年,张辽拜征东将军;公元215年,夏侯渊拜征西将军;公元219年,曹仁拜征南将军。因此,在汉末三国时期,四征将军的地位,已经不逊色于前后左右四将军,甚至超过前后左右四将军了。比如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魏王,张辽从征东将军平调为前将军,又分封其兄张汛(或作“张泛”)及一子列侯。

再比如正始元年(240年),蜀将姜维出兵陇西,郭淮进军,追至强中。姜维撤退后,郭淮又讨伐羌族迷当等部,安抚氐族人,迁移三千多户百姓到关中地区。郭淮转任左将军。嘉平元年(249年),郭淮从左将军升为征西将军,都督雍州凉州诸兵马。对此,在笔者看来,因为四征将军负责征讨四方的敌人,可谓位高权重。对于曹操以及后来的曹魏,自然都在提升四征将军的地位,也即四征将军在汉末三国时期的武将官职,几乎是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了,成为地位相对较高的武将官职。

回到征西将军夏侯渊,于公元219年的定军山之战中被黄忠斩杀。彼时,作为征西将军,夏侯渊可以都督张郃、徐晃等曹魏五子良将。所以,在夏侯渊战死沙场后,曹魏大军可谓群龙无首。如果不是郭淮等人推举张郃代理主帅,曹魏大军的损失很可能要更加惨重了。并且,在笔者看来,正是因为夏侯渊战死沙场,促使曹操逐渐下定决心,放弃汉中之地。而这,自然让刘备攻占了汉中之地,从而进位汉中王。

最后,对于征西将军夏侯渊,如果没有在定军山之战中被杀的话,很可能会成为曹魏正式建立之后的大将军。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故,曹丕登位,于二月已卯日拜夏侯惇为大将军,但在四月庚午日夏侯惇便去世。在曹魏正式建立之后,夏侯渊的兄长夏侯惇,被封为曹魏大将军,这是当时曹魏武将之首了。再比如夏侯渊战死沙场的时候,另外一位曹魏宗室名将曹仁,正担任征南将军一职,对于征南将军和征西将军,地位自然是差不多的。延康元年(220年),曹丕即位魏王,拜曹仁为车骑将军。曹魏建立后,曹仁由征南将军晋升为车骑将军。黄初二年(221年),曹丕拜曹仁为大将军。也即一年后,曹仁又由车骑将军晋升为大将军。

所以,在笔者看来,参考曹仁在曹魏的晋升路径,如果夏侯渊没有在公元219年被杀的话,那么一年后,也即曹丕篡位自立后,夏侯渊很可能会担任骠骑将军或者车骑将军,然后等到他的兄长夏侯惇去世后,夏侯渊将接任大将军一职,成为曹魏武将之首。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夏侯渊的阵亡,不仅对汉中之战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影响到了曹魏的武将格局。比如到了曹魏中后期,夏侯氏在曹魏武将中的地位相对下滑,缺乏问鼎巅峰的名将,而曹仁、曹休、曹真、曹爽等曹氏将领则先后担任曹魏大将军一职。对此,你怎么看呢?

标签: 征西将军

更多文章

  • 如何评价“元嘉之治”?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元嘉之治

    司马光评论宋文帝时说:“上聪明仁厚,勤于听断,江左之治称元嘉焉。”,又称:“文帝勤于为治,子惠庶民,足为承平之良主。而不量其力,横挑强胡,使师徒歼于河南戎马饮于江津。”(《稽古录》卷十四)。这些评论,可以说,都符合基本情况,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小编

  • 刘娥垂帘听政多年为什么没有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娥

    说到这个刘娥,大家应该都知道,她是宋真宗赵恒第三任皇后,即章献明肃皇后。在历史上后宫专政的情况确实是非常多,大家也都屡见不鲜了。比如说比较出名的吕后,武则天等等。但是刘娥可是垂帘听政了11年,最后却没有称帝,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刘娥这个人还是比较低调的,在她最早的时候被立为皇后,

  • 蜀汉灭亡后东吴又是如何对付曹魏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蜀汉

    说道三国时期,我们都知道最出名的就是蜀国和曹魏了,如今现代被人拿出来说的比较多的就是刘备和曹操两位君主了,而这两人的争议比较大的认同是往往都忽略了另外一位大国,那就是东吴,不得不说东吴也是非常值得被拿出来说的。而我们知道之所以三国能够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完全全都是因为三个国家都在互相牵制着才能带来这

  • 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之间,由洪秀全、杨秀清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战争。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史学界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两种:第一种,认为这是一场旧式农民革命。如刘大年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说:“太平天国期间封建经济占

  •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这场战争使得清王朝的统治更加岌岌可危,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但是,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却还是以失败告终,记得马克思在1853年有一段评“太平天国”的话是这么说的:除了改朝换代……他们给予民众的灾难,比统治者有

  • 北魏是怎么册立皇后:手铸金人制度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北魏

    手铸金人很多人不太了解,这其实是魏晋以来少数民族中流行的一种用来占卜吉凶的方法,关于它的来源已无从查考。手铸金人是北魏初期册立皇后的一项制度。拓跋珪做了皇帝,当然要有一位皇后。拓跋珪称帝时二十九岁,此前,已经有一任夫人,匈奴独孤部刘眷的女儿、刘罗辰的妹妹。当初拓跋珪为拉拢独孤部的牧民,分裂亲刘显的势

  • 东北易帜历史事件介绍 张学良为什么决定东北易帜?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东北易帜

    东北易帜标志着北伐的结束、国民政府完成统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结束,实现了当时中国在名义或形式上的统一。那么张学良为什么会选择东北易帜呢?东北易帜12月14日,东北保安司令部召开会议,决定于1929年1月1日元旦实行易帜。就在这次会议上,对于易帜问题还是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唯有张学良坚持非办不可,谓:

  • 西周三监之乱历史背景介绍 三监之乱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三监之乱

    约公元前1045年的周朝,在黄河流域爆发三监之乱。周公东征,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废霍叔为庶民,平定了三监之乱。三监是指周公兄管叔、弟蔡叔、霍叔三人。三监之乱背景周人取得了政权后,并没有完全消灭殷商国家,而是根据当时人们“灭国不绝祀”的原则,保留殷人的祭祀。周武王让纣的儿子

  • “汉承秦制”具体内容介绍 汉朝继承了秦朝哪些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汉承秦制

    说到这个汉承秦制,相信对于秦朝和汉朝的制度都有所了解,就是因为秦朝在大一统之后,建立了一个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那么这个汉承秦制到底是怎样的呢?汉朝到底继承了秦朝的什么制度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看看吧!1、汉承秦制是什么意思其实关于这个汉承秦制,指的就是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制定的一系列的政治制度,

  • 周朝“国野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国野制度

    什么是国野制度周灭商后,在大分封的过程中,对地方实行军事统治。为了区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周王朝对不同身份的人采取不同的统治政策和剥削方法。"国野制"就是这种统治方法的具体体现。"国",亦称"乡",即当时的都邑或较大的居民点。一般来说,国是奴隶主贵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是周王室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