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皇帝为什么重用太监

明朝皇帝为什么重用太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101 更新时间:2024/1/3 17:59:32

宦官作为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伴生品,一直扮演着地位低下的角色。然而,历史上却出现过几次宦官干政甚至专政的情况,最著名的便是汉朝末期与明朝时期。如果说,汉朝末期的“十常侍之乱”只是一次偶然事件,那么,几乎贯穿了整个明朝的宦官乱政现象,便不得不说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大奇观。当然,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现象,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分不开。

历史上许多朝代的灭亡,大多是源于内部政治的腐败,归根结底,还是朝中大臣权力过重,甚至,对皇权产生了威胁。而明太祖建立明朝之后,显然是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极度小心的控制着大臣们手中的权力,为此,他们甚至不惜将权力下放于身边的宦官。

尽管如此,仍然不可避免皇权受到威胁的可能,但是,宦官权力过大总胜过权臣的出现,至少,宦官不会像权臣一样在死后将权力传承给下一代。不管宦官生前掌握着多么庞大的权力,死后他们的所有权力都会归还给皇帝,出于这样的考虑,明太祖才会允许宦官干政这一现象的出现。

显然,明太祖是一个权力欲望极重的人。为了更好地控制手中的权力,朱元璋不惜使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监视百官,使得锦衣卫由此而生。可以说,锦衣卫作为一个专门负责刺探官员隐私、监察官员行为的机构,早期在朱元璋的心中自然有着很高的地位。锦衣卫建立之初并非由宦官组成,但是,此时已经有了宦官插手其中。到了明成祖时期,宦官地位更是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其中,最著名的事件便是“郑和下西洋”。不管是航队的带队领导郑和,还是副官王景弘,他们都是当时有名的宦官。

另外,宦官有时也被作为统治者打压政敌的一种工具。据说,当时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除了彰显国力以外,最主要的便是寻找遗失流离海外的建文帝。建文帝原本为明太祖之孙,其父亲在明太祖时期被立为太子,由于父亲早逝,皇位继承人的身份便落到朱允炆(后来的建文帝)身上。

建文帝登基后,他的叔叔朱棣等藩王便成了最大的威胁。而恰巧,这时候的建文帝又着手于削藩行动,不仅进一步加强了朱棣造反的决心,更是给了他一个起兵的最好借口清君侧。在靖难之役后,朱棣不仅打败了自己的侄子建文帝,还占领了首都南京自己称帝了。尽管,自己成功登上皇位,但是,建文帝却在最终战役中不知所踪,而这,便成为了朱棣的一块心病。以至于,朱棣成为明成祖之后,仍然执着于想要除掉建文帝。而郑和等人被皇帝任命如此重任,也足以看出宦官在这时期的突出地位。

除此之外,明成祖对宦官的重用,也存在着一定的报恩因素。据说,朱棣在夺取政权的时候,宦官给他提供了不小的帮助,因此,夺权成功之后,朱棣才会将宦官视为自己的心腹。而宦官也不再仅限于服务内宫,除了像郑和那样出使外国以外,宦官还掌握物资采办、地方征税、监督军队等许多权力,甚至,还可以担负镇守疆土的重任。而宦官能够读书学字,也是其得势受宠的另外一大突出体现。历朝历代对于宦官识字的权力,都是明令禁止的。但是,到了明宣宗时代,不仅完全打破了这一传统规则,还专门开办了一个为太监服务的学习机构,令大学士负责教习任务。

明朝时期,有一种叫做殿阁大学士的官员,后来,逐渐发展成了内阁制度,主要负责帮助皇帝决策各大朝廷事务。通过一种名为票拟的类似奏折的文件呈递给皇上,再由皇帝用红笔对票拟进行修改,称作“批红”。到了明朝中后期,许多皇帝为了方便(偷懒),常常令身边的司礼监太监按照自己的意思写批红,甚至,发展到后期直接让对方全程负责。

这种情况的出现,太监能够识字便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前朝之所以对宦官识字做出诸多限制,显然也是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但是,明朝却将这一传统打破,也可以看出宦官的地位是何等之高。与权臣最大的区别在于,宦官的所有权力都来自于皇帝。不管宦官的势力多么庞大,一旦失去皇帝的信任和支持,其手中的所有权力都会随之被收回。

而宦官,作为皇帝打压朝中大臣的一种工具,自然会与大臣们结下许多仇怨,一旦失去皇帝的支持,失势的宦官便会遭到所有大臣(尤其是文臣)的轮番攻击。正因如此,宦官才更要加倍讨好皇帝,并且,有许多得势的宦官,大多都是趁着皇帝年幼不明事理,借着对方的宠信而把持朝政,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明英宗。

明英宗继承皇位的时候只有九岁,当时朝中大权都掌握在太皇太后张氏和权臣三杨手中。许多人对年幼的明英宗表面上恭恭敬敬,但是,背后却对他的命令阳奉阴违,这一度给明英宗的自尊心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后来,张氏和三杨先后逝世,朝中权力逐渐回归到明英宗手中。

而这时,太监王振趁机对明英宗示好,不仅得到了明英宗的极度宠爱,还趁此机会掌握了皇帝的印信,得到了替皇帝整理奏章的权力,一时之间风头无两。在一次宫殿初成,百官宴会的时候,宦官王振按照明朝规定不能赴宴,但是,明英宗却因为王振的缺席感到十分不适,非常想念对方。

于是,他便派人去王振家中对其慰问。当时,王振也正因为不能赴宴而恼火,一见到来人便生气地说道:“我就像周公辅佐成王那样尽心尽力地辅佐皇上,难道还不能去宴会上坐一坐吗?”明英宗听到王振的回复,心里愈发觉得对方委屈,便不顾规定将对方请来赴宴。

大臣们看到王振的到来,对他愈加恐惧,而王振也因此变得更加专政。当然,宦官当中也不乏有许多精明之辈,他们除了皇帝这个最大的靠山以外,还会给自己另外寻找其它的强援。朝中大臣是宦官天生的死对头,自然不在考虑的范围内,那么,剩下的人里面,后宫妃子便是最好的人选。历来,皇帝大都性情多变,宦官们自然不放心将全部的身家性命都交付给这样一位不稳定的角色手中。而后宫妃子作为除了宦官以外与皇帝接触最多的一类人,对皇帝的影响自然很大。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妃子与宦官其实有许多相似之处。那么,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两者权力都是来自于皇帝,又都能够对皇帝产生很大影响,都希望借助对方的力量稳固自己的地位。如此一来,双方合作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在明宪宗时期的宦官韦兴、梁芳便是如此。当时,明宪宗极度宠爱万贵妃,甚至为了她不顾群臣阻拦废掉了欺负她的皇后。尽管受到了如此宠爱,但是,万贵妃却常常担心自己年老色衰之后会遭到明宪宗的厌弃。为此,她不惜拉拢宦官韦兴、梁芳作为自己的援手。

后来,万贵妃在两位宦官的帮助下祸乱宫廷,而她的三位兄弟更是与韦、梁二人相互勾结,几乎将整个明朝的国库挥霍殆尽。当明宪宗得知此事之后,亲自前去国库视察,发现情况果然如大臣所说的那样。然而,由于明宪宗对万贵妃实在太过溺爱,竟任由对方挥霍国库却不加惩戒。之后,韦、梁二人见此事不了了之,行事便更加肆无忌惮。

总的来说,明朝宦官弄权的现象之所以如此严重,归根结底,还是皇帝对其的信任和放纵,才导致宦官这一原本作为平衡朝中势力的工具,最终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这才导致明朝后期的政治如此腐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宦官的崛起正是明朝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标签: 明朝

更多文章

  • 东汉末三国益州和荆州哪个更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益州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经过三次拜访,刘备终于如愿见到躬耕南阳的诸葛孔明,后者以《隆中对》正式拉开三国混战的序幕。在诸葛亮看来,只要得到荆益二州,便可得天下,“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的具体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汉高祖

    斩蛇过程汉高祖刘邦做沛县亭长的时候,为县里押送一批农民去骊山修陵。途中大部分人都逃走了。刘邦自己度量,即使到了骊山也会被按罪被杀。于是走到丰县西的涸泽地带就停下来,饮酒大醉,夜里干脆就把剩下的所有农民都放了。并且对他们说:“你们都走吧,我从此也要逃跑了。”这些农民中愿意跟随刘

  • 民国时期西南军阀有几个派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军阀

    在南方,桂系、滇系、粤系、和亲孙中山势力围绕着两广地区和广州政府的控制权争斗。在广西,清朝广西提督陆荣廷借由支持辛亥革命和“桂人治桂”的政策成为了广西都督,之后更通过参与护国战争巩固了其在广西的统治地位,史称旧桂系。护国战争胜利后,黎元洪大总统任命陆荣廷为广东督军,但原广东督

  • 项羽分封诸王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项羽

    项羽为人僄悍滑贼,诸所过无不残灭。这是楚国老将们对项羽的评价。楚霸王项羽是多少人心目中的英雄,可是这个英雄最后的结局十分壮烈,和他的人生一样,大起大落,最后才会自刎乌江边。二世统治的末期,各地起义暴动频繁,陈胜吴广军眼看就要到达秦朝京城咸阳了,二世在情急之下派章邯率领骊山的囚徒对抗吴广军队。章邯大获

  • 晋阳起兵灭隋的条件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晋阳起兵

    李渊,字书德,父辈都是在朝的官员,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父亲李昞,隋朝时期被封为唐国公,可见他父辈的官职都比较高,原因是李渊的母亲是隋文帝杨坚妻子的姐姐,所以在隋朝以来,因为姨母是当朝皇帝的皇后,所以在朝廷上,隋文帝杨坚对他委以重用。李渊先后被派遣到淮、陇、岐三州担任刺史,荥阳、楼烦二郡太守,后

  • 春秋时期的战车是怎么消失的?战车最后被什么兵种取代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战车

    战国时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就连中山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而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赵国眼看着被别国兼并。特别是赵国在地理位置上,东北同东胡相接,北边与匈奴为邻,西北与林胡、楼烦为界。这些部落都是以游牧为生,长于骑马射箭,他们常以骑兵进犯赵

  • 马嵬坡兵变时李隆基为何没能救下杨玉环?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马嵬坡

    当安禄山造反的确切消息传到皇宫时,恩恩爱爱的李隆基与杨玉环正手拉手沐浴在华清池的温泉里洗鸳鸯浴。有人向他报告说安禄山造反了,他却支着耳朵听了半天也没有反应,似乎他的心里明镜似的,谁造反都有可能,唯安禄山不可能。可事实狠狠地抽了玄宗一记耳光。当他好不容易接受安禄山造反的事实后,他颤抖着双手,帮杨玉环把

  • 秦孝公在位时期共经历了几次变法?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秦孝公

    前362年,秦国秦献公去世,年仅21岁的秦孝公继位了,他一继位,年轻气盛,就想做出一番事业来,于是就广招贤士,将很多人才都收纳到秦国来,为秦国效力,商鞅就是慕名而来的人才之一。秦孝公继位时,秦国在一众国家中还很弱小,弱小到那些大国根本就看不上秦国,也没想过要将它吞并了。秦孝公不满这种现状,他想要让秦

  • 庆历新政为何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庆历新政

    明黜陟,就是改革官员的升迁罢黜制度。这是针对北宋王朝庸官、冗官、贪官数量太多的弊端采取的措施。抑侥幸,主要将矛头直指造成大宋王朝冗官泛滥的“荫官”制度。择官长其实就是明黜陟的具体实施措施,选择优秀的官员,淘汰庸官、贪官和懒官。这3项改革措施是庆历新政的核心,其他7个措施都是无

  • 西汉外戚专权出现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外戚

    刘邦去世是时候,汉惠帝刘盈软弱,吕后把持了朝政。为了更好的控制刘姓家族,吕后把一些姓吕的女子都嫁给了刘家的公子为妻,以便监视刘家人的一举一动。不仅如此,吕后还重用吕家人,比如吕产、吕禄等人,把他们都封了王。刘家人感到非常的生气,但是无可奈何,毕竟吕后是以残暴出名的。吕后死了之后,这些姓吕的人就开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