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元代为何统治时间短?元朝的统治为何只有97年

元代为何统治时间短?元朝的统治为何只有97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18 更新时间:2024/1/27 22:59:45

爱好传统戏剧的人几乎都知道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这部带有浓厚批判现实主义色彩的戏剧堪称元代文学的高峰。

窦娥想不到的是她们才离虎口又进狼窝,这张驴儿是个典型的流氓,救她们婆媳本就有别的企图。他与父亲强行搬进蔡家,威逼蔡家婆媳与其父子成亲。窦娥不从,张驴儿想毒死蔡婆再向窦娥下手,没想到却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他诬告窦娥杀人,太守桃杌不认真侦查案件,只是一味刑讯逼供,为了保护婆婆,窦娥只好含冤认罪,她因此被判处死刑。临刑前,为了表示自己的冤屈,她立下三桩誓言: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结果一一应验。像绝大多数中国老戏一样,《窦娥冤》也有个光明的尾巴:三年后,窦娥的冤魂向已成廉访使的父亲控诉,冤案得以昭雪,恶人一一得到惩处:首恶张驴儿被斩首,赛卢医被发配充军,桃杌被革职永不叙用。文学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在《窦娥冤》里,流氓横行霸道,官吏草营人命,平民百姓有苦无处说、有冤无处诉,社会无比黑暗。真实的元代,老百姓的生存状况是如何呢?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一书写到了元代统治者的屠城。“鞑靼过关,取所掠山东两河少壮男女数十万,皆杀之”。蒙古攻灭金朝,人口比战争之前减少了百分之九十。

宋代四川人口近两千万,元军过后,只剩八十万。后来,蒙古贵族觉得把汉人全部杀尽了,没人给他们做奴隶,屠城的事才渐渐减少。元朝统治集团完全不把被征服者当人看,他们将奴隶叫作“驱口”,即供驱使的人口,在“人市”可以自由买卖。一个中等官员可以使唤上百个驱口,一个大使长(奴隶主)的驱口则有成千上万,忽必烈宠臣阿合马就占有七千多个驱口。这些驱口不仅得向使长缴租,还必须向政府纳赋。驱口是没有任何人格尊严的,元朝法律规定“驱口与钱物同”。蒙古贵族想要得到汉人的田地,无需用钱租买,只需将原主人赶走就行。赶走了汉人,就让田地荒芜,生出野草,以利放牧,时人记载说:“今王公大人之家,或占民田近乎千顷,不耕不稼,谓之草场,专放孳畜。”为了笼络蒙古贵族,蒙古大汗甚至经常将农田和作为农田主人的汉人赏赐给王公功臣,一点也不在乎被当成赏赐物的汉人的感受。蒙古官员断案也绝无公正可言。他们目不识丁,“高坐堂上,大小事务一切付之于吏,可否施行,漫不省录”。

官既不管事,也管不了事,吏员便趁机以案生财,谁给的钱多就为谁办事,大江南北,地痞流氓为非作歹,窦娥这样的蒙冤者胜不胜数。元代当政者对汉人的生产、生活进行严格限制。比如汉人每二十家被编成一甲,由蒙古人做甲主。甲主的所有花销都要这二十户汉人承担。晚上一更三点之后禁止出行、点灯、活动。为了防止汉人造反,皇家禁止民众田猎、习武、拿兵器、聚众、野行。每五家汉族人才可以拥有一把菜刀,而且这把菜刀平时还要放到蒙古人家里,要做饭时临时借用一下。只有蒙古人同意,汉族人才能生火起灶,汉族人习惯地称管制自己的蒙古人男的为“老灶爷”,女的为“老灶奶”。任何一种不合理的制度都有其深层的缘由。相对于农耕文化和工商文明,元代蒙古人的游牧文化明显比较落后。这种文化只在乎基本的物质生存,不重视科技创新,更不看重灵魂超越。中原儒家文化一向推崇的礼让、仁义、宽恕、自省、善良,在元代统治者那里没有太多的市场。

而游牧文化一旦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往往会将暴力当成战胜一切的手段,将野蛮视作英雄气质。元代统治者无视百姓的起码权利,也与他们人口过少,需要以少御多有关。蒙古人能征善战,加上当时世界还处于冷兵器时代,勇敢比武器更重要,他们的马蹄所到之处几乎无坚不摧。攻占了那么多的土地,征服了那么多的异族,统治者人手不够,怎么去统治成了难题。蒙古贵族书读得很少,不太懂得“攻心为上”的道理,于是更多地采用强硬手段。因为这种统治手法,元代自然也就成为人间地狱。在唐宋以后的政权中,元代寿命最短,只维持了98年,就与这个政权缺乏人性的温度有关。

标签: 元朝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东宫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东宫

    Zhongguogudaidonggonguanzhidu中国古代东宫官制度中国封建社会为教育、辅导、保卫太子,以保证皇权长久承袭而专门设置的系列职官的制度。太子,亦称皇太子,是承袭帝位的皇子。在封建社会册立太子,是巩固皇权、稳定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措施之一。太子所居之地称“东宫&rdqu

  • 中国古代辽金兵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古代

    辽金兵制辽朝和金朝是中国北方契丹族和女真族上层相继建立的两个王朝。由于他们都保留着原始部族的痕迹,并处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迅速转化的历史阶段,军事制度初期多与本民族社会制度合为一体,进入长城以南地区后,既保有本民族特色,又逐步接受汉族影响,具有民族融合的特点。辽朝皇帝亲掌最高兵权。下设北、南枢密院。北

  • 中国古代元朝兵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元朝

    元朝兵制1206年,成吉思□统一蒙古草原各部,把卫队扩充至万人,编成名为“怯薛”的禁卫军,平时轮番值宿,战时充“大中军”,随大□出征;并将各部落按千户、百户统编,成年男子均有出军之义务,上马备战斗,下马屯聚牧养,实行兵牧合一的制度,使军事组织与社会组织

  • 中国古代之秦汉兵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兵制

    秦汉兵制秦朝(公元前221~前206),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军事制度是在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汉承秦制,又有了新发展。军队的体制秦、汉为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军队,并置于皇帝的严格控制之下。负责全国军事行政的官

  • 中国古代之三国兵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兵制

    三国兵制中国三国时期(220~280),魏(曹魏)、蜀(蜀汉)、吴(孙吴)封建割据,鼎足而立。其军事制度基本沿袭汉制,但又有所变化,主要是建立中、外军体制和实行世兵制。曹魏军队分为中军、外军和州郡兵。中军是曹氏父子以及后来的司马氏直接统辖的部队,前期较少,驻于京城之中,后期庞大,渐扩驻至城外。主要负

  • 中国古代之晋朝兵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晋朝

    晋朝兵制中国西晋统一全国后,沿袭曹魏的军事制度,初期中军强,外军弱,中后期宗王出镇四方,又于王国设置军队,并盛行世兵制。东晋时,外军转强而中军较弱,集兵方式改以募兵制为主。西晋(265~316)军队分为中军、外军和州郡兵。中军直属中央,编为军、营,平时驻守京城内外,有事出征。驻在城内的中军为宿卫兵,

  • 中国古代之南北朝兵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南北朝

    南北朝兵制中国南北朝时期(420~589),国家分裂,政权常依军权的大小和兵势的强弱而频繁更替。南朝军队体制基本沿袭晋制(见晋朝兵制),世兵制衰落,主要实行募兵制。北朝,拓跋氏初期乃实行兵民合一的部族兵制,入中原后逐步封建化,后期创立了府兵制。南朝宋、齐、梁、陈的军队,多有中军(亦称台军)和外军的区

  • 中国古代之东魏北齐的夷汉分兵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东魏

    东魏北齐的军队体制大体沿袭北魏,也分为中兵、镇戍兵、州郡兵三部分,但其军制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夷汉分兵制。东魏北齐的开创者高欢在起事之初,赖以成事的都是鲜卑或鲜卑化了的其他少数民族和汉人。后来魏孝武帝西奔,随他入关的洛阳“六坊”鲜卑不过万人,其余的“六坊&rdq

  • 中国古代之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西魏

    西魏北周实行的是独具特色的府兵制。西魏北周的开创者宇文泰赖以割据的武川军团,主要由改编关陇各族人民起义军的将士而组成。后来又加上随孝武帝入关的“六坊”鲜卑兵万余人,西魏的总兵力大约有七八万人左右。随着与东魏之间的不断战争,西魏军队的补充日渐困难。由于居住于关陇的鲜卑人很少,宇

  • 中国古代之北朝的军队编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北朝

    北朝军队的基本编制是军、幢、队、什、伍。军是北朝军队基层编制的最高一级,军设军主、军副各一人,统率全军。一军所统兵数,没有明确记载。北魏建国之初,曾设置军府,每军配兵5000人,但这似非北魏常制。从一些散见史料看,北魏一军的正常编制,大约为千人左右,当时有所谓“千人军将”的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