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古代东宫制度历史介绍

中国古代东宫制度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429 更新时间:2023/12/17 13:33:57

Zhongguogudaidonggonguanzhidu

中国古代东宫官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为教育、辅导、保卫太子,以保证皇权长久承袭而专门设置的系列职官的制度。太子,亦称皇太子,是承袭帝位的皇子。在封建社会册立太子,是巩固皇权、稳定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措施之一。太子所居之地称“东宫”,或“青宫”、“春宫”等。《诗·卫风·硕人》以东宫指太子,后世沿用。故太子系列的官属称东宫官或宫臣。

沿革东宫官制度始建于殷周。《通典·职官·东宫官》载,当时有师、保、太傅、少傅。太傅、少傅使知君臣父子之道,师教之以事,保则慎其身。秦汉时,东宫官制度初具规模,属官有太子门大夫、庶子、先马(或作洗马)、舍人;有詹事掌管太子家,设丞,辖太子率更、家令丞、仆、中盾、卫率、厨、厩长丞;还有太子宾客赞相礼仪,规诲过失,但未作为官属。东汉时,太子太傅只管辅导,礼如师,不领官属。太子少傅则因无詹事之设而既要管辅导,又要管理全部太子官属。若未有太子,则设舍人隶于少府,其皆撤。

晋朝的太傅、少傅总管东宫事。愍怀太子时置六傅,后称三师三少,即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以后历代相承,但人数多少不一。由晋至隋,詹事时省时置,一般均有家令、率更令、仆三卿。隋朝省詹事,设门下坊、典书坊、左右卫等。唐朝除坊局沿隋制外,有太子宾客,詹事府统家令等三寺,左右率等十府。还有东宫图书馆,称崇馆。

宋朝东宫官或以他官兼,或省或置,很不固定。开始有由丞相兼师傅、参政兼太子宾客。始置侍读、侍讲,太子肄业的资善堂亦有翊善等官属。元朝六傅不常设,詹事院或称徽政院、储庆使司、储政院、宫傅府,时置时撤。

明朝初置大本堂,储藏古今书籍,召四方名儒训导太子、亲。太子居文华堂后,诸儒侍从,选才俊之士伴读。六傅无定员,无专授,除永乐时姚广孝专任太子少师留辅太子外,终明世都是兼官、加官及赠官的虚衔。统领府、坊、局的政事以辅导太子的是詹事,詹事府多由他官兼掌。成化后,多以礼部尚书、侍郎由翰林出身者兼任。嘉靖后期开始,出阁讲读每点其他官员充任,本府坊局成了翰林院迁转之阶梯。清朝詹事府有詹事、少詹事,废置不一,并用满汉,只有笔帖式全用满人。康熙三十一年(1692),始选翰林官分侍皇子讲读,称入直上书房。乾隆二十二年(1757),始称总师傅。由于雍正后不立太子,詹事府只掌文学侍从。本府坊局只为翰林升迁作准备,并无实职。

作用设置东宫官制的作用,主要有:①从各个方面确保太子从小受到诗书礼义忠孝等教育,辅导他“进德”、“修业”,使其成为礼仪规范合度、有丰富的从政知识、才德均足以君临天下的储君。东宫官教育太子的内容很多。以明朝为例,除讲授各种礼乐典章制度外,还要轮番进讲《尚书》、《资治通鉴》等,讲解朝廷对各种大政的处理,讲说民间利害、田里稼穑诸事,以及古今孝悌忠信文学材艺诸故事。进讲内容要先经内阁审阅,呈皇帝览准。有时则由天子钦定诸如《储君昭鉴录》、《文华宝鉴》等文献,命讲官进讲。

②辅助太子。使其能顺利继承皇位。如汉高祖因太子有商山四皓为宾客而不易太子;唐太宗偏爱魏王,引

起廷臣疑虑,太宗特派魏徵辅太子以杜流言。六傅还往往是皇帝托孤之臣。太子被册立以后,即成为储君、副主,可以直接担任宰相、统帅一类要职;当皇帝外出时,由太子“监国”,即留守宫中处理国家政务。这时,东宫官在政务处理上亦要起辅助作用。

③六傅等东宫官衔常常成为加官、赠官的荣誉职称或翰林迁转的准备,授予东宫官衔,可起奖励、明升暗降、调剂平衡等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和统治阶级内部权势斗争的一些矛盾。

特点历代的东宫官制度均有具体规定,但实际上设置情况,人员配备,权势大小,均视太子的情况而转移。若无太子,系列属官皆撤。若太子失宠,东宫官属配备较弱,常受打击排挤,否则反之。

在宗法制的封建社会里,太子为“天下本”,太子的有无、废立,直接影响政局和人心的稳定,太子的素质关系着王朝的盛衰与皇族政权的连续性。对太子的培养历来备受朝廷内外的重视,对太子官的选任委派特别慎重,一般均精选四方名儒、经世名臣、勋旧大臣担任,并选才俊之士作伴读。太子对诸傅如事师之礼。东宫官有的品秩虽不高,不握实权,但具有殊荣。

东宫官制度的建立,形成了以太子为核心的权力体系。东宫官一般不直接议论朝政,但对太子,以及对他日国政有重大影响。太子即位后,太子官往往以东宫恩而成为重臣。宫廷发生派系纠纷时,东宫官亦常被卷入,甚至成为牺牲品。这种情况使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更加复杂。

标签: 东宫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辽金兵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古代

    辽金兵制辽朝和金朝是中国北方契丹族和女真族上层相继建立的两个王朝。由于他们都保留着原始部族的痕迹,并处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迅速转化的历史阶段,军事制度初期多与本民族社会制度合为一体,进入长城以南地区后,既保有本民族特色,又逐步接受汉族影响,具有民族融合的特点。辽朝皇帝亲掌最高兵权。下设北、南枢密院。北

  • 中国古代元朝兵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元朝

    元朝兵制1206年,成吉思□统一蒙古草原各部,把卫队扩充至万人,编成名为“怯薛”的禁卫军,平时轮番值宿,战时充“大中军”,随大□出征;并将各部落按千户、百户统编,成年男子均有出军之义务,上马备战斗,下马屯聚牧养,实行兵牧合一的制度,使军事组织与社会组织

  • 中国古代之秦汉兵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兵制

    秦汉兵制秦朝(公元前221~前206),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军事制度是在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汉承秦制,又有了新发展。军队的体制秦、汉为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军队,并置于皇帝的严格控制之下。负责全国军事行政的官

  • 中国古代之三国兵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兵制

    三国兵制中国三国时期(220~280),魏(曹魏)、蜀(蜀汉)、吴(孙吴)封建割据,鼎足而立。其军事制度基本沿袭汉制,但又有所变化,主要是建立中、外军体制和实行世兵制。曹魏军队分为中军、外军和州郡兵。中军是曹氏父子以及后来的司马氏直接统辖的部队,前期较少,驻于京城之中,后期庞大,渐扩驻至城外。主要负

  • 中国古代之晋朝兵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晋朝

    晋朝兵制中国西晋统一全国后,沿袭曹魏的军事制度,初期中军强,外军弱,中后期宗王出镇四方,又于王国设置军队,并盛行世兵制。东晋时,外军转强而中军较弱,集兵方式改以募兵制为主。西晋(265~316)军队分为中军、外军和州郡兵。中军直属中央,编为军、营,平时驻守京城内外,有事出征。驻在城内的中军为宿卫兵,

  • 中国古代之南北朝兵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南北朝

    南北朝兵制中国南北朝时期(420~589),国家分裂,政权常依军权的大小和兵势的强弱而频繁更替。南朝军队体制基本沿袭晋制(见晋朝兵制),世兵制衰落,主要实行募兵制。北朝,拓跋氏初期乃实行兵民合一的部族兵制,入中原后逐步封建化,后期创立了府兵制。南朝宋、齐、梁、陈的军队,多有中军(亦称台军)和外军的区

  • 中国古代之东魏北齐的夷汉分兵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东魏

    东魏北齐的军队体制大体沿袭北魏,也分为中兵、镇戍兵、州郡兵三部分,但其军制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夷汉分兵制。东魏北齐的开创者高欢在起事之初,赖以成事的都是鲜卑或鲜卑化了的其他少数民族和汉人。后来魏孝武帝西奔,随他入关的洛阳“六坊”鲜卑不过万人,其余的“六坊&rdq

  • 中国古代之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西魏

    西魏北周实行的是独具特色的府兵制。西魏北周的开创者宇文泰赖以割据的武川军团,主要由改编关陇各族人民起义军的将士而组成。后来又加上随孝武帝入关的“六坊”鲜卑兵万余人,西魏的总兵力大约有七八万人左右。随着与东魏之间的不断战争,西魏军队的补充日渐困难。由于居住于关陇的鲜卑人很少,宇

  • 中国古代之北朝的军队编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北朝

    北朝军队的基本编制是军、幢、队、什、伍。军是北朝军队基层编制的最高一级,军设军主、军副各一人,统率全军。一军所统兵数,没有明确记载。北魏建国之初,曾设置军府,每军配兵5000人,但这似非北魏常制。从一些散见史料看,北魏一军的正常编制,大约为千人左右,当时有所谓“千人军将”的称

  • 中国古代之北朝军队的兵种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古代

    北朝军队的兵种主要是骑、步二种,而其中又以骑兵为主。北魏前期,由拓跋部部落成员组成的军队,全是擅长骑射的骑兵。由于游牧民族的特点,早在北魏建国之前,拓跋部已有“控弦之士数十万,马百万匹”。直到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北魏的军队主要都是骑兵。孝文帝改制后,汉人开始正式负担兵役,又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