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末楚霸王项羽为何失败 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秦末楚霸王项羽为何失败 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585 更新时间:2024/1/1 17:36:10

关于项羽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项羽性格使然,所谓“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喜欢杀戮以至丧失天下民心。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历史必然”,认为秦王朝已经实现大一统了,是历史潮流所在,项羽却逆潮而行,分封天下,必然为潮流所抛弃,事实真是如此吗?

其实,这两种观点都太过偏面,没有切中问题的要害。小编认为,吴越落后的文化是项羽失败的根本所在。

一、项羽失败的原因并不完全因为性格

关于凶残好狠,从《史记》的记载来看,项羽确实表现出了大开杀戮凶狠残忍的一面,但这并不能说是项羽性格使然。一方面古代战争本身就比较残忍,集体坑杀战俘的事情在先秦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只要有人劝解,并且道理中肯,项羽一般也不会大开杀戒。

据《汉书》“陈胜项籍传”记载,项羽攻打外黄十分艰苦,取胜之后,将十五岁以上的男人赶往城东,想集体屠杀,以泄其愤。当时外黄有一个十二岁的少年,劝说项羽不要屠城,不然以后其他城市的人肯定抗争到底,绝不投降。

项羽认为有理,郝免了已经刀架脖子的一众男人。试想项羽身为主帅,在忙乱的战争间隙居然能接见一个黄口小儿,并且接纳他的意见,是多么难得的一种行为。

就是刘邦,也难以做到,即便是以后两千年来的整个中国历史中,恐怕也难以找到几个类似的例子。

项羽

关于匹夫之勇妇人之仁,这不过是韩信的一面之词。韩信乃一介贫民,穷困潦倒,又自恃能力超群,所以一直期望出人头地。项梁造反兵过淮阴时,韩信投靠项梁,项梁任命他做了一个小官。项梁死后,项羽继任,赏识韩信的才能,立即予以提拔。但是韩信确实才高,认为提拔得太慢,不足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于是临阵叛逃,投靠刘邦。没想到刘邦也并没有给他什么官做,失望之余,韩信又弃刘而去,这才发生了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追回来之后,刘邦因萧何推荐,立马招见,在这次会见时,韩信为了展现自己的才能,故意将刘邦吹捧一下,将项羽贬低一下,当然是情有可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韩信就讲出了流传千古的“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关于项羽的性格,我认为陈平的评价较为中肯,《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陈平对刘邦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可见,就性格而言,项羽刘邦,各有长短,相对而言,项羽的性格甚至好过刘邦,因为不排除陈平与韩信变相地向刘邦讨要爵邑的可能。

二、项羽失败的原因并非完全因为历史潮流

这一说法,其实由来不久,大抵应当是历史唯物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一部分人提出的新看法。他们认为在秦以前,夏商周实行的是五级分封制,公侯伯子男各据一国,自成一体,虽然夏商周三代分别是“天下共主”,但是天下共主对封建各国的控制力并不强,一旦某一诸侯国实力增强,往往尾大不吊,不买“共主”的帐,而“共主”往往对此也毫无约束办法。因此,各诸侯国力量此消彼长之后,经常发生冲突,局部战争此起彼伏。老百姓对这种局面早已厌倦,希望能形成中央集权的统一王国。秦灭六国之后,废除封建制,实行郡县制,正是代表了这一历史潮流。而项羽在灭掉秦国以后,废掉郡县制,又实行封建制,违背了历史潮流,所以为潮流所淘汰。

初看起来,这一说法彼有“新意”,但实际上,不过是后人的凭空妄断。

封建制度下的各国经常相互厮杀,形成局部战争,而且有时战争规模还相当大,这是事实,但是,从国家政权出现之日起,一直到秦灭六国之前,中国人一直习惯于裂土分侯的封建制。秦朝建立中央集权之后,天下百姓并没有发现中央集权的好处,反而更见其害。因此,那些深受其害的原六国百姓,理所当然地就认为苦难的根源就在于大一统。所以,一旦陈胜吴广揭杆而起,“天下影从”,除了故秦地之外,原来六国所在地的豪杰百姓,纷纷杀死郡长县令,以图恢复六国故地,回到以前的七雄并存的历史状态。

关于这一点,唐朝有一位著名的杂家唐蕤在《长短要术》中有过比较明确的评论。《长短要术》历来评价甚高,有人称之为“小资治”。而唐蕤本人在当时也声名远播,就连大诗人李白在十八九岁时,也师从于唐蕤。可见唐蕤当时的学术地位。就连唐蕤这么一位大学者,也认为较好的政治体制是分封制稍带郡县制。他甚至认为秦朝之所以很快就灭亡,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分封诸王而一味实行郡县制。可见,在近现代一些人的“新意”之前,并没有什么人证明秦时天下百姓有希望大一统的愿望。(唐蕤原文附后)

三、落后的吴越文化是项羽失败的根本所在

其实楚汉之争,并不是项羽与刘邦两个人之间的决斗,而是以项羽八千子弟为代表的吴越集团与以刘邦萧何韩信等人为代表的苏北集团的决战。通俗一点讲,不过是苏南与苏北两大势力间的决斗。说到底是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较量。

项羽的亲信,是会稽起义时的八千江东子弟,次亲信是原楚国故地的造反军团如英布等,最外围的则是各地投降将士。项羽的各项军政大计,都由这一部分亲信制定。

因此,这一部分人的判断、谋划,直接影响了项羽的各项决定。而在项羽的这一部分亲信中,谋断能力最强的是范增,安徽巢湖人。项羽一直尊称范增为亚父,而且范增已经七十高龄,不可能在最后关头叛项羽而去,而项羽却轻而易举地中了陈平的离间计。

原因就在于范增不过是项羽的次亲信。项羽真正披肝沥胆、确信不疑的,只有江东的八千子弟。这八千子弟中,现在有姓名可考并且可以确认籍贯的是故吴令郑昌、壮士桓武。另外名见史记的还有钟离味、龙且季布等。这些人,勇武有余,智谋不足,在关键时候不仅没有帮助项羽,反而拖了项羽的后腿。

首先,江东子弟才智能力水平欠佳。《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梁杀人,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不惟智谋如此,勇武亦是如此。“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所以在楚汉相争过程之中,凡项羽亲自指挥作战的,无不取胜。而一旦需要分兵拒敌,吴中子弟却没有一个可堪大任。这其中最要命的就是龙且部被韩信杀的全军覆没。可以说,龙且的全军覆没,是楚汉相争的转折点。从此项羽刘邦攻守转换,形势大变。史载项羽“闻龙且军破,则恐”。

其次,江东子弟向来尚武少文。吴越本来僻处江东,难得接受中原先进文化的熏陶,偶尔出现的伍员、孙武范蠡、文仲等人,也不能得以长久,更兼吴越连年征伐,不久又被楚国灭掉,所以吴越一带,子弟们只知斗勇,不知有文。以至于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只知道打打杀杀,不知道收买人心,播洒仁义。甚至有项羽分封诸王之后,将一部分江东子弟裂土分王,结果这些人无德无能,将自己的王国搞得鸡飞狗跳,一个接一个地乱了起来,没有给项羽提供一个稳定的后方保障。

对于项羽取得胜利之后政治制度的选择上,但凡通晓一点历史的,就应当劝告项羽取长补短,将分封制与郡县制结合起。结果由于亲信中无人有此才识,自然也不会有人进谏,而那些非亲信将领,则巴不得立即裂土封王,自成一国。所以英布被封到九江国后,珍惜自己的力量,不仅没有出兵援助项羽,被项羽逼急了反而投靠了刘邦。反观刘邦,西汉建立后,立即借鉴秦朝和项羽的经验教训,分封王侯,郡县并举,才终于稳定了政治局面。

所以,项羽的失败,不是其个人的原因,是以项羽为代表的江东集团的失败。江东的文化底蕴不足以支撑整个国家的治理,所以也就难免项羽乌江自刎啦。

四、对于项羽失败还有一种说法:不作不死

项羽,中国军事史上“实力派”和“勇战派”的代表人物,有着万夫不当之勇。和汉高祖刘邦相比,更多人认为项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的确,项羽出身名门,少有大志,24岁起兵反秦,27岁成为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西楚霸王。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豪杰,在年仅30岁的时候,就被迫自刎乌江。究竟是什么,致使壮志难酬、英雄末路?

答案就是现在很时髦的两个字:作秀。项羽太爱作秀了,别人称他是英雄,他就处处想逞英雄,不惜一切代价地“秀”自己,失败是必然的结果。

标签: 项羽

更多文章

  • 清朝文字狱的背景和产生的影响 清朝文字狱的危害性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字狱

    清朝文字狱,简言之,也叫清代文字狱。清朝文字狱给当时不少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造成了不少困扰,许多人冤死在自己无意之中写下的文字。而且清朝文字狱随着中原局势的稳定,变本加厉,许多名士因为统治者的捕风捉影惨死在清朝文字狱的冤案之中,大批的文字著作也被销毁。可以说,清朝文字狱给当时清朝的国力造成了阻塞,不

  • 中国古代南北朝历史概述 南北朝皇帝列表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南北朝

    南北朝是在中国历史中分裂最大的一个时期,而且也是因为长期起来每个朝代都是维持着一种对持的形式,所以也是称之为南北朝,那么南北朝历史,南北朝皇帝列表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声明:图片由网友上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南北朝历史,南北朝皇帝列表南北朝中国历史朝代的什么时候南北朝时期(公元420

  • 刘备伐吴的真正原因有哪些?为关羽报仇还是夺地盘?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备

    刘备伐吴,兵败夷陵。后人常以胜负论之,认为是战略错误,应该奉行诸葛亮的“联吴抗曹”的方针。我认为应予纠正。刘备讨伐吴的理由:刘备伐吴图片1、云长为蜀汉不可替代的重臣,刘备的结拜兄弟。故刘备说:朕虽有万里江山,又有何益?反之,不为他报仇,这个团队就会散。一般人会想,自己的兄弟都

  • 宋金海上之盟结果 宋金海上之盟的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海上之盟

    海上之盟,是指北宋末年,宋徽宗为灭辽国,主动与金国签订的联金灭辽军事盟约。海上之盟结果固然导致了辽国的覆灭,然而也为北宋的灭亡埋下了伏笔,实为北宋决策者的一项重大的对外政策失误。图片来源于网络宋徽宗眼见辽国日渐衰落,遂兴起了趁火打劫的念头,想要借由金国的兵力一举将宿敌辽国永远从地图上抹去。于是,自重

  • 大定之治是哪个皇帝在位时期发生的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大定之治

    大定之治是哪个皇帝在位时期的?大定之治是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时期的事。金世宗完颜雍登基以后,励精图治,革除弊端,开创了大定之治。金国在完颜雍时期达到了顶峰。金世宗完颜雍像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时期开创的金国强盛局面被称为大定之治。金世宗完颜雍从多方面对金国进行改革,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方面。金世宗是推翻海陵王

  • 中国礼仪之争出现的原因 中国礼仪之争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礼仪之争

    中国礼仪之争,指是的17世纪到18世纪这段时间期间,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就中国传统礼仪是否违背天主教义而展开的争议。据说直到1939年,罗马教廷才撤消了关于禁止中国教徒祭祖的禁令。从历史上的角度来说,中国礼仪之争可以说是中国天主教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那么中国礼仪之争发生的背景又是什么呢?传教士利玛窦早在

  • 吴桥兵变的影响是什么 吴桥兵变的背景与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吴桥兵变

    吴桥兵变的背景是崇祯三年,袁崇焕杀死了皮岛总兵毛文龙,引起了岛上将士的哗变而发生的。图片来源于网络由于后金的崛起,明朝在山海关之外的势力几乎全部被后金荡尽。但由于袁崇焕的英勇抗击和毛文龙的地理优势,使他们两支军队,成为了关外唯一能和后金抗衡的军事力量。随着宁远和宁锦之战的胜利,袁崇焕被崇祯皇帝重用,

  • 清中期禁教的原因是什么 清中期禁教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禁教

    我们知道,基督教最迟在唐代的时候就已经传入到了中国。据说在7世纪的时候,就由叙利亚传教士阿罗本传入中国,但是在后期遭到了挫折,但是在明代后期的时候,基督教又获得了大空间的发展。但是在中国历史上还发生了四次的灭佛运动,也就是史上著名的佛教镇压活动,对于清朝的禁教运动来说,却不是这样的,那么清中期禁教的

  • 推恩令的目的是什么 推恩令的巧妙体现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推恩令

    在汉高祖开国最初的时候,他的统治方式就是实施分封同姓王,可是结果却导致王国势力日益增加,并且严重的威胁了中央集权,从而爆发了“七国之乱”。战乱爆发以后,他们立即采取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到了武帝初年,还是有许多地

  • 匈奴是怎么灭族的 匈奴跑到欧洲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匈奴

    自先秦至两汉,匈奴一直都是中原政权的重要敌人。他们曾经强盛一时,给中原人民制造过无数的“麻烦”。不过,正所谓物极必反,彪悍的匈奴人并未因其武功而赢得持续发展的机会。那么,匈奴什么时候被灭的呢?匈奴人群像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匈奴并没有停止南侵的步伐,秦始皇派蒙恬将兵三十万,夺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