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理国历史大事记

大理国历史大事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716 更新时间:2023/12/20 19:42:29

大理大事记

公元937年,段思平联络云南东部的“三十七部”灭掉了大义宁称帝,改国号为大理,定国都为羊苴城。

公元1147年,段和誉把皇位传给段正兴后出家,从此,大理国开始走下坡路,国势日衰。

公元1063年,洱海地区的杨允贤叛乱,掀起了大理国内乱的序幕。

公元1080年,杨义贞杀掉国君段廉义自立为“广安皇帝”,高智升借平叛之机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实力,成为大理国实际的掌权者。

公元1094年,高升泰废大理国王段正明自立魏王,从此,段氏家族在大理的统治暂时告一段落。

公元1096年,段正淳复大理国,开始了大理中兴。

公元1253年,蒙古大军南下,开始侵扰大理国。

公元1254年,蒙古大军活捉段兴智,大理灭亡。

后记

历史舞台的帷幕一次次拉开,又一次次落下。悲欢离合的剧目在这个舞台上不断上演。那些传奇的、浪漫的、神秘的、可怕的、辛酸的、喜悦的、哀愁的故事,渐渐地都成为了随风飘散的尘埃。

现代人几乎都对夏、商、周、秦、汉、两晋、隋、唐、宋、元、明、清等主流的中原王朝知之甚详,却不知道在其中大多数中原王朝的周围,也曾存在着许多小国。众星拱月,这才形成了今天的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许多古国出现了,又消逝了。

当我们在那些曾经存在、又转瞬即逝的古国遗址中徜徉,就会发现,这些古国曾经的辉煌完全值得我们赞叹、景仰。这些是一个个虽然面积不大,却拥有独特文明的古国。它们的兴衰起伏,值的我们反思。

这些古国,有些亡于对中原汉王朝的侵略,如匈奴。匈奴,这是一个至今仍让人感兴趣的游牧王国,是一个曾经强盛到可以横行的政权。他们让中原王朝品尝到了屈辱的滋味。在他们的鞭策下,汉王朝才励精图治几百年,才诞生了风云人物汉武帝刘彻,才涌现出了传奇般的将领李广卫青霍去病霍光陈汤……匈奴人不知疲倦地侵略,为他们的败亡种下了祸根。他们被从中国驱逐到欧洲,又在欧洲再次被击溃。匈奴人为什么具有如此强烈得近乎偏执的侵略欲望?他们为什么走上了这样一条不可能永远辉煌下去的道路?没有人知道答案。

与匈奴仅仅志在掠夺财物不同,有一些古国是在与其他民族的同化中消融的,鲜卑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我们至今都不得不赞叹鲜卑人的智慧。他们不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并且正视先进的文明,主动推行汉化政策。以往,只有中原政权主动“胡服骑射”,以法令的形式主动要求本国人从汉俗,而且如此坚决、彻底,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相当罕见的。

还有被中原王朝灭掉的古国。古蜀国、大宛、夜郎、乌桓就是这样的国家。他们都是中原汉族王朝统一战争中的牺牲品。外交政策的失败,是他们灭亡的原因。古蜀王攻击近邻而不交远,拒绝加入改革大潮,夜郎王盲目自大而轻率造反,乌桓王收留袁氏对抗曹操,却过分轻敌,不合时宜的政策与傲慢让他们自取灭亡。

另有一些古国,亡于游牧民族政权的进攻。如东胡、乌孙、龟兹、柔然、契丹、西夏、大理等。历史总会跟人开玩笑。野蛮要向文明过渡,文明却总被野蛮毁灭。文明明明是先进的,野蛮明明是落后的,为什么在古代,落后却总能给先进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这是一个值的深思的问题。也许,文明确实是一朵娇贵的花,开花结籽万般不易,想毁灭它却只需轻轻一碾。

宗教战争是当今世界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古国于阗和高昌灭亡的原因。对于人间的统治者来说,宗教信仰实在是一个很好的战争借口。罗马教皇曾以此为借口发动了数次东征,阿拉伯世界也曾以此为借口对西域发动了圣战。统治者觊觎的是权力和财富,士兵们坚定的信仰是统治者最好用的工具。比起“与世无争、宽容忍让”的佛教信仰,伊斯兰教的信仰更具有战斗力。于是,于阗和高昌的佛教文明就在伊斯兰教的“圣战”中灰飞烟灭。

古国的失落也有其他原因,而且至今也没有统一的答案。这些千古之谜,被人们演绎,被人们幻想,被人们争论。真相也许蕴含其中,也许置身其外,也许比我们想象得要简单,也许比我们想象得要复杂。

不管怎么说,这些失落的古国,最终几乎都与中原融为一体。融合是这个世界永恒的主题,国籍、信仰的差异根本阻挡不了统一的脚步。想想那些曾经林立而最终消失的古国,我们或许能预见未来:那将是一个不再有国家的地球,没有国家间的战争,没有宗教间的冲突。从古到今,人类的同化一直在坚定地进行着,人类的文明一直在传承着。世界大同的那一天也许真的会到来,尽管那可能需要很漫长的时间。

遥远的未来不是我们应该花费太多精力去操心的。追寻失落的古国,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讲,是要警示我们把握当下。当年的古国所面对的灾难,是今天的我们要应对、避免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追寻失落的古国,就是追寻被遗忘的历史,而追寻历史,就是为了把握现在,把握未来。辉煌易逝,文明易失。我们有必要知道那些曾经繁华过的古国。尽管它们已经不存在,我们也要让这些古国在我们的心中永生。这是对历史的尊敬,也是对祖先的尊敬。

标签: 大理国

更多文章

  • 消失的古国之奄国历史介绍 奄国历代君主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奄国

    它确实存在,却没有人说得清它的来龙去脉;它曾经非常强大,在历史上却没有多少记载。这时一个叫做奄国的古国。不知道何年何月,人们才能揭去它的面纱。淹城与奄国在江苏省常州市南面的武进区,有一座古代堡垒遗址,叫做淹城。淹城是我国目前西周到春秋时期保存下来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古城池。据说,这也是世界上仅有的

  • 清朝满族为什么比明朝还推崇儒家思想?清朝女子守节究竟有多严格?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清朝,满族

    从历史上来讲,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几乎很难在一起相处,因为双方的文化体系不一样。元朝虽然完成了统一,但输就输在不会治国,一直想要汉人褪去自己的文化,然后向蒙古学习,这种强迫的制服也导致元朝非常短命。等到满族入关建立清政府以后,可能是吸取了元朝失败的经验,所以就极力推崇汉文化和儒家思想,甚至到了一种令人

  • 夏桀有哪些暴行 夏桀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夏桀

    夏桀商纣,这是古代两位著名的“暴君”,仿佛有他们出场的地方,一定就会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不仅如此,他们都有一个非常宠爱的妃子,这个妃子也都是历史上很著名的“红颜祸水”,妺喜和妲己。纣王妲己的故事我们听说了太多,夏桀和妺喜你又知道多少呢?为什么夏桀也是

  • 南明永历政权最后的高潮:李定国两蹶名王再败吴三桂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定国

    李定国两蹶名王是指南明时期民族英雄李定国在西南地区进行抗清斗争的过程中先后大败两名清朝王爷,一名是定南王孔有德,另一名是敬谨亲王尼堪。李定国(1621年1662年),字宁宇,南明永历政权抗清名将,陕西榆林(或作延安)人。李定国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公元1630年(崇祯三年),张献忠发动陕北饥民起义,将

  • 东吴政权建立的合法性在哪?孙权建国用的什么理由?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东吴

    曹魏和蜀汉的建立都有各自说得通的理由,但孙权建立东吴就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了,孙权既不是汉室宗亲也不想继承汉室血脉,那就是彻彻底底的叛国臣子了。所以孙权建国时间最晚,就是因为孙权一时半会也想不出建国的合理理由,但是东吴政权是三国当中存在时间最长的,比曹魏都还要长。只能说江南这片土地真的人杰地灵,培养出了

  • 诸葛亮北伐的资金竟是靠制盐得来的?蜀汉经济命脉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诸葛亮

    蜀汉的经济应该是三国当中最令人堪忧的,主要是刘备身边还真没有一位好的经济学家,所以国内经济一直提振不起来。当年诸葛亮北伐就花费了大量的钱财,那这笔钱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这里就要提起蜀汉的经济命脉了,那就是制盐业。盐对于古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除了盐可能就没别的调味料了,所以蜀国大力发展制盐业,获

  • 唐朝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异同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租庸调制

    唐朝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异同:唐朝继续实行均田制。公元624年,颁布均田令,并将前代的租调制发展为租庸调制。唐朝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异同唐朝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异同规定丁男(2160岁)、中男(1820岁)受田一顷(百亩)。疾病残废者受田40亩。寡妇30亩,如为户主则为50亩。所授民田2/10为永业田,子

  • 什么是募兵制?北宋募兵制介绍 AC960-AC1127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募兵制

    募兵制占主导地位的兵役制度宋代军队无论是禁兵还是厢兵,都是采用招募的办法。或募土人就所在团立,或取营伍子弟听从本军,或募饥民以补本城,或以有罪配隶给役。①除了配隶的罪犯外,其他都是召募而来。宋代募兵的对象是流民和饥民。逢灾荒之年招募流民、饥民为兵,这是宋代的一项传统国策。宋太祖认为:可以利百姓者,唯

  • 十六国的军事制度 十六国时期各国军队规模 AD304-AD439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十六国

    西晋建兴四年(公元316年),晋愍帝被汉国刘曜俘虏,西晋灭亡。从此直至北魏太延五年(公元439年)魏太武帝统一北方,北方处于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这即历史上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时期。五胡,是指匈奴、羯、鲜卑、氐、羌等5个少数民族。十六国,指以五胡等少数民族为主建立的16个割据政权,它包括:成汉、二赵(前、

  • 什么是均田制 隋唐时期均田制介绍 唐朝均田制瓦解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均田制

    唐朝均田制瓦解的原因:均田制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北魏开始推行,到唐朝中期瓦解,它的实行对封建经济的恢复和繁荣起了决定性作用,它的瓦解也是唐朝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唐朝均田制瓦解的原因唐朝均田制瓦解的原因然而《中国古代史》(高中选修本)对均田制仅作简单的交代,特别是在第八章“唐朝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