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子贵母死和铸金人立皇后:北魏的残酷祖制是谁立下的?

子贵母死和铸金人立皇后:北魏的残酷祖制是谁立下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88 更新时间:2024/1/25 10:05:29

历朝历代的帝王之家,如果儿子被立为皇储,当母亲的一定喜不自胜,因为从此可母凭子贵,尽享富贵荣华。然而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皇室里,后妃们却害怕生下皇子,因为按照祖宗的规定,一旦自己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她将走上死路……

中国历史上的专制皇朝在皇位继承过程中,母以子贵固然多有,杀母立子的现象也曾存在过。其实此种作法滥觞于西汉之武帝,形成制度的,却是北魏拓跋氏。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子贵母死,残酷无奈

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北方政权。入主中原之前,鲜卑族首领继承人的册立和即位往往有赖于母亲一族势力的强大。登上皇位的并不仅仅是皇储本人,而是有强大的母族做支撑。这种“母强子立”的体制一直持续到北魏的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继位。道武帝即位后,积极扩张领土,并于386年建立北魏,三年后又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并称帝。颇有远见的道武帝意识到,先前的部落体制已经不再适用,北魏需要建立超越一切的专制君权。而在原来的“母强子立”的体制下,母权对皇权的影响是巨大的。为此,道武帝痛下决心,创立残酷的“子贵母死”制度,即一旦某位皇子被立为储君,储君的母亲就要被赐死。

制度刚一设立,道武帝就赐死了太子拓跋嗣的母亲刘贵人。年少的太子伤心得号啕大哭。道武帝却对他说:“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不让妇人以后干预政权,让外戚势力作乱。你要把这种方法继承下去。”旁边的大臣也连忙附和道:“是啊,古代圣明的君主也是这么做的。”

大臣指的是汉武帝赐死钩弋夫人一事。汉武帝晚年想册立钩弋夫人所生的皇子刘弗陵为继承人,又担心自己死后皇帝年幼,太后容易把持朝政祸乱朝廷。于是,为了皇权的稳固,汉武帝狠心赐死了年轻貌美的钩弋夫人,以绝后患。

就这样,已有“先例”的“子贵母死”制度作为北魏的祖制传了下来,历代帝王都必须遵守这项制度。这可苦了生下皇子的后妃们。儿子被立为皇储本是好事,可这也意味着宣布了她们的死期。

尼姑出身的胡太后

胡太后年少时曾入佛寺做尼姑。她在佛寺钻研佛法,通晓很多佛经义理。她的姑姑也是尼姑,经常出入皇宫。北魏宣武帝即位初年,姑姑引荐她入宫宣讲佛法。容貌秀丽、口齿伶俐的小尼姑,很快就打动了宣武帝。于是,宣武帝下诏封她为世妇,留在宫里。她又不把“子贵母死”的制度放在眼里,拼死为宣武帝生下一名皇子。宣武帝将她生的皇子立为皇储,并为她废除了“子贵母死”的残酷制度。儿子即位后,胡太后耗巨资开凿石窟,兴建佛寺,生活奢靡,荒淫无度。她的胡作非为直接导致了北魏的分裂。

一立一废,两场悲剧

然而,这种极端的制度并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小皇帝的生母被赐死,就需要有其他女性来照顾他。于是,北魏出现了奇特的三位皇太后并存的局面。一位是皇帝的生母,皇帝即位后要追封被赐死的母亲为皇太后;另一位是皇帝的养母,由于对皇帝有养育之恩,她们也会被封为皇太后;第三位更神奇,按照北魏拓跋氏的古制,皇帝的妃子需要亲手铸造一个金人,只有铸造成功的才有资格被立为皇后。于是,在前朝铸造金人成功而被选为皇后的人(非皇帝生母)到了后一朝,便理所当然被尊为皇太后了。

在这种制度下,后两位皇太后依然拥有左右皇权的能力,因此,“子贵母死”制度的效力大大减弱。又因为这项制度对于每位皇帝来说,都是一场童年的噩梦,所以北魏很多皇帝都想废掉它。着名的孝文帝就曾因不忍杀死自己的爱妃林氏,而向祖母冯太后苦苦求情,却没有得到应允。

直到北魏的第八任皇帝宣武帝元恪在位时,因为笃信佛教,不忍心杀生,断然宣布废除这项制度。但仁慈的宣武帝没有想到,自己的好心换来的却是王朝的衰落和灭亡。

宣武帝不忍心杀死太子的母亲胡充华。宣武帝死后,即位的孝明帝只有六岁,未谙世事。胡太后临朝听政,独揽大权。她不仅在国内大兴土木,建造佛寺,开凿石窟,而且极其喜欢饮宴游乐,在朝廷里掀起攀比富贵的奢靡之风。与此同时,她还重用佞臣,豢养情夫,把朝廷内搞得乌烟瘴气。

孝明帝逐渐长大成人,觉得胡太后的所作所为必将导致王朝覆灭,于是想方设法夺回权力。但胡太后势力深厚,亲信遍布朝野内外,孝明帝根本不是她的对手。争到后来,胡太后竟然联合亲信毒死孝明帝,消息传出,天下哗然。大都督尔朱荣趁机兴兵作乱,攻入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将胡太后和她刚扶立的三岁小皇帝溺死在黄河里,又杀死两千余名大臣。这就是着名的“河阴之变”。事变发生后不久,历经一百七十余年的北魏王朝终于气数已尽,分裂成东魏和西魏。

标签: 北魏

更多文章

  • 秦朝的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朝

    秦亡之论《淮南子·人间训》:秦王赵政兼吞天下而亡。《淮南子·泰族训》:赵政昼决狱而夜理书,御史冠盖接于郡县,复稽趋留,戍五岭以备越,筑修城以守胡,然奸邪萌生,盗贼群居,事愈烦而乱愈生。赵政不增其德而累其高,故灭。《阿房宫赋》: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

  • 北齐和北周相比哪个国力更强大?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北齐

    北周五代之一。郭威所建。都开封。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陕西、安徽、江苏的大部,河北南部、湖北北部及内蒙古、宁夏、甘肃、山西的一部分。历三帝(二姓),共十年。北周北朝代名。中国历史南北朝的北朝之一。557年,宇文泰子宇文觉簒西魏,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建都长安(即今陕西西安),说起经济北齐更胜

  • 南明政权包括哪几个皇帝:南明政权为什么没算在明朝的历史里?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南明

    南明政权明末北京失陷后朱姓宗室在南方建立起来的诸政权。有福王弘光政权,唐王隆武政权,鲁王政权,唐王绍武政权,桂王永历政权,韩王定武政权,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福王和桂王政权。顺治元年(1644)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崧在丹阳总督马士英等人拥戴下,在南京称帝,建元弘光。福王政权一方面抵御清军南下,一方面继续剿

  • 方腊起义导火索是什么? 方腊手下大将排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方腊起义

    方腊又名方十三,北宋睦州青溪县万年乡堨村人,一说宋代歙州(治歙县,即徽州)人,后迁至睦州青溪县万年乡堨村,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方腊利用明教(又称摩尼教)组织群众,于公元1120年(徽宗宣和二年)秋举行起义,聚众百万,攻占六州五十二县,方腊自称“圣公”,年号“永乐

  • 安史之乱简介_安史之乱时间年代_安史之乱死了多少人 AD755-AD763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是唐朝一个十分重要的事件。它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点,是唐朝一个由强盛变得弱小的一个时间点。安史之乱场景模拟图安史之乱发生的地点如果是换成现在的中国的话,应该是在中国的北方。这件事开始的时候是在公元后755年的12月,一般认为这件事的结束时间是在公元后763年的2月。大概是经历了8年

  • 战国时期历史大事年表 战国时期历史年表 BC475-BC221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战国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一说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战国时期包括二周灭亡前和二周之后秦灭六国完成之前。二周于公元前256被秦国所灭,次年起史家以秦王纪年。周朝在秦朝建立之前就灭亡了。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一说公元前404年)的旷

  • 秦朝时期历史大事年表 秦朝年代表 秦朝年代记事表 BC221-BC207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秦朝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由战国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传三世,共两帝一王,国祚共十四年。秦国原为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到秦始皇继位后,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攻灭关东六国,完成华夏大一统,后北击匈奴、南并百越,建立中国空前辽阔的王朝。因秦朝王室嬴姓,故史

  • 西汉时期历史大事年表 西汉年代表 西汉年代记事表 BC207-AD8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西汉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2月),又称前汉,与东汉合称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十四帝及一位傀儡皇太子孺子婴,享国二百一十年。秦亡后,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击败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史称西汉,定都长安。西汉在诸多制度上承袭了秦制,汉初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被秦末战

  • 中国民国时期大事年代表 中华民国大事记事表 AD1912-AD1949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民国

    中华民国(19121949),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简称民国。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及联合国五个主要创始会员国之一。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建立。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势

  • 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城楼毛泽东画像的8次更迭情况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毛泽东

    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彩色巨幅画像,是全中国人最为熟悉的一幅肖像画。是全亚洲最大的手绘领袖画像,用20天的时间完成,每年重画一次。画中主人公的形象经过了8个版本的变迁,最终的版本是1967年10月1日确定的。之后的47年里,广场上的人不论走到什么位置,都会发现画像中那位老人的目光,始终都在注视着你。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