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科举制度被废除的原因是什么

科举制度被废除的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535 更新时间:2024/2/10 15:48:08

科举制度被废除的原因是什么

科举制度从隋朝产生,之后的历朝历代都是采取这种制度来选拔人才,科举制度在中国存活了一千三百多年,最终被废除,那么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是什么呢?

贡院放榜图

要想知道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就要了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度自产生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学习狂潮,社会风气也变得温文尔雅。因为参加科举考试对象不再局限于世族达官贵人,而是全民参与,没有条件限制,不论是稚嫩少年还是垂暮老人,不论是寒门苦士还是名门望族,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自从实行科考后,为国家招揽了大量优秀人才。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和后人唾弃的秦桧都是进士出身,为官出仕。可以说科举制度不仅促进社会风气良性发展,而且也使得国家安定繁荣。但是科举制度最终还是废除了,下面就来说说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虽然每个朝代都是依靠科考来选拔人才,但是每个朝代也都有了自己的发展。最显著的就是明清科考为八股文。八股文有着严格的格式,不允许考生去创新,去思考,只要熟读四书五经就行了。而且一些人为了能够做官,费尽一生都在参加考试,好比《范进中举》中主人公因得知中了,大喜导致晕厥并且疯疯癫癫了,因此可以说这时的社会风气是病态的,而且这种闭塞懒惰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学术文化的发展。

因此封建社会后期,科举制度不仅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创新,而且还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当西方国家进行着工业革命日渐强大起来的时候,中国人依然拿着四书五经摇头晃脑。当西方国家强迫打开中国大门时,这时的有识之士才知道国民的落后愚蠢。

历史上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做出过非常多的贡献,但是实际上并不是在中国的任何一个时期科举制都真正发挥了他的作用,在顾炎武在世的时期就是科举制度低迷的时期。顾炎武大力抨击科举制度,那么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呢?

顾炎武图片

首先顾炎武认为科举制的实行实际上是非常难以令人接受的,因为顾炎武觉得科举制的发明实际上是退后了社会的发展,科举之中让人们崇尚于儒学,但是却不能够有自己的发展和创新,所以在这一点上顾炎武是非常反对科举制度的,这也就是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的原因了。另外,科举制度虽然一开始对国家选拔人才有所作用,但是因为制度的不完善,学子们被单一的教学禁锢了思想,读书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升官发财,这和顾炎武所崇尚和推崇的思想,也就是经世致用有非常大的差别,甚至是悖论,所以顾炎武才会如此的反对和抨击科举制度,在他的思想中他认为科举制度实际上是一种束缚人们的思想的方式,如果长期这样下去社会就得不到创新,就会没办法发展,所以从这一个层面上来看,顾炎武抨击的不是这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的方式,而是抨击的仅仅只能崇尚儒学的这一种考试方式,这就是顾炎武为什么抨击科举制度的原因。

从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可以看出顾炎武的思想在当时属于相对比较超前的思想。

明朝科举制的影响有哪些

明朝科举制度的影响可以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部分。明朝时期,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晚期,受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已经间接的传入中国,这对当时的中国而言,是一个发展经济的好机会。可是因为科举制度给人们所传授的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导致许多文人只会死记硬背,他们不仅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发展领域,还不能接受这种新的经济思想。

明朝科举制度图片

同时,传统的思想也束缚着人的天性的发展。当时很多人都比较排斥资本主义来中国发展,这种排斥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也直接导致了中国跟不上世界发展的步伐,逐渐落后于世界。因为科举考试的类型的特殊性,参加考试的文人只能认真学习文学知识,因此创造性十分低下。在明朝时期,中国的科技发展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从而使得经济的发展也相对滞后。这是明朝科举制度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但科举制度通过选拔的方式,可以将有才能的底层劳动人民挑选出来,改变他们家庭的命运。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民众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朝廷内部领导人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每隔几年,就会任用考试合格的文人为官,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朝堂内部腐败的现象。通过对明朝科举制度的影响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到科举制度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消极影响。

科举制度开始于历史哪个朝代

众所周知,现如今的考试制度是沿袭了古代的科举制,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呢?

科举制图片

关于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这个问题根据记载就知道是隋朝。熟悉中国古代史的人都知道秦朝以前国家是通过世袭制选拔人才,它的弊端在于它只不能选拔有才有抱负的平民。汉朝则是察举制和征辟制,通过举荐来征集民间优秀人才。魏晋九品中正制初期为国家广收人才,但是后期受到贵族的阻扰,此时的人才选拔制度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但此时已有了科举制度的萌芽。魏晋动乱之后,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建立隋朝。国家建立了,要想它能够运行下去,除了最高指挥官还需要众多能人贤士,为国出谋划策,这样国家才能安定。但是鉴于九品中正制给国家带来的危害,隋文帝决定以全新的制度选拔人才。

这样,科举制度诞生了。科举制度就是国家组织大规模的考试以此来招募人才。科举制度虽然是面对全国平民,但是它分为严格的乡试、会试和殿试,优胜劣汰,所选拔的人才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隋朝的安定与繁荣,并且改变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虽然科举制度始于隋朝,但是它却是在唐朝完善的。唐朝增加了明经和进士两科,而武则天执政期间,增加了武举考试,自此文武双全,人才辈出。科举制度萌发于魏晋,产生于隋朝,定型于唐朝,从此沿用一千三百多年的人才选拔制度给中国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

隋朝科举制度内容

科举制度,中国古代一种独创的考试制度,这一制度主要用来选拔有才学的人,是由政府主办的考试。科举制度最开始是在隋朝创立的,隋朝科举制度是科举制度的一个开端。

科举制图片

对于隋朝科举制度是有争议的,一部分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是在唐朝建立的,跟隋朝关系不大。另一部分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是在隋朝开始,唐朝才成形的。严格来说,隋朝科举制度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科举制度,因为它缺少科举制度最核心的东西科举考试。但是一般来说,人们都将隋朝科举制度当成科举制度的开端。

隋朝科举制度与其他朝代的科举制度差别很大,首先,它并没有一个具体的部门来管理,也没有设立科举制度的核心科目“进士科”。可以说,隋朝科举制度不是一种制度,因为它是十分随性的,科举制度重要的东西隋朝科举制度都不具备。其次,隋朝科举制度的选才模式与科举制度的选才模式很有出入,隋朝科举制度的选才模式类似于“察举制”,它主要是举荐人才。科举制度的选才模式是根据考试的成绩来判定的,考生考试成绩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是否会被录取,他人对考生的印象并不会影响考生的成绩。

最后,隋朝科举制度没有规定考察的具体内容,它的考察内容是依照当权者的品行和需求而定。综上所述,隋朝科举制度应当算是科举制度的萌芽,它虽然类似于“察举制”,但是它与“察举制”有很大的区别,而且在某些方面它与科举制度有类似之处,因此隋朝科举制度是科举制度的萌芽。

科举制度对世界的影响有哪些

说起科举制大家一定都不会感到陌生,科举制是我国在早些年间发明的一种选拔政府官员的考查方式,通过这一种方式当时的中国得到了非常多的优秀的人才,这种制度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非常好的,下面说一下科举制度对世界的影响。

科举制图片

欧洲很多国家例如英国和美国,在选举以及人员的选举上都采用的是类似科举制度的一种制度。其实在很多年之前,他们的传教士来到中国的时候见到了中国的科举制度那时候中国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他们的这种方式令传教士感到非常的欣喜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拔下班人才的方式,于是把这种方式传到了自己的国家。科举制度对世界的影响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所以它的历史地位是非常高的。

标签: 科举制度

更多文章

  • 明朝历史介绍 明朝历史简介 明朝历代皇帝列表 AC1368-AC1644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

    明朝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统一王朝。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同年攻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君主专政制度,从而使明朝中央集权专制空前强化。明代社会经济发达,农产品丰富,手工业生产具备很高水平,陶瓷业、丝棉纺

  • 汉朝察举制内涵主要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察举制

    汉朝察举制内涵主要是什么汉代察举制度,严格地说是从文帝开始,他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以“对策”为形式的考试和等第。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其后,各种科目不断充实,特别是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德行为先考试

  • 南北朝有那几个朝代?南北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南北朝皇帝列表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南北朝

    南北朝皇帝列表南北朝十六国:晋灭隋兴之间420-581南北朝:晋灭亡于宋,中国处于南北大分裂时期,直至近两个世纪后隋朝再次一统天下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十六国:晋灭隋兴前后北方和巴蜀的一些封建割据政权谥号庙号姓名年号南朝宋420-479420年-422年武帝刘裕423

  • 周公姬旦进退尴尬的摄政历程 周公为何要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周公,姬旦

    周武王建立西周以后,仅一年就重病而逝,他的儿子周成王即位。成王年幼,难以应对当时复杂多变的局势,身为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叔父的周公摄理国政。周公辅政七年,成王长大,周公还政成王。史学家们在评说历史与现实的政治问题时,往往借助于旧有史事,周公辅成王之事便不止一次地被人们提起。在西汉就曾经出现了两次

  • 袁绍为何最终失败?袁绍失败的根本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袁绍

    袁绍影视剧形象袁绍,字本初,东汉末年司空袁逢之子,袁术的兄长,据悉袁绍出生于有着“四世三公”之称的显赫家族,是当时讨伐董卓的主力军,如此看来,后面的三国之争应有袁绍的一席之地才是,可事实却正好相反,想知道袁绍为什么会失败吗?一起来看袁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吧。袁绍为什么会失败都说

  • 高考是哪年恢复的?邓小平当年如何拍板恢复高考?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邓小平

    1977年冬天,举行了至今惟一一次的全国冬季高考,570万学子踊跃报名应试,加上1978年夏季的考生,两季考生达到了1160万人。当年是什么情况,促使邓小平一锤定音恢复高考?1977年10月21日,教育部公布恢复高考制度的消息,全国上下顿时一片欢腾。当时刚刚复出的邓小平为何能如此快地恢复高考制度?一

  • 秦朝历史之秦统一六国之战 秦国统一六国过程 BC230-BC221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秦朝

    秦统一六国的战争,既是战国末期最后一场诸侯兼并战争,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封建统一战争。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用了10年的时间,相继灭掉了北方的燕、赵,中原的韩、魏,东方的齐和南方的楚六个国家,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500余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战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统一

  • 南北朝历史之侯景之乱介绍 侯景之乱结局 AC548-AC 552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侯景之乱

    南北朝时期,南方与北方对峙,连年进行战争,南朝和北朝各国的内部,统治阶级也不断杀伐,权臣当政,争权夺位,致使国鼎频易。统治生活奢侈腐化,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就在山河破碎,生民涂炭的时期,在南朝梁武帝萧衍末年,即548年,爆发了一场长达四年之久的叛乱,因这场叛乱的发动者是投降梁国的东魏将领侯景,史称&l

  • 南北朝历史之南北实力的消长:刘宋北伐惨败的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南北朝历史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m

  • 西魏八大柱国都有谁?西魏八大柱国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西魏

    西魏时期受封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史称“八柱国”,分别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宇文毓和杨坚岳父,李渊外祖父),侯莫陈崇。一、八大柱国由来魏孝庄帝以尔朱荣有翊戴之功,拜荣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荣败后,此官遂废。大统三年,魏文帝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