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赵匡胤从登基之初,就开始采取严密措施,防止此类事件再度重演。他的应对措施主要有两条,一是在他登基的第二年,就来了个杯酒释兵权,解除了一大批武将的统兵大权,大幅度削弱武将集群实力。第二条是对文武群臣采取“重文抑武、以文制武”的策略,有意识地打压武将在朝廷统治集群中的地位,并同时千方百计抬高文臣的权力和地位,用各种条条框框把武将的权限牢牢限制起来。
到了他弟弟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更是把这一原则来了个“发扬光大”,采取了更为严苛的“将从中御”的手段,武将统兵在外,进退行止、一举一动,都必须要向他早请示晚汇报,大事小情不得自作主张。“重文抑武、将从中御”,成了北宋武将脑袋上的紧箍咒,被历代北宋皇帝封为金科玉律。赵匡胤弟兄两人的荒唐举止,产生了极为严重的恶果,从根本上造成了北宋武备虚弱、对外战争败局连连的被动局面。
北宋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都无与伦比,却偏偏是一个武备不振的跛足巨人,堂堂天朝大国,被迫向周边小国辽国、西夏、金国交纳岁币花钱买平安,令人瞠目结舌。更为惨痛的是,北宋靖康年间,金兵汹涌南下直逼汴梁,大宋朝养兵百万,此时居然几乎不起任何作用,最终酿成了靖康之变的历史悲剧,二帝被掳,北宋灭亡。
靖康之变中,北宋朝廷武将表现绝大部分乏善可陈。但不能就此说北宋无人。俗语说:仗义每多屠狗辈,国破家亡之际,曾经被视为山贼草寇的108条梁山好汉,有一人却奋起迎战金兵,虽然未能改变战局,但在当时北宋一片哀鸿遍野、望风披靡的败局中,他的表现无异于鹤立鸡群,英勇之气足以万古流芳。
此人即是《水浒传》中所说的青面兽杨志。梁山好汉中,杨志是为数不多被史学家证明实有其人的一个。宣和三年五月,宋江带领的梁山好汉在海州被宋朝大臣张叔夜击败,全军接受招安,归降宋朝,被分配编入宋军部队中。杨志被分到宋朝名将种师中手下,担任选锋军武将。
靖康元年五月,金兵围攻北宋重镇太原。宋将种师中带领大军前去援救。种师中是威震西北的名将,但在靖康之变中却惨遭大败。由于友军姚古、张颢畏敌怯战,朝廷不顾实际情况,催逼种师中在粮尽援绝的险境中孤军深入,在榆次陷入金兵重围,被杀身亡。杨志在此次榆次之战中表现英勇,可圈可点。
宋朝抗金名臣李纲,在著作《梁溪集》中专门提到杨志,对其赞誉有加。种师中带领大军遇敌后,杨志奋勇迎击金兵,“随种师中先次收复榆次县”。但在金兵优势兵力围攻下,宋军陷入了苦战,主帅种师中被杀,导致宋军全线崩溃,各自逃命。一片混乱中,杨志却临危不惧,显出英雄本色,他“独收集残兵,保据平定”,一个人召集残余兵力,死守平定县,防止了金兵乘势南下,并且敢于主动出击,“屡次立功,杀退敌马”,李纲建议朝廷对杨志“理须激赏”。
遗憾的是,李纲随后不久就被贬官,杨志不仅没有获得升赏,反而被冤杀,死在宋朝刀斧手的刀下。杨志的墓志铭《故赠登州防御使杨公墓碣》记载,榆次之战后,宋军大将王朴素来与杨志不和,趁此时机把杨志以战败之罪关入大牢,随后处死。宋朝君臣在国破家亡之际,仍然如此昏聩不明,陷害忠良,遭遇靖康之变的亡国之祸,也就不意外了。
参考史料《梁溪集》、《故赠登州防御使杨公墓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