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27年,宋室南迁,由于毗邻临安,大批文人达士落户于此。当时,南宋朝廷有六位宰辅是台州人,八位宰辅定居台州府城。一时间,这里成为了南宋仅次于临安的政治文化中心。
杜浒是南宋第一贤相杜范的侄子,曾和文天祥一起并肩作战多年。杜氏族谱显示,杜家从杜范丞相那一代开始,杜浒这里祖宗的第二代。1276年,元军兵进皋亭山,距离临安仅仅30里,大兵压境。文天祥临危受命,北上元军大营谈判,杜浒一直护卫左右。谈判期间,文天祥据理力争,寸土不让,让元军将领大为恼火。于是,将他控制起来不让离去。
作为护卫的杜浒一心想要营救文天祥,他假装成醉汉,骗过了元军的哨兵,设法花重金寻得一艘元军官船,把文天祥藏在筐里,随货物一起运上了船。挂着官灯的船有不被搜查的特权,杜浒在元军的眼皮底下把人救出,一路向南。
杜浒为了救文天祥,身上带着短刀,如果营救不成的话,他们准备以身殉国。在杜浒的带领下,大家草行露宿,忍饥挨饿,专选荒无人烟的山路来回穿插,躲过了多次的元军搜捕,历经几个月的辗转,终于脱离了险境。
杜浒的不离不弃,让文天祥感慨万千,把他引为异姓兄弟。据杜家后人说,在营救的过程中,他们也非常困难,放弃了自己的尊严,沿路乞讨,才把文天祥救了出来。脱险后,杜浒和文天祥再次投身到前线,那时,杜浒曾多次回到家乡台州募兵。
可是,不久之后,杜浒和文天祥在一次战斗中失散,再见面已是在敌人的监狱中。短暂一见,让文天祥悲痛不已,曾经的英武少年变得消瘦憔悴,不成人形。几日后,杜浒含恨而终。
文天祥痛哭流涕,作《苦杜贵卿》诗,“昔没贼中时,中夜问道归,辛苦救衰朽,微尔人尽非。高随海上槎,子岂无扁舟,白日照执袂,埋骨已经秋”。短短数行字,不仅感怀了昔日出生入死的经历,也表达了对逝者的不舍与无奈。直到现在,杜浒的故事还在古城中流传,被人们誉为“台州式硬气”的杰出代表。
台州历史多铁血男儿,明末重臣陈函辉竭力辅佐鲁王朱以海,兵败后自缢而亡;两淮都转盐运使杨时熙,随史可法死守扬州,城破后自缢于城上,其子同父死难。他们身处政权交替的时代,面对满目疮痍的家国山河,虽不能力挽狂澜,却能舍生取义,慷慨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