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汉盛唐”一直中国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近年有许多票友为了配对,还发明出“富宋”与“刚明”。前者是指宋朝的繁华与惊人的商业税收;后者是指明朝“不和亲不赔款”外交政策。
可惜,后人出于自己的感情对历史进行一知半解的解读,大部分并不靠谱。本文先剖析“富宋”的由来与成因,看看宋朝是否真的富裕。
富宋的“富”,富的是谁?
宋朝的“富裕论”的根源之一,是王安石改革后惊人的商业税收。但这种“富裕”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全民致富”并不是一码事。首先,官府掌握着极大的专营比例。所谓专营即朝廷利用手中的权力,禁止民间资本参与到某些行业中。大部分王朝都将盐、铁列入专营项目,用以聚拢大量财富。
到宋朝,为应付庞大的军备开支,汴京朝廷将酒也列入专营项目。三管齐下后,汴京朝廷自然在商业行为中获利巨大。鼎盛时期,宋朝当局可以从中盈利,可以超过财政收入的80%。
清明上河图的繁华并非没有代价
毫无疑问,从中获利最大的只有官商集团,民间商人根本没有多少“蛋糕”可分。更糟糕的是官营产业的垄断,必然因没有竞争对手导致专营物品的物价暴涨。这种情况在宋朝急需用钱时,表现的特别明显。比如北宋每次对西夏用兵,都会导致陕甘地区的物价暴涨。严重时,物价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加3-5倍。
中国的木质建筑也需要用到铁制工具,官府可以从中谋取巨大的利益
朝廷可以从暴涨的物价中获利良多,却苦了急需必需品的农民。而且,宋朝从的商业税收中获利巨大,并不意味着宋朝的农业税收低。
两税法与“折变”“支移”
宋朝的农业税承袭唐朝,使用“两税法”。这个政策的目的与后世张居正改革的“一条鞭法”很接近,即将实物折合成钱财计算。这个政策本身十分先进,可实际使用的时候,却因配套政策的问题,演变为“害民之策”
比如将实物折合成现金时,经手的官员会大力压缩实物的价格。等到真正折成现金时,却按照真正的物价报备支取。这种行为就是我们熟知的吃回扣。偏偏宋朝冗官的弊端,导致官员数量巨大,各种关系网络错综复杂,无法从根本上治理类似问题。
宋朝的金融政策一直有着巨大的弊端
农民们自然知道被官员剥削的事实。奈何官员归属朝廷,若敢于反抗就意味着违抗公权力。大部分农民秉承着中国人“不饿死不造反”的信念忍耐着。但是,小部分敢于反抗的人依旧给王朝带去巨大的麻烦。根据现代人统计,宋朝的农民起义数量比之前的任一一个王朝都多。虽然,因为国家政策关系,无法形成类似黄巾起义、黄巢起义这种席卷全国的大规模反叛。但是,其数量之密集,分布之广泛,堪称前所未有。
许多宋军都镇压过起义,包括岳飞
值得一提的是秦制推广的速度非常缓慢,这里不多做赘述
宋军庞大得军费开支是朝廷疯狂敛财的主因
结语
宋朝所谓“富庶”的本质,是官员与国库的充盈。老百姓在这“盛世”中,并没有获取实质的好处。甚至相反,他们需要付出比前朝更多的血汗维持生存。这“富宋”或许是达官贵人的富宋,可绝非老百姓的“富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