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并不意味着李渊的才能低下,事实上李渊在很长时间里,都是整个李唐集团绝对的核心人物,他在大业十三年(617年)起兵进入长安,以长子李建成统率文官管理根据地治理百姓,又以次子李世民统率武将去攻城略地,这其实是一个很不错的筹划,在有效均衡集团势力的同时也进行了整体扩张。
然而李世民的统军才华过于杰出,李渊将这个儿子放出去外调,也是为了让他远离权力中心,让作为长子的李建成能够顺利培养人望,可是李世民出外以后一顿操作猛如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了天下间比较强大的割据势力:薛举、宋金刚、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徐圆朗等等。
可谓是真正的肃清天下,这就让李世民在百姓间的声望远远超过了李建成,同时在李世民率军作战的这个过程中,也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武将集团。李渊原本是想要让李世民到外面慢慢征战,将割据势力们打得差不多了,同时他自己的势力也基本废掉了,再亲自前去收拾残局,结果李世民打得太快了,而且还越打越强大。
等到李世民返回京师的时候,受到了众多官员百姓的夹道欢迎,这多少让李渊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如果李世民不是李渊的亲儿子,那这就是妥妥的功高盖主。李世民的功劳大到了李渊已经没什么可以封赏的,所以此时的李世民地位有点像是为汉高祖刘邦立下大功的韩信,“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韩信的结局是被诛灭九族。
李世民虽然不至于落到韩信的下场,但是他也已经无路可退了,这个时候想要学习韩信那样做诸侯王是不可能的,不仅未来的皇帝不会答应,那一些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将领士兵也不会答应,他只有努力让自己当上皇帝,最好的途径显然就是让李渊将他立为合法的继承人,在李渊自然退位后继位。
不过李渊显然并不想让李世民成为自己的继承人,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李世民经常带兵在外,感情渐渐疏远了,而李建成则经常与自己在一起,感情更加深厚了,根据《新唐书》的记载,李渊曾在622年对亲信大臣裴继说“此儿久典兵在外,为书生所教,非复昔日子也”,这个孩子长时期带兵在外,被一群书呆子给教坏了,不再是我以前的那个儿子了。
由于李渊对李建成、李世民的态度不同,所以李世民在进入京师没有打仗以后,他的声望就渐渐开始下降,而李建成的声望渐渐开始升高,同时李建成也极为忌惮李世民,最后李世民在手下文臣武将的催动下,于626年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亲自射死了大哥李建成,手下大将尉迟敬德射杀了李元吉。
随后李世民到李渊面前说:“大哥与四弟谋反,如今已经被我诛杀了!”李渊看着李世民身上的盔甲与手中的武器,大笑说:“我早就想把天下交给你了,不过我希望你能够放过你的侄子们。”然而李世民依然传下命令将李建成与李元吉等人的子孙全部诛杀,李渊悲痛之下说了14个字:“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是。”
李世民一生中南征百战,亲自上阵也不知道多少次,怎么会将这样的一句威胁放在心上,不过是默念一句“你吓谁呢”也就不理会了,随后李渊主动“禅让”成为太上皇,李世民则登上了皇位,励精图治开启了“贞观之治”,他本人也被后世誉为千古一帝。
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李渊的话在后来句句应验,首先李世民自己见到的就有自己的儿子李泰为了争位而对李承乾等人下手,以至于只能够将李治立为皇储,原因也很无奈,“立李治则其他子孙都可以保全,立李泰则其他子孙都有族诛之祸”,然而李世民再怎么谨慎小心,也依然没有逃过李渊的这个“魔咒”,后来杀兄夺父之权的事情在唐朝屡屡上演,失败的如李重俊,成功的如李隆基等等。
参考资料:《玄武门之变的起源》、《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