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惧内现象的由来
在古代,男性在社会上起着重要的主导地位,大多数的女性都在家中相夫教子,虽然嫁入夫家地位低下,却也能掌握着一家老小的大小事务。
古代封建社会,传统的家庭思想是男主外,女主内,但是封建礼制下,各宗族之间会相互联姻,男女之间家庭地位相似,男方也不敢轻易得罪女方,而女方又主管家内一切事务,就成为惧内现象产生的基础。
“惧内”一说,最早记载始于春秋时期的专诸,《越绝书》中有此类记载:
“专诸与人斗,有万丈莫当之气,闻妻一呼,即还,岂非惧内之滥觞乎?”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直言:“惧内,天下之通病也。”
古代男性惧内现象大规模发生,最早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时期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变化,大量的上流人物开始涂脂抹粉,追求以白为美,与魏晋之前喜欢孔武有力的形象相比,无疑是翻天覆地,男子形象发生改变,为当时的惧内现象大规模出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当时的知识分子对妻子的要求,不像后来那样死板,没有明确的书文礼法,要求妻子一定要知书达理,所以面对妻子的辱骂行为,大多还是采取忍耐的态度。这也是后来惧内现象大规模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魏晋之后的唐朝,惧内现象的规模是有过之无不及,而且惧内现象涵盖了封建王朝的整个阶级,上到皇家贵族,下到穷苦百姓。
但凡一种现象呈现出普遍的态势,比如当时的悍妻、男人婆便大规模出现,必定有其相应的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社会条件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开放。
如唐朝时期,惧内现象层出不穷,与唐朝开放风气不无关系。
李唐皇室出身于陇右士族,本身便身具胡族血统,而且唐朝实行友好睦邻的对外交往政策,因此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关系极为亲近,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唐朝的开放程度,较之前朝大有提升,而女性的地位也随着社会的开放,逐渐攀升,在武则天称帝后,达到顶峰。
在唐朝惧内的现象也频频发生,如唐朝时期,任環是手握实权的兵部尚书,但也非常害怕自己的妻子,一直不敢纳妾,到退休之后也只有原配发妻。唐太宗赐给他两个美女,但他“屡辞不受”,不近女色仅是其中一个原因,更主要的是,家里有个“宁妒而死”的老婆,以死相逼,便连号令三军的兵部尚书,都躲不过怕老婆的风俗。
二、唐代惧内现象下的悲哀女性
唐代婚姻更为讲究门当户对,婚姻受到等级制度和门阀制度的严格限制,贵族间的联姻习俗变的习以为常,不少新晋权贵,往往愿意利用婚姻来和真正的名门望族搭上关系,唐朝律法更是直接规定:良贱不婚,士庶不婚。因此,不少新晋贵族家的男子,也有望得以迎娶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但由于地位的不对等,女子长着自己的权势地位,容易凌驾于丈夫之上。
即便如此,新晋贵族士子,也只能一再忍让,形成惧内的外在表现。但事实上,新晋权贵怕的并不是妻子本人,更多的是妻子背后的权势,所谓狐假虎威,正是如此。如此情形的惧内,自然谈不上心甘情愿,往往都是迫于无奈。
新晋权贵更多是把妻子当做临时的过渡工具,而不是活生生的人生伴侣。他们利用妻子的背景,结识更多的上层权贵,一旦完成过渡,妻子对他的重要性,也很无所谓了,甚至,他们为了找回曾经丢失的尊严,会更加肆无忌惮的纳妾,或者寻欢作乐,男尊女卑的腐朽思想,其实只是暂时性的隐退,而未消失,时机成熟,会再度成为桎梏。
如唐朝时期的令狐建,在未显赫时与李宝臣女成亲,后升任左神武大将军,就想把李氏休掉,苦于没有理由,“乃诬与佣人邢士伦奸通……因逐其妻。”
此外,在经济生活中,女性往往并不能脱离男性。
唐代的律法,在经济方面,并不将女性当做独立的纳税对象,而是作为丈夫的附庸。比如隋朝时期的均田制,家里的女眷也能分到田地,但到了唐朝时期,女子是无法分得土地的。
而且,唐朝朝廷收租,也只是以家里的男丁为准,征令直接发给男子,由家里的男丁统一向朝廷交税,比如唐朝会对布匹和丝绸征税,但往往负责纺织的是家里的女子,而征调中完全忽略女性的存在,仅发放给家里的一家之主。
这也表明,在家庭的经济活动中,妻子与丈夫根本谈不到对等的权力。唐代这个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开放的盛世,却在法律制度上,对女子做出了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要严酷的规定,这不能不说是在这个盛世之下女性的极大悲哀。
三、惧内现象的伦理观
惧内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中,对此要客观看待。在一定程度上,惧内有助于消除男权思想的外延,有利于女性地位的提升,有助于男女平等的鼓动。
惧内也有助于提高女性理家的能力,丈夫不得不让妻子掌管家庭大政,自觉接受妻子的监督,原因就是怕妻子。
因此,封建道德家为了维护人伦秩序,特别强调齐家和正内。
程颐的《易程传》提到:
家人之道,利在女正,女正则家道正矣。夫妻而家道正,独云利女贞者,夫正者身正也,女正者家正也,女正则男正可知。
朱熹在《本义》中也提到:家有利女贞者,欲先正乎内也,内正则外无不正矣。齐家以正内为首要任务,其原因有三:
其一,夫人为户主,是家庭中实质上的最高统治者,上不正,下不正;夫人正,整个家庭成员都趋向于正,正内就可以齐家了。其内在是丈夫的通病,所以妻子在家庭中的权力常常处于不受约束、不受监督的境地。
其次男子惧内,便可能出现妻子滥用权力的现象,正内就是规范和约束妻子对权力的使用。
其三,喜说三道四的闲言碎语,是古代封建女性的普遍特征,如《诗经·瞻》所说:
妇有长舌,惟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乱匪从天降,从妇人生。
许多家庭悲剧的发生,如父子反目、兄弟成仇、夫妻怨念等,都是由女人的闲言碎语所致,所以,齐家首先必须正内。
适度的惧内与正内并不矛盾,适度的惧内是为了齐家,正内亦是为了齐家。 在传统社会,衡量一个男人有没有治国平天下的天分,看看他正内的本事就明白了。
结语
实际上,惧内这一说辞本身,就是一种男性主导下的一种言语表达方式。这是一种在默认“应该由男人说了算”的前提下,冷嘲热讽或讽刺“不正常”的现象。而以今天的观点,我们所要倡导的,仍然是一种平等的、彼此尊重的关系。
参考文献
《旧唐书》
《御史台记》
《酉阳杂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