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唐代男子惧内之风盛行,但女子依然备受封建礼教的压迫?

为何唐代男子惧内之风盛行,但女子依然备受封建礼教的压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923 更新时间:2024/1/19 6:54:34

一、惧内现象的由来

在古代,男性在社会上起着重要的主导地位,大多数的女性都在家中相夫教子,虽然嫁入夫家地位低下,却也能掌握着一家老小的大小事务。

古代封建社会,传统的家庭思想是男主外,女主内,但是封建礼制下,各宗族之间会相互联姻,男女之间家庭地位相似,男方也不敢轻易得罪女方,而女方又主管家内一切事务,就成为惧内现象产生的基础。

“惧内”一说,最早记载始于春秋时期的专诸,《越绝书》中有此类记载:

“专诸与人斗,有万丈莫当之气,闻妻一呼,即还,岂非惧内之滥觞乎?”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直言:“惧内,天下之通病也。”

古代男性惧内现象大规模发生,最早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时期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变化,大量的上流人物开始涂脂抹粉,追求以白为美,与魏晋之前喜欢孔武有力的形象相比,无疑是翻天覆地,男子形象发生改变,为当时的惧内现象大规模出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当时的知识分子对妻子的要求,不像后来那样死板,没有明确的书文礼法,要求妻子一定要知书达理,所以面对妻子的辱骂行为,大多还是采取忍耐的态度。这也是后来惧内现象大规模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魏晋之后的唐朝,惧内现象的规模是有过之无不及,而且惧内现象涵盖了封建王朝的整个阶级,上到皇家贵族,下到穷苦百姓。

但凡一种现象呈现出普遍的态势,比如当时的悍妻、男人婆便大规模出现,必定有其相应的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社会条件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开放。

如唐朝时期,惧内现象层出不穷,与唐朝开放风气不无关系。

李唐皇室出身于陇右士族,本身便身具胡族血统,而且唐朝实行友好睦邻的对外交往政策,因此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关系极为亲近,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唐朝的开放程度,较之前朝大有提升,而女性的地位也随着社会的开放,逐渐攀升,在武则天称帝后,达到顶峰。

在唐朝惧内的现象也频频发生,如唐朝时期,任環是手握实权的兵部尚书,但也非常害怕自己的妻子,一直不敢纳妾,到退休之后也只有原配发妻。唐太宗赐给他两个美女,但他“屡辞不受”,不近女色仅是其中一个原因,更主要的是,家里有个“宁妒而死”的老婆,以死相逼,便连号令三军的兵部尚书,都躲不过怕老婆的风俗。

二、唐代惧内现象下的悲哀女性

唐代婚姻更为讲究门当户对,婚姻受到等级制度和门阀制度的严格限制,贵族间的联姻习俗变的习以为常,不少新晋权贵,往往愿意利用婚姻来和真正的名门望族搭上关系,唐朝律法更是直接规定:良贱不婚,士庶不婚。因此,不少新晋贵族家的男子,也有望得以迎娶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但由于地位的不对等,女子长着自己的权势地位,容易凌驾于丈夫之上。

即便如此,新晋贵族士子,也只能一再忍让,形成惧内的外在表现。但事实上,新晋权贵怕的并不是妻子本人,更多的是妻子背后的权势,所谓狐假虎威,正是如此。如此情形的惧内,自然谈不上心甘情愿,往往都是迫于无奈。

新晋权贵更多是把妻子当做临时的过渡工具,而不是活生生的人生伴侣。他们利用妻子的背景,结识更多的上层权贵,一旦完成过渡,妻子对他的重要性,也很无所谓了,甚至,他们为了找回曾经丢失的尊严,会更加肆无忌惮的纳妾,或者寻欢作乐,男尊女卑的腐朽思想,其实只是暂时性的隐退,而未消失,时机成熟,会再度成为桎梏。

如唐朝时期的令狐建,在未显赫时与李宝臣女成亲,后升任左神武大将军,就想把李氏休掉,苦于没有理由,“乃诬与佣人邢士伦奸通……因逐其妻。”

此外,在经济生活中,女性往往并不能脱离男性。

唐代的律法,在经济方面,并不将女性当做独立的纳税对象,而是作为丈夫的附庸。比如隋朝时期的均田制,家里的女眷也能分到田地,但到了唐朝时期,女子是无法分得土地的。

而且,唐朝朝廷收租,也只是以家里的男丁为准,征令直接发给男子,由家里的男丁统一向朝廷交税,比如唐朝会对布匹和丝绸征税,但往往负责纺织的是家里的女子,而征调中完全忽略女性的存在,仅发放给家里的一家之主。

这也表明,在家庭的经济活动中,妻子与丈夫根本谈不到对等的权力。唐代这个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开放的盛世,却在法律制度上,对女子做出了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要严酷的规定,这不能不说是在这个盛世之下女性的极大悲哀。

三、惧内现象的伦理观

惧内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中,对此要客观看待。在一定程度上,惧内有助于消除男权思想的外延,有利于女性地位的提升,有助于男女平等的鼓动。

惧内也有助于提高女性理家的能力,丈夫不得不让妻子掌管家庭大政,自觉接受妻子的监督,原因就是怕妻子。

因此,封建道德家为了维护人伦秩序,特别强调齐家和正内。

程颐的《易程传》提到:

家人之道,利在女正,女正则家道正矣。夫妻而家道正,独云利女贞者,夫正者身正也,女正者家正也,女正则男正可知。

朱熹在《本义》中也提到:家有利女贞者,欲先正乎内也,内正则外无不正矣。齐家以正内为首要任务,其原因有三:

其一,夫人为户主,是家庭中实质上的最高统治者,上不正,下不正;夫人正,整个家庭成员都趋向于正,正内就可以齐家了。其内在是丈夫的通病,所以妻子在家庭中的权力常常处于不受约束、不受监督的境地。

其次男子惧内,便可能出现妻子滥用权力的现象,正内就是规范和约束妻子对权力的使用。

其三,喜说三道四的闲言碎语,是古代封建女性的普遍特征,如《诗经·瞻》所说:

妇有长舌,惟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乱匪从天降,从妇人生。

许多家庭悲剧的发生,如父子反目、兄弟成仇、夫妻怨念等,都是由女人的闲言碎语所致,所以,齐家首先必须正内。

适度的惧内与正内并不矛盾,适度的惧内是为了齐家,正内亦是为了齐家。 在传统社会,衡量一个男人有没有治国平天下的天分,看看他正内的本事就明白了。

结语

实际上,惧内这一说辞本身,就是一种男性主导下的一种言语表达方式。这是一种在默认“应该由男人说了算”的前提下,冷嘲热讽或讽刺“不正常”的现象。而以今天的观点,我们所要倡导的,仍然是一种平等的、彼此尊重的关系。

参考文献

《旧唐书》

《御史台记》

《酉阳杂俎》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平乐:“帝后夫妇”敞开心扉,时隔一年宋仁宗才弥补新婚之夜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清平乐宋徽宗结局,清平乐续写帝后,清平乐帝后跪哭的视频

    曹皇后知道自己要嫁给皇上很开心,因为之前曹皇后就已经暗生情愫喜欢皇上了。以为只是幻想,没想到却成了现实,这让曹皇后开心坏了,这是她十八年以来最开心的一天。曹皇后虽然是女儿身,但是心中却有大志向,有建功立业辅助皇上的想法。无奈自己只是女流之辈,所以只能把志向放在心中。如今成为皇后,再一次把心中的大志向

  • 亲兄弟4人都是李世民的大将,威震唐朝,结果4个人有3个含冤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隋朝有个武将,是隋文帝、隋炀帝两朝元老,名叫薛世雄。薛世雄是河东汾阴人,性情刚烈,剽悍勇武,是隋朝武将中的佼佼者。在隋朝开国战争、隋朝对吐谷浑、始毕可汗的对外战争中,薛世雄表现上佳,屡立大功。到了隋朝末年,薛世雄仍然活跃在战场上,是隋炀帝对付农民起义的一把利刃。但当时隋炀帝已经众叛亲离,大势已去,薛

  • 朱元璋询问明朝国运,刘伯温只说了4个字,200多年后字字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刘伯温神机妙算,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影视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在中国民间,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可见刘伯温的神通广大;话说有一天,朱元璋向刘伯温询问大明王朝的国运如何,能够延续多久。这问题可不能随便回答,稍有不慎,就会背上欺君之罪。刘伯温深思熟虑后回复:大明王朝将会“遇顺而

  • 陈鸿:我写《长恨传》他写《长恨歌》,为何只知白居易?我差哪?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陈鸿简介,陈鸿与白居易,陈乔年女儿陈鸿

    白居易听完喝了一口酒想起自己不能再见的初恋,深吸一口气念到: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一蹴而就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长恨歌》。《长恨歌》写完之后呢,众人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就让陈鸿做传。陈鸿挥毫

  • 河北大名发现一合唐朝显庆年间墓志 距今1300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志石长58厘米,宽48厘米,厚13厘米据大名县名城管理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该墓志通体为青石材质,由志盖和志石两部分组成。志盖为盝顶式,顶面边长50厘米,底面边长55厘米,志额刻有“窦沠墓志”四个篆书大字,四字中间刻有祥兽猛虎图案,周边线刻缠枝花卉。志石长58厘米,宽48厘米,厚13厘米,有

  • 成吉思汗驾崩后拖雷依旧俗监国,耶律楚材为窝阔台登基不断奔走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蒙古帝国的形成过程要理解窝阔台的即位和托雷的监国,首先就必须理解蒙古帝国的形成过程,因为蒙古帝国不是一朝一夕就建立和完善起来的。成吉思汗建立的这个庞大的帝国首先是从一个部落发展起来的,它从一开始就保持了浓厚的草原汗国的风格。成吉思汗把蒙古高原散乱的各个游牧部落整合成了一个庞大的草原帝国。由于他个人崇

  • 张裕妃或并未真正怀孕,但其薨逝却引起东林党和阉党的斗争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根据《明史》的记载:“裕妃张氏,熹宗妃也。性直烈。客、魏恚其异己,幽于别宫,绝其饮食。天雨,妃匍匐饮檐溜而死。”堂堂一个妃子,竟然落得如此下场!怎能不激起大家对于魏忠贤的愤怒呢?事实究竟又是如何呢?假孕争宠始末张氏,顺天府涿州人,生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七月十九日。张家的家境应该并不宽裕,因为

  • 徐温在金陵经营多年且有经济、军事优势,故南唐建国后定都金陵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李昪也是从乞丐到皇帝的一个典型例子。唐末战乱,李昪的父母早死,他四处流落,被大盗出身的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发现,准备收为养子。在乱世收养子是很流行的,可以快速壮大己方势力。不过杨行密的几个儿子不容李昪,因此杨行密就把李昪送给了徐温抚养。李昪也被改名,叫做徐知诰。杨行密的大本营在扬州,当时叫做广陵。杨

  • 帖木儿对明朝称臣纳贡既有经济因素也有窥探明朝虚实之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帖木儿和内兄迷里忽辛起兵反对东察合台汗国的贵族,扶持新的蒙古贵族为傀儡政权,建立所谓的西察合台汗国。洪武三年(1370年),帖木儿杀死迷里忽辛,独自夺取了西察合台汗国的权力,称“大埃米尔”,定都巴里黑(今天阿富汗北部的巴尔赫),后迁都撒马尔罕(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

  • 张柬之年逾花甲才步入政坛,神龙政变后因除恶未尽导致结局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张柬之在神龙政变后,先是被唐中宗拜为吏部尚书,封郡公,又累封汉阳王。但由于除恶不尽,在政变仅半年后就遭到韦皇后和武三思排挤,被挤出朝廷中枢,赶回了襄阳老家。随后再遭贬谪,被流放到岭南泷州,最后因为气愤,死在了流放地泷州,时年八十二岁。唐睿宗永昌元年(689年)。当时已经65岁高龄的张柬之参加恩科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