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主动VS被动:汉朝地主兼并、农民无地可耕,只能沦落为“农民工”

主动VS被动:汉朝地主兼并、农民无地可耕,只能沦落为“农民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853 更新时间:2023/12/24 21:42:01

从最初的集体劳作到封建生产关系的建立,农业耕作工具的改进等都使得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到了西汉时期,农业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那就是雇佣型的农业得以发展。在历史的发展潮流之中,汉朝的农业雇佣关系又发展出了怎样的特征,这又是什么原因所造就的呢?

一、汉朝的农业雇佣关系带有自身显著的时代特征

(1)为生计而迫不得已的雇农成为了劳作的主力军

西汉初年,在经历了多年的战火之后,百姓生活艰难。当时的汉朝治下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这些都是战争的遗留。秦末战火频繁,百姓流离失所,这个时候大部分的百姓都处于贫困的状态。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这样很好的帮助了一些正处于边缘的农民。

不仅如此,他还解除了一些沦为了奴隶的农民,使得他们能够重新回归田间劳作。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依旧有着大部分的农民因为没有土地而流离失所。那些为了生计没有办法的农民就不得不加入一些有权有势的大地主田庄,成为他们的雇农。

这些大地主凭借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权地位,不仅仅在战争时期保留了自己的大部分财产土地,更是在之后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兼并了其他的土地,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田产拥有规模。在这一个时候,劳动力的需求成为了他们首要面对的问题。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的大批贫农,成为了他们最看好的对象。

这些为了生计而迫不得已的农民,便成为了雇农。在这一时候加入了他们田庄劳作的洪流,成为了其中的主力军。被动性成为了西汉时期雇农关系发展的一大特点,同时又一次体现了生存的力量。

(2)田地规模的差异巨大,成为了雇农关系发展的前提

在封建时代,特权阶级有着平民百姓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特殊优势。土地兼并问题便是特权阶级在里面发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凭借在政治上的特权地位,大肆聚拢土地。那时候真可以说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样拥有田地规模的差异逐渐显的巨大化,更因为小农经济自身存在的脆弱性,而使得这些拥有土地较少的农民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对较弱。

在农业生产较为落后的封建时代,劳动力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就直接代表了这一块土地上能够出产的粮食的多少。一些拥有着财富和势力的大地主们经会采取一些见不得人的手段,或趁火打劫的做法去兼并那些较少土地的农民的田产。在这样的情况下,进一步拉大了不同群体对于土地的拥有量。

这样的情况下,对于雇农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封建的色彩浓厚,剥削雇农的情况依旧存在。这使得雇佣关系的发展,再一次树立障碍。大地主的主动性和雇农的被动性对比明显,成为了汉朝雇农关系发展的两大特征。当然,这也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之下所造就的,是多种历史因素共同影响下的。

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为雇佣关系提供了根植的土壤

(1)土地私有制建立,政府允许土地买卖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成法律形式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便得到发展起来。至汉代时,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已较为普遍。到目前如此,伴随着土地私有制而来的雇佣关系,在农业领域也日趋普遍。这些雇农和地主之间的关系,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不断加深。

不仅如此,政府更是允许土地买卖,这在进一步实现了土地的集中化和规模化的生产。这使得,土地的集中化相对明显,而对于雇农的需求也随着增加。汉朝时期的大地主大田庄主们,为了满足自家的生产需要雇佣大批的雇农为自己进入生产的角色。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建立,政府允许土地买卖也为农业雇佣关系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同时,这一时期的农业雇佣关系体现有较强的物质性;这是为时代发展经济的需要而进行的政策性变更。

(2)土地私有制的大环境下,土地兼并使得农民被迫成为雇农

自从土地私有制建立以来,农业生产关系便发生了重大的调整,使得一些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但由于封建时代落后的生产力,这些农民并不能够很好的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经常都是入不敷出的。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和土地买卖的合法化为,有权有势的大地主们进行土地兼并,提供了正当而正确的渠道。

大部分的土地掌握在了极少数人的手里,而一些没有土地的农民被迫成为了雇农。与此同时,小农经济自身的脆弱,使得一些农民因为经营不善或者无法抵御天灾人祸而出,纷纷出卖土地。而这些出卖土地以后的农民却没有了生产来源,因此又不得不成为了大地主的自耕农。

不仅如此,在落后的封建时代,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需要的技术能力不强。这些对于雇农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的要求并不强,因此大部分的人都可以成为雇佣农民。汉朝时期在经历战乱以后,百姓流离失所,那时候的他们唯一能够出卖的便是廉价的劳动力。

在土地私有的大环境下,土地兼并使得大批农民被迫成为雇佣农民。不仅如此,更因为时代政局的不稳定性,汉朝时有着更多的农民被迫加入了雇农的队伍。这时候土地私有成为了雇佣关系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起始原因之一。

三、人口的增加、商品经济的发展,雇农开始成为职业

(1)汉朝时,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人口大量增加,对农业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汉朝初期,刘氏皇帝采取了以民休息的政策。在这短短的六十多年间,政治环境安定,人民生活水平进步得到稳固。不仅如此,政府也在鼓励人们生产、生育更多的人口。那这样的情况下,汉代人口从秦末的以来呈现的下降趋势迅速转为上升趋势。人口的增加,进一步加重了农业的压力负担,对农业生产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

在此时,人们开荒种地已经不能满足农业人口增长的需要。而集体化、大规模式的田庄经济,便在此时诞生了。这一种田庄经济需要大量的雇农参与生产。因为此时农业粮食的提高产量,更多依旧是依赖劳动力的投入。汉朝人口的增加同时也提供了雇农的数量,为汉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2)汉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雇农成为了一种职业

汉朝时农业领域的商品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为雇佣农民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需求。在汉朝时期,农业生产开始出现粗糙的专门化生产方式,农业开始逐渐成为商品化的一方面。在这样规模化的商品生产中,便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而地主和田庄主便需要雇佣更多的农民为其生产,在这个时候雇农也日趋成为一种专门化的职业。

他们以雇农的身份加入地主田庄的生产,并且不仅仅只是为单一的田庄地主进行生产,有的甚至在同时接受好几家田庄主的雇佣。这时候的雇农不再是迫于生计,而不得不为之;雇农的职业化又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汉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商品经济又反哺农业的发展,为雇农关系的发展提供了阶段性的经济保障。这样一个能够相互促进的发展关系,为汉代雇农的专业业化提供了促进动力。

结语:

汉代的农业雇佣关系有着主动性和被动性的显著特征,这是农业的发展伴随着时代潮流的促进,你对于时代要求的反应。统治者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鼓励农业的生产;而平民百姓为谋求生计,寻求发展途径。这两者的因素共同造就了汉代雇农关系的发展。

时代在变化,事物在运动。对于我们现代化的农业来说,不仅仅需要劳动力的投入,更需要提高技术研发的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提高技术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农业的生产在每个时代的是备受关注的,我们现今的社会对于农业的粮食有着更高的要求。不仅是要吃饱,更要吃好。

参考书籍:

《汉书》

《战国策》

《史记》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16岁的白居易被老诗人瞧不起,他掏出一首诗,成为流传千古的绝唱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白居易的背景简介,评价白居易的一生,白居易的真正面目

    白居易是唐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共享有“诗王”和“诗魔”两大美誉,一个人拥有两个称号,这在诗人呈井喷式爆发的唐代来说,无疑是极其特殊的。纵然如李杜般的流量红人,也只有一个标签在身,而白居易却既是王者又是魔鬼,因为笔耕不辍而称王,亦因为沉溺创作而入魔。相比于大多数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之路显得尤为平

  • 为什么周王室要把封国封那么大,却不自己直接控制土地呢?郡县制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周王室衰落的政治原因,郡县制是谁提出的,秦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但放在周天子的视角来看,分封天下,建立诸侯,本身就是他控制“土地”的一种手段,分封制的本质,其实也是一种中央集权,但却是共和背景之下,一种“弱”的中央集权。在大型国家机器出现以前,或者说是夏商周等朝代出现以前,社会的主要政体其实就是由部落组成的联盟。这种政权有着一种特征,那便是互相的“统属性”并不强

  • “一个王朝毁掉一座都城”,为何唐朝之后长安彻底沦为“废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到了隋唐时代形势大变。由于气候的变化,以及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导致关中地区的人口承载能力大不如前。因此,隋唐两朝便不得不依靠来自于关东地区的粮食等物资补给。而且,每逢荒年粮食欠收的时候,朝廷都不得不组织饥民赴洛阳等地“就食”。此外,随着经济重心的日益向东向南移动,长安做为一国之都已有过于偏西

  • 洛阳博物馆“曌——武则天和她的时代”新展开幕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图说:蓝釉双龙瓶 唐代(618-907)洛阳唐恭陵哀皇后墓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该展览采用第一人称,以武则天自述的形式回首她成为一代女皇的点滴,回顾一路走来的挑战、机遇与成就。通过刻画丰富立体的武则天形象,在突出其个人才华和成就的同时,结合唐朝的时代背景、社会风貌等内容,带领观众从历史发展观的角度,认知

  • 47岁的唐朝大将叫了37岁的契丹皇帝一声父皇,得了皇帝却丢了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此将就是石敬瑭,他早年曾在前朝皇帝李存勖和李嗣源手下为将,屡立战功,多次拯救二人于水火之中。甚至李嗣源的皇位也有石敬瑭多半的功劳,于是李嗣源将女儿嫁给了他,石敬瑭便成了皇帝的半个儿子。如今李嗣源病逝,理应儿子李从珂继位,但是石敬瑭拥兵自重,已然成为后唐最有实力的节度使,二人实力不相上下。李从珂非常明

  • 两千年前,张骞苦苦寻找的月氏国,究竟是个怎么样的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月氏,又叫“月支”,西域古族名。这个民族的来源有多种说法,有说来自突厥部落,有说来自雅利安人,也有说来自伊朗族。时间相隔2000年,当然会给现代留下神秘感,但是中国古代发达的史书记录,给我们提供很多信息。提起月氏,就不能不提匈奴,两边是相杀的世仇。司马迁在《史记》里记下匈奴降兵,给汉武帝提供的报道:

  • 28岁登基的唐太宗,在位执政23年,为何突然在51岁时暴毙?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不管李世民在历史上有多么重要的影响力和非凡的创世之举,生而为人,总是要面临死死亡的。对于唐太宗李世民最后的驾崩,很多人都抱有一丝疑问:年仅二十八岁就登基执政的李世民,在位执政长达二十三年的时间,为何会在五十一岁的时候暴毙驾崩呢?因为李世民和中国封建历史上的那些文弱帝王不同,李世民的半辈子,似乎都

  • 一向嫉妒心很强的武则天,是怎样处置自己的姐姐和外甥女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韩国夫人影视剧照)韩国夫人武顺,太原郡王武士彠之女,母荣国夫人杨氏,是天后武则天一奶同胞的姐姐。武顺早些年嫁给豫州参军贺兰越石,两人育有一子贺兰敏之,一女贺兰氏。贺兰越石卒年不详,推断在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前就病故了。武顺年纪轻轻就守了活寡,整日守着清灯,备受孤独的煎熬。与姐姐嫁给一个平凡的小官不同,

  • 历史上刘备究竟有没有女儿,他的女儿最后结局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好了,既然我们知道刘备有两个女儿,那么这两个女儿的年龄多大呢?刘备早年多次丧偶,史书记载“数丧嫡室”,“数”是屡次的意思,“嫡室”是正妻的意思,那么刘备为何屡次失去妻子呢?说起来还是实力不济,经常被人追着打,妻子被敌人俘虏而死。194年(兴平元年)刘备为豫州牧,住在小沛时,纳甘夫人为妾。既然纳妾,

  • 上世纪德国人打捞出唐代沉船,里面六万多件文物,为何我们没买?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德国人打捞的这艘唐代沉船,被命名为“黑石号”,最早是1998年马六甲海峡南部海底发现位置,在对外界保密的情况下,悄悄挖掘、悄悄研究、悄悄约售。直到2005年,这家德国公司确定买家后,才对外宣布重大考古发现。买家不是来自中国,而是来自新加坡,一家叫“圣淘沙休闲集团”的公司,以3500万美金整体拿下“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