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试着分析一下,刘备由一介平民成为一方诸侯,再由一方诸侯成为汉中王和皇帝的心路历程吧?
最初由于实力相对有限,刘备只能高举“兴复汉室”的旗帜延揽人心,并由此替自己打造了一副大汉皇叔和忠臣的“人设”。
事实证明刘备成功了,因为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使他捞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在曹操、袁绍、吕布、孙策、刘表等枭雄的夹缝中幸存了下来。
而在那个瞬间万变的乱世,眨眼间多少军阀灰飞烟灭!
所以,实力弱小的刘备只要活着就是胜利。
况且,在“中山靖王之后”以及“大汉皇叔”的金字招牌的加持下,还成功吸引了许多忠于汉室的人汇聚到刘备的麾下呢?
他们成了刘备起家的班底儿。
刘备是什么时候成为“一方诸侯″的?是在“赤壁之战”以后。
赤壁之战之后,南方与北方的格局已经基本定型!
北方,曹操一家独大。
此时,孙权和刘备均已认识到只有“孙刘联合”才能抗击曹操。所以,孙权才会和刘备达成妥协:孙权将东吴占据的荆州地盘“借”给了刘备。
于是,刘备便有了一块的根据地,成了事实上的一方诸侯。
这个时候的刘备仍然忠于汉献帝,更没有抛弃兴复汉室的理想。
此后,刘备又从宗室兄弟刘璋手中夺取了四川,然后又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地区。
此时的刘备已然拥有了荆州、益州和汉中几块地盘。
得意之下,未免有那么点飘飘然了。
于是,在众臣的鼓动下,刘备便给汉献帝上表,要求给自己晋爵“汉中王”。
其实这个要求也不算过分,毕竟曹操都当了魏王了嘛!
而曹操做魏王,可是违背了高祖立下的“非刘氏不得封王”白马之盟的。
既然异姓的曹操都能称王,那么身为汉室宗亲的刘备当然也有资格称王了。
不过,此时的汉献帝早已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了,刘协只是曹操手中的傀儡。
所以,刘备的做法也只是做一做表面文章,先斩后奏是铁定了的——因为,无论汉献帝同意不同意,刘备都将成为汉中王!
此时,尽管刘备恢复汉室的理念未变,但在他的眼里汉献帝的重要性却在不断下降。
此时的刘备,既有兵、有将、有钱、有粮、有文、有武,也有地盘,俨然成为可与孙、曹分庭抗礼的一方诸侯!
北方已尽入曹氏之手,东南半壁孙氏一家独大。
此时,唯有西南半壁还在刘氏皇族后裔之手。
因而,当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之后,那些忠于汉朝的遗老遗少们自然会把恢复汉室的希望寄托到刘备身上。
因此,即使刘备不想当皇帝也办不到!
形势逼着刘备,不管有没有野心,他都必须立刻接续上因刘协“禅位″而被断掉了的汉室“正朔”——即延续刘邦子孙的统治地位!
否则,时间拖得越久,刘备兴复汉室的梦想就越是无法实现。
况且,实力强大的曹魏对益州构成了战略压力。
而作为“外来户″的刘备集团要想立足益州,就必须找到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
难道还有比利用汉室宗亲的身份,在成都登基称帝,利用西南延续刘氏皇族统治更好的理由吗?
于是,在外有曹丕篡汉之威胁,内有凝聚人心之需求的压力下,刘备便先替汉献帝刘协“发丧″(时人传刘协已遇害),然后便在成都登上了皇帝宝座,建立了蜀汉政权。
最后再总结一下:尽管刘备的理念是恢复汉室,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刘备也自然会做出不同的抉择。因此,对于善于运用形势的刘备而言,坚持恢复汉室的理念和当不当皇帝其实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