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无棣碣石山和《禹贡碣石考》的历史经纬

无棣碣石山和《禹贡碣石考》的历史经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001 更新时间:2024/1/17 8:52:02

一、无棣碣石山

无棣碣山,位于县城北30公里处,海拔63.4米,方圆0.39平方公里, 形成于距今73万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属岩浆中心式喷发形成的圆锥状火山穹丘。②

无棣碣石山位置示意图

无棣县本无碣石山,却拥有鲁北平原唯一的一座山丘,名为马谷山,亦称大山。此山虽小,却早有学者认为它是古文《尚书·禹贡》中大名鼎鼎的碣石山。1998年以后,无棣碣石文化研究会又开始著书立说,并确认了“禹贡碣石在无棣”的观点。据此,2001年2月15日,无棣县将马谷山(大山)恢复成了大禹时代的名称——碣石山,即“复名碣石山”。这便是“秦皇汉武东巡之碣石在无棣、魏武帝曹操东临之碣石也在无棣”观点的支点。

我们注意到:无棣碣石山有自己的历史发展链条,“远古称碣石,春秋称无棣,魏晋称盐山,唐宋称马谷,明清称大山。”③ 无疑,春秋后到魏晋前这段历史包含着秦汉时期。因此,无棣碣石山在秦汉时期就该称为无棣山。那么,若按无棣县的说法,秦皇汉武东巡和曹操东临的应该是无棣山,而非碣石山。这就与历史记载不符了。同时,从春秋开始到2001年复名碣石山,这座山存在2771年的“碣石空白”,因为这期间它从来不叫碣石山,显得没有历史传承性了。

无棣碣石山(田海滨摄影)

另外,无棣碣石山体量过小。若秦始皇、汉武大帝和曹操兴师动众地奔袭千里前来拜访一个孤零零的小山包,那无棣碣石山实属不称。

然而,无棣碣石山碑上的《碣石山复名记》中却说:“复名非易名,正本清源返璞归真是也。”

二、《禹贡碣石考》

无棣县组织编写的学术专著《禹贡碣石考》,2014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2015年获滨州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其实,这本书源于2001年-2005年印刷出版过的3版《禹贡碣石山》,它们是一脉相承的。从提议“复名碣石山”到最后《禹贡碣石考》出版,历时长达16年,体现出无棣碣石研究学者的探索之路是艰辛的。

无棣县编《禹贡碣石山》与《禹贡碣石考》

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1613.-1682)和方志学家贾恩绂[fú](1865-1948)都是“禹贡碣在无棣”之说的极力主张者。无棣的《禹贡碣石考》洋洋洒洒长达36.5万字,其核心就是赞同和发展顾炎武和贾恩绂的观点。

“禹贡碣在无棣”之说的逻辑为:《禹贡》中冀州的朝贡路线“夹右碣石入于河”,那么碣石必在大禹时代的黄河入海口。《禹贡》中黄河入海前“播为九河”,无棣县在九河之下,且天津以南沿海地区仅无棣有马谷山一山。故,马谷山即《禹贡》碣石山。

凡是系统研究碣石的学者,他们面对的历史资料都是一样的。无棣的《禹贡碣石考》作为一部研究碣石的学术专著却没有跟随主流观点,而是坚持了顾炎武和贾恩绂的观点,还有所发展地考证出了“秦皇汉武东巡之碣石在无棣、魏武帝曹操东临之碣石也在无棣”。究其原因:一是没重视我们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谭其骧教授的新成果,即发现了禹贡中的黄河河道(下称禹河)。二是没重视《史记》和《汉书》等我们正史中有关”碣石“ 的关键信息。

在禹河发现之前,谭其骧教授在1976年第2期《学习与批判》上发表了论文《碣石考》,论证了主流观点“古碣石山即今昌黎碣石山”。文末,他谦虚地说:“这是我对碣石问题所作初步探索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希望关心这个问题的同志们多多予以指正。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像我这样主要依靠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是办不到的,新的的是应该对碣石山前的平陆和海域,作一番科学的细致的实地调查考察工作。” 若此文在发现禹河之后发表,谭其骧教授也许就不写这些话了。

1981年,谭其骧教授发现了禹河,并确定了天津附近是禹河的入海口。在《历史地理》1981年创刊号上,谭其骧发表的题为《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的论文,考证出了禹河(见下图虚线),并载入了《我们历史地图集》。这一学术新成果很快获得了绝大多数历史学家、地理学家、考古学家、黄河水利学家的广泛认可。

禹河河道示意图

关于禹河入海口具体位置,有人说在天津宁河滨海平原的七里海湿地保护区。这里距无棣碣石山的直线距离大约有140公里。这既表明禹河入海口本无山,又表明无棣碣石山并不在禹河入海之口,也说明了“碣石”与“河口”是分离的。

七里海是禹河入海口

无棣碣石山距禹河口140公里

谭其骧教授发现了禹河属于新我们古黄河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在最新的黄河研究成果面前,“禹贡碣石无棣说”的立论基础已不复存在了。换句话说就是禹贡碣石与无棣县无关。若顾炎武和贾恩绂两位先生知道了这一情况,相信他们也不会再坚持“禹贡碣石在无棣”的观点了。

无棣县碣石研究会非常推崇贾恩绂先生在其主编的《盐山新志》中的话:“大凡地理之难明者,以方隅、形势、道里求之,自无大谬。”方隅指的是方位。现在,我们就按方隅法来衡量一下《史记》和《汉书》中秦汉碣石是否与无棣县有关。

(1)、《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伤之药。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燕人卢生使入海还。” 秦朝的“北边”是长城沿线,其外便是匈奴之地。那么,秦始皇求仙的碣石应距现在的万里长城不远,而不是在无棣县方向上。燕人指的是秦统一六国前的燕国人。秦始皇碣石求仙用的是燕国人,那么秦碣石应当在燕国,而不是无棣县所在的齐国。因此,秦碣石的方隅信息不支持“秦皇东巡之碣石在无棣”的说法。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秦碣石

(2)、《史记·孝武本纪》载:(汉武帝)“天子既已封禅泰山,无风雨灾,而方士更言蓬莱诸神山若将可得,于是上欣然庶几遇之,乃复东至海上望,冀遇蓬莱焉。奉车子侯暴病,一日伤。上乃遂去,并海上,北至碣石,巡自辽西,历北边至九原。” 因辽西和北边(长城)完全不在无棣方向上,故西汉碣石的方隅信息不支持“汉武东巡之碣石在无棣”的说法。

《史记·孝武本纪》记载的西汉碣石

(3)、《汉书·地理志》载:“右北平郡,秦置。……骊成,大揭石山在县西南。莽曰揭石。” “辽西郡,秦置。……絫。下官水南入海。又有揭石水、宾水,皆南入官。莽曰选武。” 这里的“揭”与“碣”是通假字,在元代《昌黎县重修文庙碑铭并序》中还写为“竭”字。因此,揭石山、竭石山和碣石山都是一回事。

班固写《汉书》时把王莽新朝的历史都标注了“莽曰”。骊城(成)即今抚宁县,王莽时称揭石县,即碣石县。揭石县西南有大揭(碣)石山,与当今地理完全吻合。

《汉书》作者班固(32~92)与曹操(155-220)虽不在一个年代,但同为东汉大臣,即同属一朝。《汉书》成书于公元83年,距离曹操东临碣石只有124年,所记东汉碣石信息应当没有什么误差。因此,《汉书·地理志》中的“大揭石山和揭石县”无疑指明了东汉“碣石”的方向。因为这个方向又与无棣县相去甚远,所以东汉碣石的方隅信息不支持“魏武帝曹操东临之碣石也在无棣”的说法。

东汉曹操东临的碣石寻踪示意图

综上,无论用谭其骧教授发现的禹河新成果衡量,还是用贾恩绂先生的方隅法衡量,我们好像没有看到《禹贡碣石考》中所说的:"我们研究碣石,为《禹贡》碣石复名、开发,并非标新立异,也并非小题大做,而是要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其动议源于历史真实,以史为鉴, 为这座小山丘正本清源。"④

无棣县的“复名碣石山”项目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1980年代我国旅游业的兴起后,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一种挖掘历史“抢名人傍名山”的风气,就连小说中虚拟人物“潘六姐”都找到了故乡。山东省内也出现过两县争梁山的情况。当时,为了谋发展而忽视规定抢上项目的情况为数不少。无棣县”复名碣石山“项目也未按《地名管理条例》规定获得国务院的批准。

应当承认,无棣县复名碣石山项目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仅用20来年就把无棣碣石山打造成了声名远播的地方AAA级旅游风景区。这说明无棣县有一支“想事干事干成事”的队伍,无论项目建设者,还是“无棣碣石文化研究会”这样的项目立论者,都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地为家乡建设奉献了自己的心血和智慧。

对于上述成绩,无棣县的宣传力度是蛮大的,宣传效果也很好。在互联网上,用任何搜索引擎检索“碣石山”,无棣碣石山的信息基本上都会优先选出。不仅如此,无棣县还把《禹贡碣石考》的内容搬上了学习强国平台,带到了山东师大的课堂,送进了大学图书馆;把无棣碣石山写进了歌曲,写进了小学生的作文里。

学习强国上的《禹贡碣石考》

大学图书馆收藏《禹贡碣石考》

歌曲《无棣之恋》中的无棣碣石山

学生作文中的无棣碣石山

通过梳理无棣碣石山和《禹贡碣石考》的历史经纬,我们没有看到“《禹贡》碣石在无棣、秦皇汉武东巡之碣石在无棣、魏武帝曹操东临之碣石也在无棣”之结论的合理性。然而,“无棣碣石山”只要存在一天,无棣县就得把无棣碣石山和《禹贡碣石考》的观点不停地宣传下去,向当地人宣传、向游客宣传、向全国宣传、向全世界宣传。也许,这个事在当地早就成了皇帝的新衣了。

我们是不是该思考这样的问题:这些宣传是否误导了我们的孩子们呢?是不是异化了中华正史呢?如果是,那就不是无棣一个县的事了。那么,该不该再来一次复名,再把无棣碣石山改回马谷山或大山呢?

参考文献:

《禹贡碣石考》,作者徐景江、郭云鹰,人民出版社,2014第1版;① p9,②p205,③p141,④p265。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有人说启功的书法学他,你觉得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梁诗正,字养仲,号芗林,浙江杭州人。雍正八年探花,官至东阁大学士,卒谥文庄。书法初学柳公权,继参赵孟頫、文徵明,晚师颜真卿、李邕。在王羲之《时雪快晴帖》后面有一幅跋作十分精彩,正是梁诗正行书跋作。梁诗正擅长书法。清人吴修在《昭代尺牍小传》称“诗正工书。”清人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书中说到梁诗正的书法

  • 楹联里的甘肃⑤朝圣——一画开天,肇启文明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伏羲,是上古时代的创世英雄,是洪荒年代的文明缩影,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坐标。听家安来讲解伏羲的创世神话…… 讲述|王家安 视频丨奔流新闻记者 王建 田瑞峰

  • 抄书《史记》夏朝王权中隐藏的那段历史——后羿代夏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17+2”位帝王,这里面的“2”就是夏朝一段不愿被提前的历史:政权被人夺走了几十年。虽然最后又夺回来了,但很多大儒们还是不愿意承认这一段屈辱史。所以现在很多史籍里都只有夏朝的“17”位君主,而没有那个“2”的记载。夏版图在尧舜禹时期,君王继承帝位都是谁有能力谁来当,例如尧传给舜,舜传给禹,都是采取禅

  • 唯美西周玉器鉴赏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1:西周玉器的特点唯美西周玉器是一种精美的中国传统工艺品,它代表着古代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唯美西周玉器具有独特的造型和花纹设计,并以其精湛的工艺水平闻名于世。唯美西周玉器通常包括各种动物、植物或人物图案。这些精美绝伦的作品出自当时最杰出的艺术家之手,彰显了他们高超的技艺和非凡的想象力。唯美西周玉器使用

  • 秦武王薨而兄弟残,楚怀王围雍氏无决心,权力角逐险毁强秦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雍氏邑,沈巷雍氏家族,雍氏家谱24个字辈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的消息迅速从周王室散播开来,楚国趁机攻打韩国,希望借此来扭转秦军东渡黄河的事实,或者说再既定事实的前提下主动采取措施迫使韩国和楚国达成同盟而防止秦国的再一步扩张。 此时的秦国可谓是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就秦国内部而言,刚刚去世的国君尚且没有子嗣,也没有来得及安排后事,这基本上

  • 秦武王与西楚霸王都举鼎,秦武王举鼎而亡,项羽举鼎而成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秦武王为什么举鼎而亡,举鼎而死的秦武王动画片,西楚霸王项羽举大鼎

    两个人在举鼎这件事上本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比较的,但架不住后世的演绎,秦武王举鼎反而不那么出名,而项羽举鼎则成了一件家喻户晓之事。这里先来看一看史籍中关于两人举鼎的记载: 《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史记·赵世家》中记载:“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另外《战国策》和《资

  • 一点秦帝国:殽山之战,秦国军队的埋骨地,一场挥之不去的噩梦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崤山有哪些山峰,崤山关,秦国兵锋历史

    几次东征之战,秦国都是充当了晋国的配角。这让本来自命不凡的秦穆公如何甘心。难道没有晋国的帮助和提携,秦就无法在中原立足了吗?三年前,秦国在帮助郑国守城的同时,也在郑国留下一颗种子,如今正是这种子开花结果的时候。[var1]秦穆公开始策划夺取郑国的计策,只要郑国到手,他便可以两面夹击于晋。秦穆公正在为

  • 1007 聚焦|宋国故城发现唐代墓葬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这是2023年3月22日拍摄的河南商丘宋国故城遗址发掘现场。[var1][var1]日前,记者从河南省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于2021年5月份启动的宋国故城考古发掘项目,近日取得了重要进展。宋国故城南城墙北坡处考古发现6座唐代墓葬,为商丘独特的“城摞城”形成原因再添重要佐证。[var1]商丘市

  • 国难当头,为什么赵王还要逼死李牧?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牧辅佐过几代赵王,李牧为什么要杀赵王,赵王后悔杀李牧

    国难当头,民族存亡之际,人们往往会忘记过去的恩怨,团结一心,共度难关。但在历史上,也有不少人在国难之时,依然纠缠于个人私利,以至于导致国家更加陷入危机之中。其中,赵王逼死李牧的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var1]李牧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将领,赵王是一国之君,两人曾经在同一条战线上作战,为国家立下了不少功

  • 一代雄主秦武王嬴荡为何会在洛阳被大鼎砸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331年,秦国一代英主惠文王去世,长子嬴荡即位,是为秦武王。秦武王天生神力,生性好斗,十分喜欢与他人角斗,比谁的力气大,这性格让他在继位后也十分重武好战。秦武王的重武好战体现在哪呢?比如他十分重视有勇力的人,曾一度招募天下间的勇士为自己所勇,齐国大力士孟贲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去了秦国,并通过了秦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