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太后能够垂帘听政 太后为何不直接称帝

古代太后能够垂帘听政 太后为何不直接称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386 更新时间:2024/3/14 8:47:28

对古代太后掌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有权力的杰出女性,如先秦时期的秦国宣太后芈八子,西汉的吕后、窦太后,北魏冯太后,唐朝武则天,宋代宋真宗皇后刘娥,清代的孝庄皇太后,以及慈禧太后等。

但是在这一众掌权女性中最终却只有武则天是与众不同的,最终也只有她敢扯掉了男权社会的那层遮羞布,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最后她改大唐国号为大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

但是除了武则天外,大多数有权力的女性即使是当了皇太后,也依然选择辅佐年幼的小皇帝继位,通过临朝听政来掌握帝国的权力枢纽。

这里面分为两类,一类是掌权至死的,如吕后,慈禧,还有一类便是如冯太后、孝庄太后这种,等辅佐的小皇帝长大可以亲政了,便将权柄还给小皇帝了。

那么这些手握帝国权杖的太后们,为何宁愿代理皇权,也不愿直接自己废掉小皇帝,而自己去登基称帝呢?究其缘由,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很关键。

一、古代宗法制度和儒家“男尊女卑”的理念束缚其思想

按照中国古代传统制度,后宫妃嫔是不得干政的,也包括皇后和太后。《尚书》里就曾说过“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牝指雌性,与牡相对。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表示母鸡不在早晨啼叫,如果它在早晨啼叫,这家人会衰落,而将其扩展到整个国家,便有后宫不可干政,如果后宫干政,国家将会衰落。

以现在的观点来看,这是妥妥的性别歧视。但毋庸置疑的是,这种理念在古代也确实深入人心。因为受古代宗法制度和“男尊女卑”的思想影响,古人理所应当地认为男性才是宗法社会的中心,女性只是依附于男权社会的存在。

这种观念,不仅古代的男人是这样认为的,古代那些被歧视被看轻的女性也是这样认为的。因为从小受到儒家传统观念的影响,她们也理所应当地认为男尊女卑是合理的,是理所应当地。

这也没办法,不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是她们从小到大所受到的教育就是如此,也不怪她们。 就连狄仁杰的姑妈就曾怒怼他说:“我儿不事女主。”

要知道,唐朝不像宋代以后的朝代,由于宋明理学的发展,儒家这些思想对女性摧残禁锢到了极致。唐朝时的社会风气相对其他朝代已经比较开放了。

尤其狄仁杰还生活在初唐时期,那可是大唐国力最鼎盛的时代,社会风气那么开放,女子的地位在当时还算很高了。

甚至武则天在称帝之前也已经积攒了相当深厚的理政经验和群众基础。但是她的宰相尚且被人如此诟病,也能理解那些根基尚浅的皇太后们,不敢轻易越雷池半步了?

二、真正是为了维护帝国的稳定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代理皇权的皇太后们都是资深政治家,她们深知要想顺利坐朝听政,离不开前朝大臣们对自己的支持。所以,她们一般在逐渐掌权的过程中,也会慢慢地去和这些朝臣暗地里接触,形成政治联盟,获得他们的支持。

但是朝堂里还有这样一批大臣,他们是传统士大夫的代表。所以,他们不允许有女人挑战男权社会的根基。于是这些传统朝臣在监督、防范“后宫干政”这件事上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当皇太后们不得不走到前台垂帘听政的时候,双方的关系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皇太后与朝臣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对抗或者勾结那么简单,他们的关系其实是很复杂的。俗话说“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所以,因为“利益”的存在,他们之前 既有对抗,也有妥协,甚至有的时候还有合作。

那这些妥协的大臣难道就是真心拥护有权的女性吗?其实不然,他们之所以选择了妥协,是因为他们深知,无论和女当权者怎样激烈博弈,帝国的稳定都是第一位的。

倘若因为他们之间的纷争互斗而让帝国陷入动荡的局面,那么他们从小接受的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会受到冲击。从自身来看,他们所拥有的权势地位不仅会化为乌有,甚至自己也很难做到独善其身。

所以,他们虽然开始的时候会反对当权女性掌权,但是一旦发现自己阻止不了,但是内心又受到封建儒学宗法的影响,为了帝国的稳定,他们最终只能选择妥协。

三、内心尚存的母爱影响

都说权力就像鸦片,一旦沾染上意志便由不得自己了。它能让好人彻底变成魔鬼,能让夫妻反目,让父子离间。虽然临朝的太后与君主们之间大多是至亲关系,如,母子、继母子、或其他亲戚关系。但在这至高无上的权力前面,很少有人都做到柳下惠而不动心,把持定力。

可从人的本性来看,人终究是灵长类的动物,因为有灵,所以便有感情滋生。更何况是作为女性的太后,他们在权欲侵蚀下,身上或多或少还是会残存一点母爱之情。

就算把临朝称制发挥到极致的武则天,在最后时刻不也是被张柬之那句“姑侄与母子孰亲”影响,最终还是立了庐陵王李显当太子。没有选择立侄子武三思,而是将皇权还给了了李唐宗室,不也是武则天内心残存母爱的影响吗?

总而言之,对于临朝听政的皇太后们来说,尽管她们因种种原因而选择干政。但是她们也深知,如果要走到台前,那样的阻力实在是太大了。

不是所有人都是武则天这般的女子,也不是所有的朝代环境都如唐朝那么开放。也正是因为武则天的独特,所以,五千年中华史,最终也只出现了这么一位女皇帝。

大部分的掌权太后,她们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有迈出那最后一步,或因不敢,或因不能,或因不愿,或因其他。最终她们选择在帘子后面通过操作傀儡皇帝来发号施令。

从历史的长流中来看,代理皇权确实比登基称帝要安全许多,在帘子后面也不耽搁她们掌握权柄、享乐、养男宠等。而且在心理上也更能为当时的人们所接受。

毕竟历朝历代的很多大臣,其实对太后掌权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只要不彻底扯掉男权的遮羞布,他们其实是无所谓的。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也算是古代掌权太后们的独特的生存之道吧。

标签: 太后古代能够

更多文章

  • 无棣碣石山和《禹贡碣石考》的历史经纬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一、无棣碣石山无棣碣山,位于县城北30公里处,海拔63.4米,方圆0.39平方公里, 形成于距今73万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属岩浆中心式喷发形成的圆锥状火山穹丘。②无棣碣石山位置示意图无棣县本无碣石山,却拥有鲁北平原唯一的一座山丘,名为马谷山,亦称大山。此山虽小,却早有学者认为它是古文《尚书·禹

  • 有人说启功的书法学他,你觉得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梁诗正,字养仲,号芗林,浙江杭州人。雍正八年探花,官至东阁大学士,卒谥文庄。书法初学柳公权,继参赵孟頫、文徵明,晚师颜真卿、李邕。在王羲之《时雪快晴帖》后面有一幅跋作十分精彩,正是梁诗正行书跋作。梁诗正擅长书法。清人吴修在《昭代尺牍小传》称“诗正工书。”清人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书中说到梁诗正的书法

  • 楹联里的甘肃⑤朝圣——一画开天,肇启文明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伏羲,是上古时代的创世英雄,是洪荒年代的文明缩影,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坐标。听家安来讲解伏羲的创世神话…… 讲述|王家安 视频丨奔流新闻记者 王建 田瑞峰

  • 抄书《史记》夏朝王权中隐藏的那段历史——后羿代夏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17+2”位帝王,这里面的“2”就是夏朝一段不愿被提前的历史:政权被人夺走了几十年。虽然最后又夺回来了,但很多大儒们还是不愿意承认这一段屈辱史。所以现在很多史籍里都只有夏朝的“17”位君主,而没有那个“2”的记载。夏版图在尧舜禹时期,君王继承帝位都是谁有能力谁来当,例如尧传给舜,舜传给禹,都是采取禅

  • 唯美西周玉器鉴赏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1:西周玉器的特点唯美西周玉器是一种精美的中国传统工艺品,它代表着古代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唯美西周玉器具有独特的造型和花纹设计,并以其精湛的工艺水平闻名于世。唯美西周玉器通常包括各种动物、植物或人物图案。这些精美绝伦的作品出自当时最杰出的艺术家之手,彰显了他们高超的技艺和非凡的想象力。唯美西周玉器使用

  • 秦武王薨而兄弟残,楚怀王围雍氏无决心,权力角逐险毁强秦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雍氏邑,沈巷雍氏家族,雍氏家谱24个字辈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的消息迅速从周王室散播开来,楚国趁机攻打韩国,希望借此来扭转秦军东渡黄河的事实,或者说再既定事实的前提下主动采取措施迫使韩国和楚国达成同盟而防止秦国的再一步扩张。 此时的秦国可谓是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就秦国内部而言,刚刚去世的国君尚且没有子嗣,也没有来得及安排后事,这基本上

  • 秦武王与西楚霸王都举鼎,秦武王举鼎而亡,项羽举鼎而成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秦武王为什么举鼎而亡,举鼎而死的秦武王动画片,西楚霸王项羽举大鼎

    两个人在举鼎这件事上本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比较的,但架不住后世的演绎,秦武王举鼎反而不那么出名,而项羽举鼎则成了一件家喻户晓之事。这里先来看一看史籍中关于两人举鼎的记载: 《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史记·赵世家》中记载:“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另外《战国策》和《资

  • 一点秦帝国:殽山之战,秦国军队的埋骨地,一场挥之不去的噩梦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崤山有哪些山峰,崤山关,秦国兵锋历史

    几次东征之战,秦国都是充当了晋国的配角。这让本来自命不凡的秦穆公如何甘心。难道没有晋国的帮助和提携,秦就无法在中原立足了吗?三年前,秦国在帮助郑国守城的同时,也在郑国留下一颗种子,如今正是这种子开花结果的时候。[var1]秦穆公开始策划夺取郑国的计策,只要郑国到手,他便可以两面夹击于晋。秦穆公正在为

  • 1007 聚焦|宋国故城发现唐代墓葬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这是2023年3月22日拍摄的河南商丘宋国故城遗址发掘现场。[var1][var1]日前,记者从河南省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于2021年5月份启动的宋国故城考古发掘项目,近日取得了重要进展。宋国故城南城墙北坡处考古发现6座唐代墓葬,为商丘独特的“城摞城”形成原因再添重要佐证。[var1]商丘市

  • 国难当头,为什么赵王还要逼死李牧?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牧辅佐过几代赵王,李牧为什么要杀赵王,赵王后悔杀李牧

    国难当头,民族存亡之际,人们往往会忘记过去的恩怨,团结一心,共度难关。但在历史上,也有不少人在国难之时,依然纠缠于个人私利,以至于导致国家更加陷入危机之中。其中,赵王逼死李牧的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var1]李牧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将领,赵王是一国之君,两人曾经在同一条战线上作战,为国家立下了不少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