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屠吕伯奢家案”非《三国演义》虚构,另外尚有不为人知细节

“曹操屠吕伯奢家案”非《三国演义》虚构,另外尚有不为人知细节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34 更新时间:2024/1/18 18:42:35

凡读过《三国演义》者,应该对书里面描写的“曹操屠吕伯奢家案”不会感到陌生。

一方面,曹操“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恩将仇报,把好心招待他的吕伯奢全家杀了个精光,心狠手辣、阴冷残酷,让人不寒而憟、印象深刻。

另一方面,曹操那句遗臭万年的“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也出自这个情节。

不过,陈寿的《三国志》里并没有相关记载,其只在《武帝纪》中提了一句:“太祖(曹操)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

说曹操不满董卓持政,抓了个间隙,“间行”,偷偷逃跑,在东归经过中牟县时,被亭长抓获,送到了县里,然后又被释放了。

《武帝纪》裴注引《魏晋世语》里的一段记载对此事加以补充:“中牟疑(曹操)是亡人,见拘于县。时掾亦已被(董)卓书;唯功曹心知是太祖,以世方乱,不宜拘天下雄儁,因白令释之。”

说中牟县已经收到了朝廷的通缉令,而县功曹知道被捕之人就是曹操,并认为天下即将大乱,不应拘禁曹操这类豪杰式的人物,向县令求情,把曹操释放了。

注意,这里并没有指明中牟县县令是谁,但罗贯中在著作《三国演义》时,脑洞大开,不但把曹操不满董卓的情绪夸张放大,说曹操拿七宝刀去行刺董卓,还把这个中牟县县官设定为后来吕布帐下的首席谋士陈宫,说陈宫认定曹操是“天下忠义之士”,甘愿弃官追随,与曹操共往沛国谯郡,“发矫诏,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

书中写:“是夜,陈宫收拾盘费,与曹操更衣易服,各背剑一口,乘马投故乡来。行了三日,至成皋地方,天色向晚。”

这么写,就出问题了。

按照《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曹操从雒阳出奔,向东逃亡,是经中牟县到陈留郡,在己吾县(治今河南宁陵西南)起兵的,而不是他的家乡沛国谯郡。

但结合地图一看,从雒阳向东,应该先经过成皋县,再到中牟县,然后才是陈留郡。

而按照《三国演义》的写法,那是到了中牟县,又掉头向西,重新走回成皋县杀人来了。

很不合常理嘛。

所以,很多人认为,“曹操屠吕伯奢家案”是子虚乌有的事,纯属罗贯中虚构。

但陈寿《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简略,疑点很多,有些话,欲说还休,似乎在掩饰着什么。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曹操谋刺董卓的事是不存在的,没有任何史料记载曹操和董卓起过正面冲突,不但没有行刺,也没有口角、没有争吵,甚至,连脸也未红过。

曹操东奔的性质仅仅是不满董卓持政。

“不满”只是一种情绪、一种态度,最多只是腹诽,算不上犯罪,曹操没有什么必要“变易姓名”,也不必要“间行”。

所以,说曹操“变易姓名,间行东归”,根本说不通。

合理的解释,是曹操在离开雒阳后,在未到中牟县之前,犯下大案,成为了《魏晋世语》中所说的“亡人”,从而“见拘于县”。

根据地图,曹操离开雒阳后,未到中牟县之前,要经过的就是成皋县。

那么,发生在成皋县的“曹操屠吕伯奢家案”就非常有可能是真的。

事实上,《武帝纪》裴注引《魏晋世语》是记载有这个案件的,云:“太祖(曹操)过(吕)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武帝纪》裴注引王沈所著《魏书》也有记载:“(曹操)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另,《武帝纪》裴注引孙盛《杂记》也记:“太祖(曹操)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这三段记载,一段比一段详细,一段比一段更清晰交待出事件的经过。

首先,《魏书》是曹魏政府官修史料,其既大大方方的提及此事,即“曹操屠吕伯奢家案”是真实存在的。

问题是,曹操为何突施杀手,将人家一家老少尽屠呢?

《魏书》的解释是:“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

即吕伯奢的儿子与宾客见财起意,要谋财害命。

那么,曹操是被迫杀人,属正当防卫,杀的都是坏人,杀人杀得好。

但这个解释是经不起推敲的。

一、《魏书》既然说吕伯奢是曹操的“故人”,双方是老朋友,彼此知根知底,则他的儿子怎么会产生谋害父亲老朋友性命而劫取财物的主意?

二、吕伯奢既是曹操的“故人”,结合东汉时期门阀制度的背景来看,吕、曹两家的门第应该相当,而且,吕家还养有“宾客”——这不是偶然登门作客的客人,而是类似于孟尝君家的门客,说明吕家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大户人家,远非孙二娘十字坡那样的黑店,即谋财害命之说极不合理。

三、曹操从雒阳出来,并非孤身一人,而是“从数骑”,要打劫,恐怕不是那么容易的,就算真是绿林大盗,动手前还要掂量掂量,吕家没有必要铤而走险,自取灭亡。

四、曹操一行,在路上行色匆匆,甚至来不及通知在雒阳的家属,想必也不会携带有多少贵重财物,远不会达到让吕伯奢之子见财起意的程度。

所以,说曹操“被迫杀人”、“正当防卫”,极可能是《魏书》为曹操的罪恶行径找借口、打圆场。

曹操杀人的真正动机,应该是《魏晋世语》所说的“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和孙盛《杂记》中说的“以为图己”——吕家人并没有加害的意思,是曹操自己多疑,疑神疑鬼,他自己不满董卓,以为董卓在满天下搜捕自己,听到隔壁传来些“食器声”,就草木皆兵,以为是人家要怎么样自己,先下手为强,连施杀着,人家连解释的机会也没有,就斩瓜切菜一样,把人家满门杀了个精光。

孙盛《杂记》用“凄怆”二字来表达现曹操杀人后的心情,即曹操是已经发觉自己杀错人了。

所以,“曹操屠吕伯奢家案”不仅是历史事实,而且,绝对是冤杀、错杀。

而也因曹操在成皋作下了这惨绝人寰的滔天命案,才会遭到官府的追捕,才会在中牟县发生被缉拿之事。

不过,即便“曹操屠吕伯奢家案”是历史事实,里面还是有些细节耐人寻味。

即,曹操一行杀人,手段干净利落,不但不留一个活口,而且快得人家连解释的机会也没有,这说明,跟随曹操杀人的“从数骑”绝对不是简单的角色。

那么,这“从数骑”都有谁呢?史料中有无蛛丝马迹可寻?

答案是:有。

建安七子之王粲作有《汉末英雄记》,里面记载有:“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

这里说的“备”,就是刘备

即曹操回老家沛国谯郡“募召合众”时,刘备“与曹公俱还”,他是和曹操在一起的。

《三国志?关羽传》里有记,刘备与关羽、张飞“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关、张“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即曹操在行凶杀吕伯奢一家时,刘、关、张应该就在那“从数骑”之中。

补充一下,王粲曾担任刘表的秘书,在投荆州时,和刘备有过交往;后又随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附曹操,与曹氏父子也来往密切。所以,王粲的记载,可信度非常高。

还有,《三国志?后妃传》还记:“及董卓为乱,太祖微服东出避难。袁术传太祖凶问,时太祖左右至洛者皆欲归,后止之曰:‘曹君吉凶未可知,今日还家,明日若在,何面目复相见也?正使祸至,共死何苦!’遂从后言。”

这段文字说的是,曹操“东出避难”,袁术把“凶问”传回给在洛阳的曹家家属,当时曹家上下都准备回谯郡,是曹操的妻子卞氏制止住了,她说:“夫君的吉凶尚未可知,这么急忙忙地赶回谯郡,如果夫君还在,有何面目相见?”

由此可以推测,袁术可能也是“曹操屠吕伯奢家案”参与者之一。

要知道,曹操被抓,却很快又被释放了,则曹操被执之事,犹如雨过天晴,了无痕迹。如果袁术不是当事人,当他得知曹操被抓,还没来得及向外传播,而曹操已经获释了,整件事就等于没发生过一样了,就没什么好传播的了。

袁术能在曹操被释放之前传出消息,说明他是曹操被抓的第一知情人之一,而他向洛阳传“凶问”,是他认为曹操在拒捕过程中已经被当场击毙,说明他应该是当事人之一。

那么,参与“曹操屠吕伯奢家案”的,既然还有刘、关、张以及袁术,何以《魏书》、《魏晋世语》、孙盛《杂记》等书只记曹操而不记他们呢?

原因也很简单,被抓的只有曹操一人,所以,杀人的罪恶全被曹操背了。

这,才是“曹操屠吕伯奢家案”的全部真相。

(以上为覃仕勇著作《真三国不演义》之《曹魏篇》节选,欲了解更多内容,请到专栏阅读全书)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三国第一奇才:未出茅庐先知天下三分,师承庞、黄、鄷三家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一代奇才谋士诸葛亮究竟师承何处,有以下三种说法。其一,诸葛亮自学成才;其二,诸葛亮师承司马徽;其三,诸葛亮出自庞德公门下。据《襄阳记》记载“孔明每至其家,独拜床下,德公初不令止”。文中所提“德公”即为庞德公。孔明每次到访,独拜床下,所行为师生之礼。且襄阳记中还用记载,庞德公送诸葛亮、司马徽、庞统

  • 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是保护传统还是歪曲历史,实情让人感慨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江陵端午祭申遗文本,江陵端午什么意思,端午申遗成功了吗

    各位朋友下午好!今天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许多朋友或许正和家人品尝着甜粽子/咸粽子,享受着难得的假期。今天子渊就和大家聊聊我们邻国——韩国的“端午节”风俗。、[var1]▲韩国江陵端午祭一提到“韩国端午”,大家都会想到韩国在2005年11月25日成功申报的“江陵端午祭”。消息传出后国内群情激奋,

  • 秦国军队为何被称为虎狼之师,主要是在战场上的表现极其恐怖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秦国虎狼与广西狼兵,最霸气的秦国军队,秦国虎狼之师完整视频

    [var1]我们知道,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整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军事上的变化非常明显。秦国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建立二十军功制度。士兵可根据在战场上的表现建立军功,之后封爵。这种封爵不分出身和其他方面,只是看获得敌军首级的多少确定。获得敌军首级越多,爵位就越高。可以说在军功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

  • 三国霸主曹操掌握朝廷所有权力为什么不称帝?萨沙问答第187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作者:萨沙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三国霸主曹操掌握朝廷所有权力为什么不称帝?萨沙问答第187集曹丞相不是不想称帝,主要是当时客观条件不具备。我们一点点来看。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第一,曹操非常想称帝,还想的发狂。公元208年,曹操成为丞相,地位是百官之

  • 古代有一种文化,叫“感生说”,6位“感生”帝王,刘邦位列其一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感生说,原本是古代劳动人们对生育原理的无知造成的,后来更演化成为,为某位天神赋予的灵魂而降生的人。这些“无上”的光环,一般都出现在帝王之身,由此古时候,皇帝也被称之为“天子”。天子,也就是所谓的“天选之子”。据中国古代典籍记载,最被认可的感生说人物共有七例,分别是:炎帝神农氏、黄帝、颛顼、尧、禹,最

  • 商鞅变法能成功,有一点肯定不能被忽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商鞅在变法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商鞅变法为什么可以成功,商鞅变法成功了为何不得善终

    何谓变法?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做重大的变革!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对原有规则的打破重建,意味着对社会权益的重新划分…因此也可以想来,变法必会招致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也会引起普通大众的一时难以适应…平地起雷,盘根错节,从来不易!而回望历史长河,迎难而上者却也不在少数,从战国时期魏国的李俚、秦国

  • ?曹操死后,5岁幼子拉着曹丕的手喊爹,6年后才发现真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曹冲具有国王的智慧和国王的仁慈。因此,曹操想将王位传给曹冲。不幸的是,曹冲12岁时死于急性疾病。曹操去世时,他的最小儿子曹干只有五岁,而他的哥哥曹丕已经可以当父亲了。因此,只有五岁的曹干经常搞乱自己的关系,并错误地称曹丕为父亲。对于曹丕来说,曹干根本没有任何威胁,因此曹丕可以纯洁的兄弟情谊对待他。曹

  • 三国丞相后裔蒋氏代表到文桥祭祀全州蒋氏始祖母成国夫人毛氏祖妣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广西全州梅潭蒋氏始祖伯龄公五十八世孙三国蜀相蒋琬公配毛氏祖妣汉封成国夫人清明祭文癸卯春祀,孝涌湘江。祖妣宛在,灵感慈祥。汉封诰命,琬相遗孀。深恩远溯,山高水长。德馨川渝,福荫楚湘。蜀道干里,护子还乡。梅潭开基,根系洮阳。枝繁叶茂,后嗣泱泱。薪火远播,四面八方。忠孝立本,满门书香。人才辈出,兰桂腾芳

  • 秦始皇统一六国代价到底有多大,损失了几千万人口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var1]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先后灭亡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当然,进展虽然很顺利,不过还是有很大的伤亡。我们看一下司马迁的记载。秦国攻魏杀8万人,战五国联军杀万人,伐韩杀1万人,击楚杀8万人,攻韩杀6万人,伐楚杀2万人,伐韩、魏杀24万人,攻魏杀4万人,击魏杀10

  • 天津的秦国铜印有一个不该出现的字,与《史记》不符,原因成谜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秦国大印,史记秦国和赵国资料,现在古铜印值钱吗

    [var1]这方铜印长度是4.8厘米,宽度是3.3厘米,高度是1.9厘米,印纽是鼻钮绳纹,印背上还有蟠虺纹,也就是各种弯曲的小蛇组成的花纹,非常精美。印文是“王兵戎器”四个大字。根据学者考证,这是春秋时期秦国的物品,顾名思义就是秦王来调动士兵和军器的凭证。这方铜印也因此被命名为“王戎兵器铜玺”。[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