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西方列强的入侵,令中华大地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况,但从另一个层面客观来讲,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科技、技术等领域的交流,大量西方先进的发明物,逐步进入东方,比如电灯。
慈禧太后晚年时,发电机与电灯就开始在北京城使用并推广了。在传统认识中,清朝是落后的封建王朝,臣民刻板教条,说话都之乎者也的,不干正事。一味咬文嚼字,愚昧无知。所有的人不是阿Q,就是孔乙已,再不就是祥林嫂。但其实这也只是文学作品的片面刻画,实际情况可能让人意想不到。
作为晚清时期实际的统治者,慈禧太后的形象在影视剧里就生动了,就是一个妖里妖气的老太太,动不动杀人,不接受新思想,天天玩弄权术刻薄无知等。实际上真实的慈禧却是一个时尚弄潮儿,西方世界有什么新奇好玩的事物,她必定先去体验。
在1888年,洋人为了给慈禧贺寿,送给慈禧一台小轿车和发电机,并为慈禧的寝宫装上了北京城第一盏电灯,当电灯泡亮的时候,慈禧的一个举动,让所有的人都笑了,慈禧非但没生气,反而很高兴。
原来,电灯泡突然一亮,慈禧嘴里快速用北京话说了两个字“茄子”,并摆正了下身子。这一举动引得在场的众人都笑不可支。
慈禧是见灯泡一闪而亮,以为是照相呢,就条件反射式地摆好照相的姿势,嘴里也叫出德龄公主教她在照相时要面露笑容时的“cheese”。
汉语发言说快了就是“茄子”。这下闹的笑话若在平时,慈禧一定会大怒,但这次非但没生气,还很可爱又接着问:“这个茄子会一直发光啊”,以至于到了今天,还有人把电灯泡说成“茄子”。
即便在如今,一些时尚的年轻人,在接触新鲜事物后,也不见得就不闹笑话。我们大可不必以此来嘲笑慈禧。此时的慈禧也与管理朝臣的皇太后不同,只是个普通的贵族老太太,带着一群儿孙们在一起欣赏玩物,尽享生活之乐。
在接触了电灯以后,慈禧也喜欢上电灯,在1890年,皇宫内开始铺设电路,架电线,第二年就开始大范围使用电灯了。晚年的慈禧长时间住在颐和园。
德国商人为了能让电灯与发电机在清朝推广,特意买通了大太监李莲英,趁慈禧不在的时间,把颐和园里全装上了电灯。等过了没多久,慈禧又住到园子里的时候,大批的电灯同时亮起。
慈禧看了也很喜欢,李莲英趁机说“这个电灯干净、方便、明亮、卫生,还不怕走水,用上了它,一定能为老佛爷添福添寿的”。李莲英这一番听的慈禧是极为高兴,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没能长生不死更让人听着受用了。
于是改变了原来出于守旧与怕洋人破坏民风等顾虑,同意外国人在中国可以公开推广电灯。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慈禧是自己喜欢这些洋玩意,却有意去限制了洋人们在中国进行推广,并不是不接受新科技的发展,而是出于统治者的考虑。
慈禧作为一个封建统治者,有她愚昧落后的一面,但她是个聪慧的人,许多新鲜事物,一看就能明白给社会带来的意义。虽说在初见电灯泡时弄出了个“茄子”的笑话,但那时的慈禧心里真的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老太太来对待了,不经意也让今天还人还喊“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