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状元”称谓起源于唐朝?这是人们长期以来的误解

“状元”称谓起源于唐朝?这是人们长期以来的误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613 更新时间:2024/1/23 13:48:35

状元的称谓起源唐代主要是依据清代赵翼的《陔馀丛考》:“世称进士廷试第一甲三人为状元、榜眼、探花。按状元之名,唐已有之。自武后初试贡士于殿前,别其等第,门下例有奏状。其居首者曰状头,亦曰状元。”后世学者认为状元起源于唐代武后者大多以此为据,但此则材料的可靠性值得商榷,这是基于以下两种情况的考虑。

一方面是在唐代的科举考试中,知贡举的权力很大,他在决定及第名单时,只要宰相权臣不提出异议,根本不需要奏廪皇帝取得其同意,且殿试在唐代并不是经常举行的,终唐一朝,一共只举行了三次:一次是武后载初元年(690年),一次是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最后一次是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杜佑认为:“武太后载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①马端临在《文献通考》的考辨中则认为:“武后所试诸路贡士,该如后世之省试,非省试之外再有殿试也。唐自开元以前,试士未属礼部,以考功员外郎主之,武后自诡文墨,故于殿陛间下行员外郎之事。”由此可以看出武后在洛城殿策问贡士,只是君主代行吏部考功员外郎之职,实际上仍然是省试,而并不能称之为殿试。殿试在整个唐代只是偶尔举行,甚至是皇帝暂行官员之权,而作为一种制度,在当时尚未正式形成。

另一方面,唐代时科举制度尚属初创,甲第之分十分简单,只有甲、乙两科,在绝大数年份里,进士只存乙科,甚至根本就不分科,“明经虽有甲乙丙丁四科,进士有甲乙二科,自武德以来,明经唯有丁第,进士唯乙科而已。”据《唐登科记总目》记载“太宗贞观元年秀才二人进士四人,二年米贵不举贡,三年秀才二人进士五人,四年秀才一人进士九人……光化二年进士二十七人诸科一人,三年进士三十六人诸科四人,四年进士二十六人诸科三人,天复二年三年停举,四年进士二十六人诸科一人,天祐二年进士二十三人诸科二人,三年进士二十五人诸科四人,四年进士二十人诸科二人。”纵观唐代289年间的历代科举考试,进士取士并不分等第。由此可以看出赵翼《陔馀丛考》所谓状元的称谓起源于唐代于史无征,因此不足为信。

唐代状头是状元称谓的误导

在唐代,只要举子参加科举考试,首先要向贡院呈缴填有三代、乡贯、年甲等内容的家状,国子监和州县也必须向尚书省投递举状。如果举人考取第一名,贡院会将他的家保状及举状置于其他举人的前列,因此唐代人称进士第一人为“状头”。正是因为如此,以至于后世学者就误认为唐代的状头即为通常所说的状元。如康学伟、王志刚、苏君著的《中国历代状元录》即认为“状头也称状元,唐制,各州县贡士赴京应礼部试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同时侯福兴先生的《中国历代状元传略》也认为状头就是状元,“唐朝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周亚非的《中国历代状元录》认为“状元: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的称谓。唐制,举人赴京参加尚书省礼部主持的考试,均须投状,而古代以元为首、头,因此称进士科考试居于首名者为状元,亦称状头。状头:状元的别称。”这些学者一致认为状头就是状元的观点不严谨,须有时间的限制,即状元的称谓出现以后,状头才成为状元的别称。此观点下文会论述,在此不赘述。

状头在唐代前期已经出现,到唐代中后期状头之称则已十分普遍。而状元之称却没有记载。如莫休符《桂林风土记》记载:“韦舍人(瓘)年十九入阙,应进士举,二十一进士状头。”进士第一人称为状头在唐代被广泛使用,关于状头的记载随处可见。李固言在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登进士甲科。”李固言在未及第之前游蜀时遇一老妇告诉他:“郎君明年芙蓉镜下及第”,明年他果真状头及第。唐武宗时期的卢肇在会昌三年(843年)“状头及第”。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礼部侍郎崔沆下进士三十人,郑合敬第一。”郑合敬及第后留宿平康时曾赋诗一首:“春来无处不闲行,楚闰相看别有情。好是五更残酒醒,时时闻唤状头声。”这些都是关于唐代状头的记载。

不仅如此,唐代进士也把考中状头作为进士科考试的最高荣誉,争相得之。

牛庶锡性静退寡合,累举不第。贞元元年因问日者:“君明年状头及第。”庶锡但望偶中一第,殊不信也。时已八月,未命主司,偶经少保萧昕宅前,值昕策杖独遊南园,庶锡遇之,遽投刺并贽所业。昕独居,方思宾客,甚喜,延之语。及省文卷再三称赏。因问:“外议以何人当知举?”庶锡对曰:“尚书至公为心,必更屈领一岁。”昕曰:“必不见命,若尔,君即状头也。”庶锡起拜谢,坐未安,忽闻驰马传呼曰:“尚书知举。”昕遽起。庶锡复再拜曰:“尚书适已赐许,皇天后土,实闻斯言。”昕曰:“前言已定矣。”明年,果状头及第。

从上述这段材料可以看出,牛庶锡通过主动向尚书萧昕推荐自己的文章,又恰逢萧昕知贡举而夺得状头。牛庶锡自己的才华又加上运气佳获得状头无可厚非,裴思谦为夺得状头不惜打通关系,且自己去求状头就让人不耻。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裴思谦以仇中尉(仇士良)关节求状头于礼部侍郎高锴,高锴当场谴责裴思谦,裴思谦回顾厉声说:“明年打脊取状头。”次年,裴思谦带着仇士良的荐举信到贡院威逼高锴,高锴无奈只得取裴思谦为状头。由此可见状头作为进士及第的最高荣誉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举子争相追逐的目标。唐代的御史黄滔在梦中梦见好友翁文考中状头,曾在《寄翁文尧拾遗》的诗中自注:“滔卯年冬在宛陵,梦文尧作状头及第。”可见状头在当时人心中的地位。由此得知唐代关于状头的记载随处可见,以状头作为进士第一人的称谓被广泛运用,且已深入人心。

由上文可知,进士第一人称为状头在唐代广泛使用,状头作为进士第一人的最高荣誉已深入人心,被人认可,却无关于状元的记载。唐代的正史如《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等以及唐人文集中都无状元的记载。典籍中出现的关于唐代状元的记载大多是后人追加的称号。如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记载了唐代的贡举制度,此书关于状元的记载较多:“状元已下,到主司宅门下马,缀行而立,敛名纸通呈。入门,并叙立于阶下,北上东向。主司列席褥,东面西向。主事揖状元已下,与主司对拜。拜讫,状元出行致词,又退着行,各拜主司,答拜。拜讫,主事云:‘请诸郎君叙中外。’状元已下各各齿叙,便谢恩。余人如状元礼。礼讫,主事云:‘请状元典谢名第。第几人,谢衣钵。’谢讫,即登阶,状元与主司对坐。”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对晚唐诗人的科举经历记叙较为详备,多次提到状元:“李昂开元二年王丘下状元及第。天宝间仕为礼部侍郎,知贡举,奖拔寒素甚多。”但终唐一代关于状元的记载正史中几乎没有,只在《唐摭言》、《唐才子传》这些后人所撰的笔记小说中出现,其史料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并不足以说明唐代已有状元之称。

五代时期,正史中进士第一人仍称为状头。据《资治通鉴》记载,南汉时期大赦天下,“凡群臣有才能及进士状头(进士第一人谓之状头)或僧道可与谈者,皆先下蚕室,然后得进,亦有自宫以求进者,亦有免死而宫者,由是宦者近二万人。”这些都是关于状头的记载,并未有状元的记载。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唐代并无状元这一称谓,状元名称的出现应晚于唐代。

唐朝和五代时,进士第一人称为状头。到宋朝时,称为状元,状元也可称为状头,状头成为状元的别称,沿用至明清。陈尧叟的母亲冯氏,“尝入宫误食金桃,宫人大笑。后再入宫,再食之。宫人怪问,冯曰:‘吾长儿生梦食金桃叨中状头,今有此兆,次儿必复作状头矣。’”冯氏所说的状头就是状元。陈尧叟在宋太宗朝端拱二年(989年)状元及第,后他的弟弟陈尧咨在宋真宗朝咸平三年(1000年)状元及第。霍端友是宋徽宗朝崇宁二年(1103年)癸未科的状元。他与乡人李端行同在太学,一日在睡梦中忽然听到窗外有人说:“霍端友子明年作状头”,霍端友不信,李端行也认为“尔迟暮至此,得一第幸甚,若果为大魁,则何天下乏才之如此也。”后礼部选御试唱名霍端友果真状头及第。由此可以看出宋代已经将状头作为状元的代称,状元也可称为状头。吕蒙正“尝与温恭肃仲舒及一友人,忘其姓名,读书于洛阳龙门山,誓不作状元不仕。及唱第,文穆(吕蒙正)为状头,温(仲舒)已不意,然尚中甲科,其友人随拂衣归隐。”吕蒙正是宋太祖朝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丁丑科的状元,此处记载吕蒙正为状头,就已经把状头作为状元的别称了。对于状元和状头在不同的史料中有不同的记载,有的用状头,有的用状元。《东都事略》关于蔡齐考中状元的记载是:“蔡齐举进士冠甲科,真宗观齐举止端雅,顾辅臣寇准曰:‘得人矣’。特诏金吾给驺从,状头给驺从自齐始也。”而《宋史》的记载是:“蔡齐举进士第一,仪状俊伟,举止端重,真宗见之,顾宰相寇准曰:‘得人矣’。诏金吾给七驺,传呼以宠之。状元给驺自齐始也。”通过对比这两则史料可以看出宋代时状头已成为状元的别称,状元就是状头,可以互用。

南宋也将状元称为状头,状头是状元的别称。宋高宗“中兴以来,十放进士,其榜眼官职往往过于状头”此处的状头就是状元的别称。“盖中兴状头之盛三十有三,高宗朝李易、张九成、汪应辰、黄中度、陈诚之、刘章、王佐、赵逵、张孝祥、王十朋、梁克家;孝宗朝木待问、萧国梁、郑侨、黄定、詹骙、姚颖、黄由、卫泾、王容;光宗朝余复、陈亮;宁宗朝邹应龙、曾从龙、傅行简、毛自知、郑自诚、赵建大、袁甫、吴潜、刘渭、蒋重珍;理宗朝王会龙共三十三人。”此处的状头就是状元,这33人都是南宋时期的状元。

总之,状头在唐朝和五代被广泛使用且已深入人心,却无关于状元的记载。到宋代时,进士第一人称为状元,状元称谓出现以后,状头就成为状元的别称,状元就是状头,可以互用,这一称谓一直沿用至明清。正是因为状头是状元的别称,两者可以互用,才使人产生了唐代已有状元之称的误解。

更多文章

  • “李氏当为天子”,这句谚语应在李渊身上,却灭了另一个李姓门阀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大家都知道隋之后就是唐,唐朝天子就应了这句话,让很多人都感到非常的神奇。而且杨广这么一个多疑残暴的人,出现了这样的话会不对李家动手吗?其实动是动了,只是动错了!隋朝代周是外公夺了外孙的天下,从道德方面来说令人不耻,但是从帝王之业来说杨坚实乃人杰。杨广在早期也确实不错,只是后来慢慢暴露了本性导致民不聊

  • 揭秘:弄清楚了,秦始皇的亲生父亲原来是他!别再被骗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关注|探索历史成就和未来|*每日更新让您了解历史的秘密*开始谈正事说起秦子楚,也被称为陌生人,作为秦王最不受宠爱的孩子之一,他被派往赵国担任质子。一个陕西人离开了家乡,就像一个从溪口逃跑的人。他千里迢迢来到邯郸,说的是一口蹩脚的邯郸话。他几乎没有朋友,每天都透过窗户看日出,直到有一天,一位老人走过来

  • ​秦始皇的生父真的是吕不韦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秦始皇的生父考证,秦始皇称吕不韦吕父,秦始皇生父之谜完整

    节选|徐跃东吕不韦不是秦始皇生父的法律证据为了调查秦始皇的生父是谁,我们对与此案有关的主要嫌疑人吕不韦进行了仔细检查。审查结论是,吕不韦既没有犯罪动机,也没有犯罪条件,是无辜的。有了这一结论,在将吕不韦排除在两个可能的嫌疑人之外后,就可以确定应徵的生父只能是庄祥子怡亲王的推断。然而,使用排除法得出的

  • 唐朝女性消费报告:酷爱舶来品,奢侈消费明显,贵族女性引领时尚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深受“胡风”影响,酷爱舶来品对此向达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书中论述说:“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不间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太宗雄才大略,固不囿于琐微,而波罗求之盛行唐代,太宗即与有力焉。开元天

  • 大臣准备密谋造反,在信上只写了两个字,武则天拆开一看:杀死他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我国对于汉字的表述也很有讲究,比如可以用叠字表达,或者用谐音描述。还可以用文字隐藏秘密,古时候就有用简单的文字传达复杂的信息,如果是用于传递情报的话,那就要更加注意用文字了,因为,一旦被发现,就是处以死刑的大罪,历史上就曾经有一个人因为传递情报而被处死。在我国唐朝的时候,武则天就曾以谋反之罪将宰相裴

  • 他为李世民所倚重,被大臣污蔑谋反,死前:你族将灭,后得以实现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在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之中,出现过许多明君,从他们手中也锻造出不少盛世,令现在的我们赞叹不已,不仅佩服帝王个人的手段了得,更多是赞叹他用人的到位。著名的贞观之治便是由李世民亲手缔造的,当时街道上车水马龙,百姓安居乐业,十分热闹,城市规模也堪比近代的城市,放到现在也丝毫不逊色。贞观之治时期,李世

  • “秦灭六国,楚最无辜。”到底谁最无辜?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var1]谋士范增《史记》·项羽本纪: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范增的原话是:秦灭六国,楚最无罪。意思就是说:当时的战国诸国属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也是最富裕的国家,所以它

  • “城堡”林立的时代,北方遍地堡垒,两晋十六国乱世中的世外桃源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的“城堡”,北方有多种叫法:坞、堡、壁、垒、固、小障、坞堡、壁垒等多种(南方喜欢叫寨、栅、围),我们现在统称叫法是“坞堡”。正如开头所说,不管“城堡”,还是“坞堡”,它们的出现,就是为了服务于战争。经过发展、演变,“城堡”和“坞堡”逐渐又赋予了政治、经济等社会职能。从保存良好的山西张壁古堡可以

  • “纸上谈兵”发生在战国,可是那时没有纸,纸上谈兵又从何说起?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纸上谈兵下一句是什么,战国时候没有纸为啥要纸上谈兵,纸上谈兵的故事概括50字左右

    很多人都认为这个成语的源头就来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其实不然,太史公可能这辈子都没有见过什么叫做纸张。首先我们要明确纸张是何时发明的,以往我们说中国有四大发明,其中之一就是蔡伦造纸术。其实东汉时期的太监蔡伦只是对造纸术进行了改良而已,发明的专利权并不在蔡伦这里?经过考证,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时期,在西汉之

  • 一位唐代入京赶考的书生,卷入了当时的商业对赌,还成了商演明星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每个商业中心都入驻了不少的商铺,而且东西市里面的还有一些重复贩卖商品的店铺,同时东、西市本身相距也不算太远,因此人们可选择性较强,这就造成了部分店铺竞争激烈,比如说丧葬业——凶肆。唐代时期,虽然初期皇室提倡薄葬,但后期随着社会稳定,宫廷奢华之风日盛,民间也随之开始厚葬之风,加之唐代时期,丧葬礼仪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