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城堡”林立的时代,北方遍地堡垒,两晋十六国乱世中的世外桃源

“城堡”林立的时代,北方遍地堡垒,两晋十六国乱世中的世外桃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797 更新时间:2024/3/3 3:21:19

历史上的“城堡”,北方有多种叫法:坞、堡、壁、垒、固、小障、坞堡、壁垒等多种(南方喜欢叫寨、栅、围),我们现在统称叫法是“坞堡”。正如开头所说,不管“城堡”,还是“坞堡”,它们的出现,就是为了服务于战争。经过发展、演变,“城堡”和“坞堡”逐渐又赋予了政治、经济等社会职能。从保存良好的山西张壁古堡可以看出,坞堡就像一应俱全的小城镇,但同时赋予了军事防御功能。

“坞堡”在我国历史上有过怎样的发展轨迹呢?坞堡起始于汉代,经过了三国、魏晋的发展,十六国时期的泛滥,衰落于南北朝,隋唐至金元依然存在不少。“生活在坞堡”是十六国战乱时期,北方百姓的主流生活方式之一。

[var1]

坞堡源于汉代边疆战争

东汉末到魏晋私人坞堡成为主流

东汉末到三国期间的黄巾起义、群雄割据、三方混战;西晋末的皇室内乱、八王纷争,都引发社会的大动荡。原先的州、郡、县城池成为战争各方争夺的焦点。世家大族、地方豪强为了保卫私有财产、庇护一方平安,纷纷避祸乡野,聚众筑堡,耕战自守。战乱最严重的北方黄河流域,各地坞堡纷纷出现。田畴许褚、李乾、邓艾都曾经率领宗族乡党,结坞御敌。满宠则曾经攻打二十多坞堡,“得民两万户”。

[var1]

十六国时期是历史上最混乱的一个时期,胡汉军阀混战、各族政权林立,官吏流亡逃窜,社会基层的乡里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永嘉之乱过后,世家大族衣冠南渡,东晋偏安江左。北方的乡村成为无政府状态,流民需要生存、地方豪强也需自保。这种状况下,百姓自行屯聚,各种类型的坞堡出现。有的同宗聚集、有的同乡聚集、有的依附豪强势力、还有的流民共推贤者为首,结垒造坞,以集体力量恢复耕作、抵御贼寇。

[var1]

坞堡里面有着成熟的组织机构,以各种规章制度和传统道德,约束坞中居民。坞主或为豪强世袭,或为大家共推贤能。坞中居民平时为农、战时为兵,还有传统的礼仪、文化教化。坞堡选址一般在易守难攻,且靠近水源和耕地的地方。既要方便防卫,又要方便耕作生产。坞堡居民少的千数,多则几万,吃喝拉撒自给自足,俨然就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独立王国。比如裴氏堡、铜壁、成贰堡等坞堡,甚至因为存在时间较长,沿袭成为当地地名。

十六国时期,北方坞堡普遍存在、数量众多,成为基层相当常见的社会现象。根据史料统计:冀州有坞堡200多处,豫州司州1100有余,关中及周边有3100多处,并州近600多处。坞堡规模越来越大,相当多的坞堡出现互相结盟的情况,坞堡联合出现盟主,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最出名的并州坞堡盟主张平,管辖了并州北至雁门、南到高平,将近300多个坞堡,十万多户人家,成为后赵到后秦这段时期,左右并州政局的重要力量。

[var1]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衣冠南渡的人口,各方学者公认的数字在70万至90万之间,那么北方政府户籍人口少了近千万,哪里去了?好多人归咎于战乱伤亡。但是本人认为,除了南渡人口和战乱死亡人口,更多的人口隐匿到了坞堡或者山野聚落之中。以《资治通鉴》中的数据,张平统辖300处坞堡户口超过10万户。

前面统计北方几州坞堡在5000处左右,粗略估计,逃离政府编户,依附于坞堡的民众要超过100万户。要知道西晋平吴之后,北方每个县平均才2000多户。而石勒攻仅破冀州100多处坞堡,就能搜刮到十万多人。这样看来,在一段时期里,坞堡的存在几乎取代了传统乡里制度。

十六国时期,民众为什么热衷求庇护于坞堡?要知道,大部分坞堡,居民同样需要纳粮服役,只不过剥削他们的人,从朝廷官府变成了坞主。其实,就仅仅因为,民众渴望远离战乱,渴望有个安生立命的地方,坞堡这样的“世外桃源”,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他们对“安宁”的诉求。

[var1]

坞堡真的是“世外桃源”吗?很显然,不管是军阀还是朝廷,都视林立的坞堡为眼中钉。坞堡只能苟且一时,国家户口上人少,就代表赋税、劳役和兵源的短缺,政府不会容忍法外之地长久存在。比如,后赵石勒、前秦苻坚就多次大军攻陷诸多坞堡,或收降或掠夺。

坞堡战乱时能保一方平安,也可能发展成割据势力。到了统一时期,在政府管制之外的坞堡,不但让政府损失税收来源,还成了社会稳定的隐患。十六国时期,石勒、苻坚都没能解决坞堡的问题。到了南北朝,北魏统一北方后,为解决坞堡问题分了两步走。

[var1]

第一步,道武帝拓跋珪的“宗主督护制”,承认坞主们对坞堡的特权,任命他们为督护百姓的“宗主”,同时坞堡需要化私为公。这样坞内居民自然就成了国家的齐民编户,坞主们成了国家的基层官员。但是,这里还有缺陷,就是宗主们为了逃避赋税徭役,会故意隐瞒人口。

第二步,孝文帝拓跋宏的“均田制”和“三长制”,分化瓦解坞堡,让居民摆脱坞主。“均田制”就是官府按人头分配土地,耕种几年后归其所有。“三长制”就是五户人家选一个“邻长”,五邻长上选一个“里长”,五里长选一个“党长”。“均田制”旨在提高百姓加入编户的积极性,“三长制”则旨在清查户口,方便税收和徭役。(资料来源《南齐书·魏虏传》)

“三长制”意义重大,不但和平解决坞堡泛滥的隐患,也成为后来各朝代乡里制度的模版。后来每逢乱世,还会有坞堡出现,比如唐末五代、金元时期都有坞堡聚众自卫的记载,但是只是个案。十六国之后,坞堡再也没有成为普遍社会现象。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纸上谈兵”发生在战国,可是那时没有纸,纸上谈兵又从何说起?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纸上谈兵下一句是什么,战国时候没有纸为啥要纸上谈兵,纸上谈兵的故事概括50字左右

    很多人都认为这个成语的源头就来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其实不然,太史公可能这辈子都没有见过什么叫做纸张。首先我们要明确纸张是何时发明的,以往我们说中国有四大发明,其中之一就是蔡伦造纸术。其实东汉时期的太监蔡伦只是对造纸术进行了改良而已,发明的专利权并不在蔡伦这里?经过考证,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时期,在西汉之

  • 一位唐代入京赶考的书生,卷入了当时的商业对赌,还成了商演明星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每个商业中心都入驻了不少的商铺,而且东西市里面的还有一些重复贩卖商品的店铺,同时东、西市本身相距也不算太远,因此人们可选择性较强,这就造成了部分店铺竞争激烈,比如说丧葬业——凶肆。唐代时期,虽然初期皇室提倡薄葬,但后期随着社会稳定,宫廷奢华之风日盛,民间也随之开始厚葬之风,加之唐代时期,丧葬礼仪制度

  • 明星图集:孟子义、虞书欣、程潇、杨颖、张萌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孟子义、虞书欣、程潇、杨颖、张萌,你最喜欢谁?[var1]孟子义、虞书欣、程潇、杨颖、张萌,你最喜欢谁?[var1]孟子义、虞书欣、程潇、杨颖、张萌,你最喜欢谁?[var1]孟子义、虞书欣、程潇、杨颖、张萌,你最喜欢谁?[var1]孟子义、虞书欣、程潇、杨颖、张萌,你最喜欢谁?[var1]孟子义、虞

  • 建议:修复湖北沙市“江渎宫”,打造屈原故地旅游景点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var1]屈原在楚国任三闾大夫,长期在郢都(现荆州市荆州区)做官,在荆州市荆州区、沙市区一带留下了足迹,他还在位于沙市区江汉南路的“江渎宫”内写下了“天问”、“九歌”等著名诗篇。据《重修江渎宫记》记载,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荆州人在“三闾大夫故宅”上重建“江渎宫”,作为供奉、祭奠屈原的主要场

  • 武则天:为何还政于李唐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尤其是公元693年的祭典大礼,这一迹象更为明显。武则天居然让侄子武承嗣为压献,武三思为终献,而正牌皇储李旦却无事可做,场面尴尬极了。武则天的这些做法无疑是传递了要立武姓为嗣的信号,因而,变相鼓励了她的侄子们公开窥视李旦的皇储地位。然而,宰相狄仁杰等对武则天的这一意图强烈反对。武则天自身也很矛盾:如果

  •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三户是啥?楚国真有这么厉害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var1]首先我们来找出这句话的源头,此句语出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原文是“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太史公司马迁这几句话,不仅交代了这个预言的来历,还连其背景也一起说清楚了:秦朝灭掉了六国,这其中楚国是最无辜的。当时的楚国国王

  • 魏晋南北朝思想碰撞、竞争激烈,天文学为何能占有一席之地?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学习天文学知识的感受,中国古天文学书籍,魏晋南北朝玄学特点

    长期的不同势力的割据以及不间断的战争,对于文化的发展,对于天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般认为都是在这样动乱的社会背景下,天文学这种文化是不容易发展,但是为什么天文学能够在如此动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的如此迅速呢?一、各种文化思潮碰撞,天文学发展有适宜的土壤魏晋南北朝是历史学上公认的一个政权更迭

  • 五代十国国家更迭很频繁,原因有着三点,这一点你或许想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原创作品,侵权必究)中国人研究五代历史的历史学家们有一首打油诗来简单的介绍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这首打油诗是这么说的:朱李石刘柴,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纷乱五十秋。说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的时间比较长的五个朝代,这五个朝代加起来一共经历了十五个皇帝,但是这十五个皇帝的在位时间相加,也不过五十年。五

  • 《秦制两千年》| 韩非子的“理想民”:五蠹与六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var1]在《忠孝》篇里,韩非子曾发过这样一番感慨:古者黔首悗密蠢愚,故可以虚名取也。今民儇诇智慧,欲自用,不听上。大意是:上古之民好糊弄,随便鼓动几句就去流血、流汗;今天的百姓有了智慧,懂得为自己的利益盘算,不肯听从君主的命令。那怎么办呢?[var1]韩非子说,常规的办法是“劝之以赏”,即用利益

  • 秦国在位最短的皇帝,有能力却缺少机会,子婴很束手无措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var1]在位只有短短几十天,但历史对他却赞不绝口,如果不是因为秦国一直在走下坡路的话,他能成为第二个嬴政也说不好。但是子婴的身世却一直是个谜,要知道嬴政后期对赵高是非常器重的,甚至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交给赵高来过问,即便这样子婴还敢直面皇帝,提出了保全蒙恬的想法,并且给秦国的发展指出了好几条路,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