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备东征为什么不带上诸葛亮

刘备东征为什么不带上诸葛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145 更新时间:2024/2/8 10:20:16

关羽被杀,荆州丢失,令刚刚步入巅峰的蜀汉帝国两线作战、统一全国的战略梦想化为泡影。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权衡及部署,刘备率部东征,揭开了夷陵之战的序幕。其结果大家都知道,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仓皇逃回白帝城,不久病逝。经此一役,蜀汉帝国元气大伤,纵然诸葛亮鞠躬尽瘁,也只能死而后已。

回眸这段历史,有不少人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刘备东征不带上诸葛亮呢?

据说,刘备东征,诸葛亮是反对的,因此刘备就不会带上诸葛亮。这中说法由来已久,其实未必正确。诸葛亮是否反对刘备东征?史料中并无明确记载,只是诸葛亮事后以法正为例,发出了一声感叹,但这并不能说明诸葛亮对东征持反对态度。

以前我曾撰文分析过蜀汉帝国的几个派系。在这几个派系中,除益州派对东征持明确反对态度外,元老派意见分歧明显,而荆州派态度不见史册,不过可以用常理进行假设。荆州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这一派系的老家,他们是不可能观点一致反对东征的。而当时蜀汉的国策就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跨有荆益、两线作战以统一全国。荆州的丢失,使得这一构想破灭。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支持东征的可能性反而要大于反对。

又有人说:刘备东征准备时间匆忙,没有经过认真考虑,这才没有带上诸葛亮。这也是个伪命题。关羽被杀,是公元219年,而刘备东征,是公元221年,前后有两年多的时间。如果刘备匆忙出战,无须用这么长的时间。史料中记载的赵云、费诗等人反对东征,恰巧证明是否东征在蜀汉内部引起了广泛讨论。这就可以证明刘备东征并非仓促之举。

究竟刘备没带上诸葛亮呢?原因可能很简单:刘备一贯的选将标准造成诸葛亮必须留守成都坐镇。

刘备选将有何标准?我们可以从益州之战、汉中之战刘备的用人上看出端倪。

益州之战,刘备亲征,派出的主要将领为是庞统、黄忠、冯习、张南、傅彤、卓膺、霍峻等。在这些将领中,庞统、黄忠、冯习、傅彤、霍峻都是荆州人氏,他们也是这场战争的主力。留在荆州的则是关羽、张飞、赵云等。

而在汉中之战中,同样是刘备出征,选派的将领为张飞、马超、吴兰、雷铜、任夔、黄忠、赵云、魏延、刘封、陈式。张飞、魏延参与了汉中之战的第一阶段,随即撤回益州,留下的吴兰、雷铜、任夔、陈式等为益州刘璋旧部,负责为刘备出谋划策的法正,也是刘璋旧部,除黄忠之外,这些刘璋旧部其实是汉中之战的主力。

通过这两次选将,我们可以发现,刘备出征最大的特点是将新近加盟的将领派往前线,留在大本营的都是嫡系将领。前两次如此,夷陵之战亦是如此。

夷陵之战中,随同刘备出征的将领主要有张南、冯习、傅彤、沙摩柯、廖化黄权、马良、吴班、向宠、李朝、陈式等人。马良、廖化、向宠,冯习、傅彤属荆州派,黄权、吴班、李朝、陈式属益州派。而刘备的嫡系魏延、赵云都留在大本营。

谁能居中指挥呢?此时法正已死,大概可以一提的只有李严。不过,李严虽被刘备重用,又是荆州人氏,但他的仕途主要在益州,与荆州派并无多大瓜葛。制衡益州派尚可,但想协调元老派和荆州派,分量显然不够。因此,除了诸葛亮,再无其他人选。

综上,刘备带上诸葛亮东征,既不符合刘备的一贯作风,也不适合当时蜀汉的内部局势。因此,诸葛亮只能作壁上观,眼看着刘备惨败而无能为力。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夷陵之战中刘备失败的五大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刘备是三国时期很牛的人物,当年走投无路时连曹操和袁绍对他都非常佩服。刘备徐州被吕布夺走,带着关羽张飞来到许都,曹操奉为上宾;后来徐州再度被曹操夺走,刘备一个人仓惶逃走,袁绍父子格外重视,袁绍甚至出迎二十里。这个时候刘备虽然走的是下坡路,可在诸侯心目中,仍然是个英雄。刘备是个英雄,连曹操也这样说:今天

  • 司马懿和诸葛亮谁更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将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对决,做为一场重头戏来写,而他们之间也发生了很多次经典战例,如空城计、火烧上方谷等等,似乎是诸葛亮总在吊打司马懿,而司马懿惧而不战。然而历史真是这样吗?实际上,历史上诸葛亮五次北伐,直到第四次才遇到司马懿,而他们的交手记录也略显沉闷,根本没有演义里写得那么精

  • 赤壁之战曹操为何三笑一哭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作为东汉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与军事家,曹操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点实在太多。在顺境中人的劣根性表现比较多,但在逆境中,更能展现人物性格中最可宝贵的东西。在赤壁一战,他被周瑜的一把大火烧得大败亏输。即便是在败退中,他都表现出一个军事家特有的军事素养,虽然他的这些军事素养给其招来更大的失败,但其冷静思考的

  • 曹操为何杀杨修而留司马懿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历来在讨论杨修之死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常常被忽略,这个事件就是曹操立嗣事件及其结果。曹操长子曹昂早年随征死于宛城,曹氏政权逐渐做大之后的继承人问题,便成为曹氏内部两大势力集团斗争的焦点。在立嗣事件中,杨修和司马懿是两个焦点人物,然而命运结局却判若云泥。司马懿不仅辅助曹丕抢来嗣子之位,更是将曹魏江

  • 晋朝为什么不写入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很多有名气的朝代在建立过程中都是经历过血雨腥风的,会涌现出很多的英雄豪杰,这样好不容易得来的江山往往更加能够得民心,因为他们的统治者作为开国皇帝往往都是非常明智、果敢的,这样的帝王治理之下的国家也会越来越好。 但是西晋不是这样的,它之所以能够建功立业完全归功于司马家的祖宗司马懿,正是因为他

  • 于禁为什么要降关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关于于禁投降一事,大家各执一词很难步调一致,但最主要两种解释还是为于禁开脱罪名。其中一种是:于禁为了保全手下三万士兵和百姓的性命,不惜自己的名节,毅然向关羽投降。这种说法其实没有什么依据,关羽又不是人家白起,非要坑杀你几万士兵,而且古代通常的做法一般是将败军收编部分部队或者遣散,哪那么闲功夫统统那个

  • 三国于禁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人。本为鲍信部将,后投降曹操,在宛城张绣之乱时,因斩杀不守军纪的青州兵,并修筑壁垒抵抗叛军,被曹操称为世之良将。奈何于禁晚节不报,在襄樊之战中,被关羽击败后,选择了投降关羽。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里对于于禁有以下记载:跟随曹操,平定四方。中平四年,于禁被鲍信招募到麾下讨伐黄巾军,

  • 三国于禁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于樊城,又遣于禁助曹仁。正值秋季大雨,汉水泛滥,平地水数丈,于禁等七军皆没。于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没有地方可以逃走,关羽乘大船攻于禁等,于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于禁被关押在江陵。曹操闻之,哀叹者久之,曰:“于禁跟从我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

  • 荀彧简介:曹操麾下首席谋臣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荀彧(163-212)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

  • 历史上荀彧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历史上的荀彧死因是服毒自尽。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这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荀彧认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因此惹怒了曹操。同年,曹操征孙权,让荀彧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