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帮简介
青帮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帮会,又称清帮、安清帮。早先原是清代漕运水手中的一种行会性秘密结社。结社的初衷全在于保卫自身的利益,与官方作斗争。始建于雍正五年至七年间(1727年-1729年)。徒众昔皆以漕运为业,故称粮船帮。大江南北,入帮者颇众。
传说最早渊源于明代的民间宗教罗教。最初分布于北直、山东等地,后来沿运河发展到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区。其门徒主要在运河沿岸各埠以运漕粮为业,又称粮船帮或粮帮。其中又分为两派,一是主帮,由浙东温州、台州人组成;一为客帮,由皖北、江北人组成。帮内有帮规仪式,有辈分区别,按辈分收徒。
1920-1930年,其势力迅速发展,有仁社、荣社、恒社、兴中学会、江北帮五大派系,主要人物有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称上海滩三大亨。
一些青帮头目勾结军阀政客,广收门徒,霸占一方,开设赌场妓院,贩运毒品,绑票勒索,坐地分赃;有的利用搜刮来的巨额资财投资工商业。抗日战争期间,日本特务机关也利用青帮组织进行汉奸活动。
青帮是清初以来流行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民间秘密结社之一。也是晚清民国时期民间三大帮会组织(青帮、洪门、哥老会)之一。
青帮的来历
时值清雍正年间,因清朝立国之初屡屡征战,再加上阿哥们之间的皇位争夺战争,待传位雍正皇朝时国库便已空虚,南北贫富差距立现。
历代史中,凡民饥则国必乱,雍正皇帝深明此理,将问题综合整理并召来众国策大臣相商对应之道,从吏治大加整顿清查亏空,将以往铸银所余耗损由地方运用之税赋,全部归公管理,史称火耗归公。
再继而取消人头税而改行摊丁入地,扩大垦田面积,首重农务,为养清廉官吏之风,创设军机处,并革除满清旗主制度,将西南区少数民族的土司削除,改土归流。
雍正是个以农务为先的皇帝,在史上记载,他同时也是个严苛至极的皇帝,大兴农务以降,自必然得大设天下粮仓,畅通粮运之道,综观中华大地,南米北麦,雍正厉行改革前的运输管道,以走旱路为主,中华大地地大物博,旱路行走着实不易且风险居多,于是在雍正年间,大出皇榜由钦差田文镜招民兴办水路粮运。
当时,杭州有三位异姓昆仲好友揭皇榜愿受此任,并结为异姓兄弟。这三位依年岁长幼而分,长者姓翁单名岩,字福明,道号德慧,江苏常熟人,原籍山东东昌府聊城县鼓楼街,秀才出身,后弃文习武,在河南少林寺习艺,雍正二年加入天地会。
次者姓钱单名坚,字福斋,道号德正,原籍山东东昌府聊城县,迁居河南,经商,雍正二年随翁祖加入天地会;最年幼者姓潘单名清,字宣亭,道号德林,浙江杭州武林门外哑叭桥人(有的野史将三人写为翁麟、钱保、潘安)。
此三位青帮的祖师爷,均因受教于罗祖教下,此外,长房翁祖出自少林,且罗祖教下本源自禅门,为追本溯源,因此青帮同时也供奉禅门达摩祖师至六祖惠能,传道亦传禅以宗教立帮。
青帮的历史
三位清门祖师于雍正四年揭下皇榜,创立粮运之道,水路运粮主要是以通州至杭州这段航程,建设了七十二个半码头,设立一百二十八帮半,而其中所谓的半码头,指的是专做南北杂货小买卖用的码头。
十七世纪时,训民必先教民,古时候的通识教育并不普及,宗教的力量及劝人为善的理念,对于约束帮众行为,则是最好规律法条,而这半帮指的即是承传祖训,修行修身传教传道的香火船,此为兰山半帮,帮主为潘房三十六弟子中的顶山门(众弟子中排行中间者)弟子姚玉字清,杭州人士,道号文铨,后代称为姚祖。
青帮虽为翁、钱、潘三位祖师所创,然草创之初,翁、钱二位祖师爷先后仙逝,潘祖独撑大志,与门下弟子共同订定家规法则,劝戒帮众修德论道,将一帮市井船夫,治理的有条有序。
满帮是良才,强调师带徒的体制,帮中大小以字辈论之,严然是个大家族,并设立家庙,凡入帮者,不论何姓,一旦入帮,均为潘家子孙,因此不仅仅是入帮会,而是入家族,且不论何字班辈,一师皆为师,一徒皆为徒,受四方长辈恩下,也使得青帮有别于其他帮派会社,师徒兄弟间感情特别亲切。
乾隆三十一年,潘祖于运粮时在凤林闸下仙逝,由潘祖开山门弟子王降字相阳,浙江杭州西门外人,及关山门弟子萧玉德,字明新,苏州府昌门外人,扶柩回杭州武林门外,是为王祖及箫祖,因此後,青帮对于各师父领下的开山门、关山门弟子均特别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