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八一三事变:上海沦陷 房屋几乎只剩骨架

八一三事变:上海沦陷 房屋几乎只剩骨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788 更新时间:2024/2/18 18:32:40

八一三事变简介

八一三事变是指1937年8月13日抗日战争初期继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已久地为扩大侵华战争在中国上海制造的事变。

八·一三事变以后,日军对上海的进攻直接威胁着蒋介石的统治中心南京,也威胁到英、美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这就使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增调军队,实行抗战政策。从此,中国军民发起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壮烈战斗。


八一三事变过程

一、挑起事端

1937年8月9日,日本海军中尉大山勇夫和一等兵斋藤与藏驾车直冲军用的中国上海虹桥机场,被中国保安士兵击毙,这一事件被称为“虹桥机场事件”。

以此为借口,8月11日,日本驻上海总领事上海市长提出如下要求——中国方面的事件责任者谢罪,并处刑;限制停战协定(地区内)内保安队员人数、装备、驻军地点;撤除该地区内所有防御工事;设立监视以上实行的日支兵团委员会、力行取缔排日抗日。

如此苛刻要求几乎等同于宣战布告,国民政府方面当然无法接受,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决定:不可能接受如此条件,准备战斗。

二、事变开端

8月11日日本由第三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率领的除第1航空队外的其他第3舰队所属部队到达上海。

8月12日上述两部队开赴上海东南四礁山,并再次制定增兵方案,决定派遣第11师团,第3师团组成一个军增援上海。同时中国方面,军事委员会决定“围攻上海”,并作出了相应的兵力调整。

8月13日傍晚5时,日本海军上海特别陆战队司令官下令全军进入战斗状态,严密警戒。

8月13日夜,日本内阁会议决定派兵,不和南京政府谈和平,要严厉惩罚南京政府,当晚海军第3舰队司令长谷川下令:“第二空袭部队对南京、广德;第三空袭部队对南昌;第十战队及第一水雷战队飞行机对虹桥机场予以突袭。”

当夜,日本近卫内阁召开临时会议,决定陆军派兵上海;发表帝国政府声明:“断固膺惩”南京政府。由于东海台风,日本海军对于中国各地的空袭延迟至8月14日开始,首先袭击了杭州、广德。8月14日,中国空军对上海日本海军第3舰队旗舰“出云”号实行了轰炸。

近卫内阁的声明《帝国政府声明》选择于1937年8月15日凌晨1时30分发布,此时,两小时前即8月14日11时30分,台北和长崎的日本海军基地已经接到命令“明晨出发,空袭南昌、南京。”随后,日军派遣军舰16艘,陆战队在淞沪登陆。

三、国内反抗

在全民抗日浪潮推动下,国民党政府第二天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告“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军事委员会以京沪警备部队改编为第9集团军,张治中任总司令,辖3个师1个旅及上海警察总队、江苏保安团等部,担负反击虹口及树浦之敌任务;苏浙边区部队改编为第8集团军,张发奎任总司令,守备杭州湾北岸,并扫荡浦东之敌。

1937年8月14日,日守军开始总攻,空军也到上海协同作战,15日,日本正式组织上海派遣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率领两个师团的兵力开往上海,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张治中决心扩大战果,对日本侵略军发起全线进攻,出动空军轰炸虹口日军司令部,双方展开激烈战斗。

四、事变结果

中国军队经长期激战,消耗很大。同时在军事装备上又不占优势,日本又有海空军的协同作战,中国军队虽经英勇奋战,但处境渐渐不利。11月5日,新增日军杭州湾登陆后,严重威胁中国军队侧翼,战局于中国极为不利,中国军队遂进行撤退,11月12日,上海沦入敌手。


八一三事变的历史意义

一、统一战线形成

全面抗战开始的时间是八一三之事变,或者说从七七到八一三这段时间,经过全国人民的奋力和抗争,全面抗战的局面形成了。

全面抗战是:“全面抗战是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发动的抗战。全面抗战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的剑及胜及的抗战。全面抗战是在决心牺牲,抗战到底的意义下的抗战。全面抗战是持久的有准备的抗战。”

上海战争爆发后,在中共推动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各种力量都凝聚起来,团结御侮,红军已改称为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总、副司令,随后又为第18集团军总、副司令。首战平型关大捷。报纸上还刊登朱德的照片,介绍八路军的作战。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转变。抗日已压倒一切,一切都进入战时状态。中共在南方各省的游击队,也以新四军的名义进入对日战场,游击队遍布各战区,全国战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二、国民政府迁都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和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后,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表示“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付之”。11月中旬,在上海淞沪抗战失败已成定局,首都南京遭受巨大威胁的形势下,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自料南京无法坚守,为坚持长期抗战,遂决定依照既定方针,作出了迁国民政府于重庆办公的重大决定。


八一三事变和淞沪会战什么关系

八一三事变和淞沪抗战的关系其实很简单。八一三事变在打响之初就遭到了上海人民的强烈反抗,经过时间的演变最终发展成为淞沪抗战,所以可以认为八一三事变是淞沪会战的开端。

总之,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其目的是攻占上海,因为遭到了中国方面的奋力抵抗而不断增加兵力,最终使得八一三事变演变为了百万人的淞沪抗战。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中国在公元6世纪属于什么朝代:恢复一统的大隋帝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6世纪是多少年6世纪指公元501年至公元600年。该世纪处于南北朝从对立到被隋朝统一的时期。隋朝简介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朝代。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杨坚,北周覆亡。隋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今西安)。公元589年南下灭陈朝,

  • 历史上真实的陈廷敬究竟是怎样个人 他是清官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陈廷敬(16391712),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陈廷敬原名陈敬,21岁中了进士,因为一起科考的还有一个人与他同名,所以朝廷给他加了一个“廷”字,改为廷敬。陈廷敬先后担任大清康熙帝师、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陈廷敬能为官五十多年善始善终,最

  • 陈廷敬不借钱给康熙 康熙不但没杀他反而重用陈廷敬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清官多清廉爱民,维护百姓的利益。而贪官则贪污腐败,剥削百姓。一个是敬爱,一个是仇恨,两种情绪同样强烈。所以清官和贪官都能留名后世,成为历史名人。距离我们最近的封建王朝,便是大清。而在清朝最出名的清官,有大清清官之最称号的大清官,便是康熙名臣陈廷敬。陈廷敬于顺治十五年高中进士,为官53年,经历了28次

  • 长安十二时辰是说的唐朝哪个皇帝期间发生的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长安十二时辰》出自马伯庸之手,十二时辰就是一天的时间,全剧长达六十集。也就是说,这部剧是用六十集的时长,来讲述一天内发生的故事。这对于我国影视剧,动辄用几十集讲述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故事,显得非常罕见。《长安十二时辰》这部戏,这一天的故事,发生在大唐玄宗时期。《长安十二时辰》真实的历史背景朝代唐玄宗

  • 唐朝历史上立过32位皇太子其中一半以上继承了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朝有32位皇太子,列历朝之最,19位继承皇位,其他13位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唐高祖:李建成(618—626)、李世民(唐太宗)(626)唐太宗:李承乾(626—643)、李治(唐高宗)(643—649)唐高宗:李忠(652—656)、李弘(656—675)、李贤(675—680)、李哲(即李显)

  • 西汉七国之乱的主要原因和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西汉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

  • 推恩令:光明正大的阳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推行了郡国并行制,汉朝中央政府无法有效地管理地方,因此削藩成为了汉朝必不可走的一条路。西汉自汉文帝、汉景帝两代起,如何限制

  • 申屠嘉:被宠臣气死的西汉丞相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申屠嘉(?—公元前155年),姓申屠,名嘉,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人,汉朝开国功臣,西汉宰相。他以一个能拉强弓硬弩的武士身份,跟随刘邦,攻打项羽,因军功升任一个叫做队率(小队长)的小官。跟随刘邦攻打黥布叛军时,升任都尉。在汉惠帝时,升任淮阳郡守。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元年),选拔那些曾经跟随高帝

  • 韩安国:死灰复燃的西汉名臣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韩安国(?—公元前127年),梁国成安县(今商丘市民权县)人,后徒睢阳(今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的名臣、将领。韩安国早年在邹县田先生之处学习《韩非子》和杂家的学说。韩安国侍奉梁孝王刘武,担任中大夫。吴楚七国叛乱时,刘武派韩安国和张羽担任将军,在东线抵御吴国的军队。因为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稳固防守,

  • 终军:请缨出使却客死异乡的西汉使臣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终军(约前133~前112), 字子云,西汉济南人。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少年时代刻苦好学,以博闻强记、能言善辩、文笔优美闻名于郡中。18岁被举荐为博士弟子。终军过函谷关时,守关吏卒交给他一件帛制的“繻”作为返回过关的凭证。终军慨然掷之于地,自信地说:“大丈夫西游,终不复还。”守关吏卒为之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