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人是怎样看待死亡的?

古人是怎样看待死亡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326 更新时间:2024/1/18 8:44:15

石油大学(北京)外语系的戴卫平和大连理工大学外语学院的高鹏在《中英化的生死观——汉英“死亡”委婉语解读》一文中,通过对不同宗教背景下的死亡观的比较,对中国古代对于死的不同表达作了比较详细的整理。

从等级的角度看,他们指出:古代中国的制度文化曾使中国成为一个官本位的社会,皇权至高无上,官僚等级制度森严。封建统治者生前要高人一等,死后也要别于庶民。

《礼记·曲礼(下)》就明文规定:“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到了唐朝,据《新唐书·百官志一》记载:“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崩”和“薨”都采用比喻的手法来渲染夸张天子和诸侯之死的影响。

至于“不禄”,则采用迂回陈述法,改变叙事的角度,也称“弃禄”,意思是“不再享用皇上的俸禄”,这种说法的身分限制也是显而易见的。采用迂回陈述,帝之“死”,也称“弃朝”、“弃群臣”、“弃天下”。

历代帝王专用的死亡委婉语有:“千秋万岁”、“山陵崩”、“晏驾”、“升遐”、“宾天”、“大行”等。然而,平民百姓只能叫做“弃世”、“弃平居”、“弃馆舍”、“弃堂帐”。

古汉语中这类“死亡”委婉语界定清楚、等级分明,一点儿含糊不得,谁也不敢跨越雷池半步。其中只有“卒”例外,因为“卒”即“结束”,是一个模糊词,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后来也就平民化,并一直沿用至今。

随着时代的变迁,某些特定阶级和宗教的委婉语在现代已不流行,如婉指帝王、帝后死亡的“崩”、“驾崩”、“大行”、“弃群臣”;专指诸侯或王公大臣死亡的“薨”、“薨殒”、“捐宾客”,等等。

从宗教的角度,他们论述道: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源自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道教把先秦道家的理论概念“道”加以神秘化,作为根本的信仰,把得道成仙作为追求的最高境界。

道家否认世间万事万物的差别,认为“生”与“死”也没有极端差别,所谓“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庄子·刻意》)于是,人死便婉称为“物化”,以及“隐化”、“遁化”。

由道家思想发展而来的道教则进一步追求生命不死、肉体成仙,称人死为“仙逝”或“仙游”。

道教认为,经过一定的“修炼”,世人是可以脱胎换骨、超凡成仙的,没有必要等到死后才来超度灵魂。因此,源于道教的死亡委婉语大都与成仙有关。

道教认为人死犹蝉之脱壳,称“蝉蜕”或“蜕化”;或如鸟生双翼飞升,称“羽化”;或传说得道成仙便乘白鹤而去,于是,称“骑鹤”或“化鹤”。

中国自远古以来便有“不死”的观念与鬼神之说,经过道教追求长生不死的神仙构想,更是吸引了帝王及众多的达官显贵的向往。道教的神仙方术为秦汉帝王们所钟情:

秦始皇兴师动众,让人入海求仙;

汉武帝被神仙方士所鼓吹的得道成仙之术搞得神魂颠倒,深信不疑;

唐代自唐太宗李世民始,至以后数代,都是笃信神仙方术。

道教把神仙分为“三品”:

能乘云御气升天入天堂的天仙,可任意逍遥遨游于名山大川的地仙,再下一品是由尸骸蜕化成仙的尸解仙。

得道成仙者不是升入方外的天堂就是去往蓬莱仙岛等处。源于道教的死亡委婉语反映了人们希望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愿望,以及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去超越死亡,寻找生命寄托这种自强不息的进取心态。

佛教的最高境界,称为“涅槃”,意为进入一种永恒寂灭的精神状态,而其根本宗旨,则是为人指点迷津,灭绝苦源,使人能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生活。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的流传、渗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今天汉语中的许多词汇就是源自佛教词语。

但是,源于佛教的“死亡”委婉语却大都未能跨出佛门,如圆寂、归寂、顺化等。“涅槃”源自音译的梵语(nirvanan)。佛教提倡修行,其最高境界为“诸德圆满俱足,诸恶寂灭净尽”,所以梵语nirvanan意译为“灭度”、“圆寂”、“示寂”、“入寂”、“入灭”。

佛家功德圆满,达到“四大皆空”,死时心平气定,盘膝端坐如生,曰“坐化”;而此后必“登莲界”——这就是佛教对“死亡”的最高赞誉。“诸德圆满俱足,诸恶寂灭净尽”是佛教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也是凡人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因此,上述佛教所用的“死亡”委婉语至今只用于指僧尼之死。一个佛教徒若能达到“涅槃”的境地,也就意味着他能超脱红尘,出世成佛。

许多高僧在行将辞世之时,沐浴更衣,盘坐合十,用意念控制肉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无痛苦地安详地死去。这就是“坐化”。

佛教以业报轮回来解释人的生死,实际上同以灵魂肉体来解释人的生死一样,最终赋予人以超越死亡达到不朽的性质。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冯友兰为什么说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冯友兰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1918年毕业,1919年赴美国留学,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其后回国,历任中州大学哲学系教授、文学院院长、广东大学哲学系教授、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

  • 鲁迅与新文化运动有什么联系:民主战士捍卫民主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20世纪初期,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西方科学和民主思潮的大量输入。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一些觉醒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因而出现了一个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革命和文化启蒙运动,后人称之为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涉及文化思想、政

  • 李世民能做皇帝是因为玄武门之变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李世民于武功别馆中出生,聪明伶俐的他胆识过人,身为将门之后,而且在那个崇尚武力的时代,李世民从小就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接受骑射征战的教育。因此,青年时期的李世民便练就了一身精湛的武艺,养成了“善于骑马,好弄弓矢”的良好习惯。李世民文武双全,不仅喜欢骑射,还喜欢浏览兵书战策,年少的时候熟读了《孙子兵法

  • 《延禧攻略》中弘昼是谁弘昼结局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弘昼是雍正的第五个儿子和亲王弘昼,是清世宗雍正帝的第五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出生于雍正潜邸雍亲王府。生母是纯悫皇贵妃耿氏,时为王府格格。雍正十一年(1733年),弘昼被封为和亲王。雍正十三年(1735年)二月,设办理苗疆事务处,弘历与弘昼、鄂尔泰等共同办理苗疆事务。八月二十三日凌晨,雍正帝

  • 盘点乾隆皇帝的皇后嫔妃都有哪些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乾隆皇帝16岁大婚,原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妃嫔29人,其中皇后三位(孝贤纯皇后、皇后那拉氏、孝仪纯皇后),皇贵妃5位,贵妃5位,嫔6位,贵人12位,常在4位。乾隆的皇后孝贤纯皇后孝贤纯皇后富察氏(1712——1748),满洲镶黄旗人,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之女,生于1712年二月十二日(农历,下同),雍正

  • 清朝皇帝的子女女婿怎么称呼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清朝皇帝的女儿叫格格,儿子叫阿哥,这些是清贵族儿女的通称。清朝前身“后金”初年,国君(即“大汗”)、贝勒的女儿(有时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妇女)均称“格格”,无定制。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

  • 满族女人跟汉族女人怎么区分:看耳朵上的标记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后宫中皇帝的女人有很多很多,经常以“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来形容。这么多的女人,皇帝是很难发现这些妃子的身份的由于清朝时期是满族人统治,但是当时为了实现满汉一家亲,所以在清朝的皇宫中,还充斥着大量的汉族女子,但是毕竟满汉习俗不一样,所以这些满人和汉人还是不一样的,那么这皇帝是怎么区分这些女子的呢?其实

  • 乾隆皇帝唯一最爱的女人是谁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乾隆一生中有三个皇后,而第一位皇后富察氏是他一生中最爱的女人,孝贤纯皇后是乾隆的原配妻子,为人贤良淑德,对任何人都是慈爱宽容的,是大清中著名的一代贤后,在16岁的时候就嫁给了乾隆,两个人一直恩爱有加,乾隆为孝贤纯皇后作了几百首诗来表达自己对她的爱恋。孝贤纯皇后怎么死的在孝贤纯皇后的两个孩子相继去世的

  • 乾隆的秘密: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乾隆帝,姓爱新觉罗,名弘历,雍正第四子,大清第六位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实际执政时间六十三年,享年八十八岁。乾隆帝小的时候聪明伶俐,因此他自幼得到祖父康熙帝的宠爱,康熙说他:“此子命相贵重,将来福量要超过我!”这样一个福气厚重的人,他的出身却疑点颇多,众说纷纭,甚至有

  • 固伦和孝公主的故事:脱颖而出获得乾隆恩宠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清高宗乾隆皇帝,全名爱新觉罗。弘历,继承了自己父亲雍正帝的皇位之后,将大清朝带入盛世之中,与其祖父康熙皇帝一起开创了“康乾盛世”。在乾隆的治理之下,中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维护了祖国的和平统一,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乾隆皇帝一生活了八十多岁,一共有十个女儿。虽然他本人极为擅长养生,并且因此成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