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详解: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详解: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056 更新时间:2024/1/20 10:10:10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在熙宁变法时提出的著名的“三不足”观点。特别是近代以来,这一观点一直被当作是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不断革新的精神代表而被褒扬。

但仔细想来,结合王安石变法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这一看似冠冕堂皇的观点却存在很多漏洞,以至为他以后的改革留下了很多隐患,这一观点是很值得推敲的。

如果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天变当然是不足畏的(但王安石的“不足畏”是针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而言,而不是指抗御自然灾害)。但是,如果从中国古代社会的大背景下来看,天变不足畏就值得推敲了。

所谓天变足畏,来自西汉董仲舒所提出的“天人感应”理论。他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天子应当因此感到畏惧而改行仁义;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这一理论貌似纯属封建迷信,但其实是大有深意的。

在古代,皇权至高无上,没有任何人有权力能够约束皇权。那么,谁能够制约“天子”呢?那就只有“上天”了。而“上天”如何来传达自己的意旨呢?只能通过“天人感应”。

可是,“上天”不会说话,只能通过一些打雷、地震、日蚀之类的天变来发表它的观点,因此必须有人来翻译解读,这些人又是谁呢?就是士大夫阶层。

这样一来,情况就很清楚了,表面上是封建迷信的“天人感应”理论,实质上是士大夫们用来合法制约皇权的“杀手锏”。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每逢日蚀、地震、水火灾害等天变发生,常有士大夫们借题发挥,上书言事,针砭时弊。而平时对这种胆大妄为的“逆龙鳞”行为怒不可遏的皇帝,在天变面前,也不得不放下架子,低头认错,甚至发表“罪己诏”。

虽然在皇帝倒行逆施的时候,并不总能及时的发生天变,而士大夫们对天变的解读也并不总能起到正面的作用,但这毕竟是一种对皇权难得的制约手段,所以,“天人感应”理论,在皇权一家独大的中国古代社会是有着相当积极意义的。

王安石的“三不足”观点,从根本上推翻了这种制约机制。如果天变也不足畏,祖宗也不足法,人言也不足恤了,世上还有什么能约束皇帝的呢?难怪曾经积极支持过范仲淹变法的三朝宰相富弼听到这样的言论时,感到十分震惊,说:“人君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为者!”

不受约束的权力是极其危险的。在拥有绝对权力的情况下,滥用权力的诱惑力几乎是无法阻挡的。王安石变法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通过“三不足”观点,取消了对皇权的一切约束,在宋神宗与王安石“上与安石如一人”的情况下。

在变法的前几年,王安石几乎取得了不受约束的权力。生性执拗,人称“拗相公”的王安石,虽然是抱着一颗变法强国的赤诚之心,但也逃不出绝对权力的诱惑。

他滥用权力的第一个表现是,未经深思熟虑,在试行验证阶段就匆忙推出新法并强行执行。从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开始,到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的短短五年时间里,王安石就颁布了十几条新法。其中,许多核心的新法,是在变法的初期就颁布了。

要知道,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很多都不是在旧法上小打小闹的修补,而是对整个国家体制(特别是在经济领域)的重大调整。

这样重大的改革,在几个月间就提出并颁布执行,不能不说是过于草率了。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原本还有些试行的安排,但很快就被他自己推翻了。

这就使得原本可以在试行阶段发现并纠正的问题,被放大到了全国范围,因而引起了严重的后果,对整个王安石变法造成了重大影响。

王安石滥用权力的另一个表现,也是后果更为严重的一个表现,是他推行了“顺新法者升,逆新法者黜”的错误用人政策。凡是对新法提过意见的,不论意见有没有道理,是不是全面反对新法,还能不能争取,都一律罢黜;凡是高举赞成新法的旗帜,不论其人动机如何,品行如何,政绩如何,一律升迁。

这种做法的后果,一方面是把朝中敢说话的名臣几乎都推到了新法的对立面,譬如,韩琦、富弼、司马光、欧阳修文彦博苏轼兄弟等等,其中不乏原本并不是全面反对新法,只是就其中一些具体问题,提出客观意见的人,如韩琦、苏轼等。另一方面,王安石任用的所谓支持新法的人中,则混进了不少有能无德的人,甚至是企图利用新法升官发财的投机分子。

他们虽然靠着鼓吹新法而得到提拔,但并非真正的改革者。一旦身居高位,他们或是贪污腐败、鱼肉百姓,或是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甚至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走到新法和王安石的反对面。譬如王安石一手提拔的邓绾,就是典型的势利小人,曾说过“笑骂从汝,好官须我为之”的“名言”。

这一错误用人政策的后果,首先是蒙蔽了王安石的耳目,让他只能听到阿谀奉承的一面之词,而无法根据客观情况对新法的实施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其次是给许多人造成了新党多是奸臣的印象,从而对新法本身也产生了怀疑,最终导致变法的失败。

王安石之所以犯下了这些滥用权力的错误,固然有他个人性格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他掌握了不受约束的权力。假如他的权力受到一些制约,畏一点天变,恤一点人言,在每一条新法出台之前,与反对派们辩论一番,修改几稿,非尽善尽美不能出台,这样一来,新法必会少很多漏洞。

同样,如果王安石不能随意升黜官员,让朝中留着几个像韩琦、富弼、司马光、欧阳修、文彦博、苏轼那样的建设性反对派的话,一旦新法出了问题,他们就会立刻指出,迫使同时也是帮助王安石调整政策。绝对的权力,貌似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有利,但最终却是害了新法和王安石。

“熙宁变法”的经验教训,对当下依然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固然可作为鼓励人们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的号角,但在改革过程中应该是,该畏的还是要畏,该恤的还是要恤。而且,应该在制度上建立“畏”和“恤”的机制,以保证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民国人物介绍:民国时期一共有多少位总统?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之间的38年,中华民国历史中一共有8位中华民国总统。他们分别是: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坤,蒋介石,李宗仁1.孙中山:开国总统,国父孙中山生于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1925年3月12日在北

  • 民国初期解读:民国初期各个军阀势力分布图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满清政府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国政府前后经历了三十八年的历史,在这38年的历史中,军阀割据,混战称为民国政局的主流,下面就给大家分析一下,民国各个时期的军阀势力分布。民国初立,袁世凯作为北洋军统帅,控制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驻守的北洋军也为袁

  • 民国成立之后汪精卫为什么还要对溥仪行大礼?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仅仅三个月的时间,而且此时的中华民国并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国民国,在北方还有强大的清政府存在,虽说清政府腐败卖国,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是要比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要强大一些,因此才有了孙中山与袁世凯的协议,只要袁世凯拥护

  • 是谁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溥仪为什么夸他是盖世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熊秉坤,1885年生,湖北江夏人,早年经商。后投鄂军第八镇第八营当兵,加入“共进会”,任该营总代表,秘密发展会员200余人。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率工程兵首先发难,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卓著功勋,有“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熊秉坤”之誉。武昌起义后,任第五协统领,参加武汉保卫战。熊秉坤像1913年

  • 民国时期的铜币现在市场价多少?值得收藏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民国十文双旗铜币是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成立中华民国,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提出改变币制,从新铸造而成的,具有非常大的历史意义,代表着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的结束,清帝的退位标志着一个新中国的诞生,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并在全国发行并流通民国十文双旗铜币,进而取代了清朝铜元。在1914

  • 民国名人趣事:胡适为爱妻做的那些事儿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一、幽默对联话新婚胡适,字适之,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鼓吹四方文化,宣传破除传统,主张婚姻自由,在近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很少人知道,胡适的夫人江冬秀是个几乎不识字的家庭妇女,他们的婚姻也不是自由恋爱的,而是父母包办的。1917年12月30日,27岁的胡适奉母亲胡太夫人之命,回家乡与比他大一岁的小脚姑

  • 汪精卫为什么要刺杀摄政王载沣?溥仪为什么没杀汪精卫?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10年,宣统皇帝溥仪登基的第二年,汪精卫等三人刺杀摄政王载沣,还没行动就被清廷抓捕。如何处置汪精卫三人,清廷内部存在分歧,一种意见是斩立决,法部尚书廷杰就主张立即处死,杀一儆百;一种意见是怀柔安抚,民部尚书肃亲王善耆反对杀人,主张采取怀柔政策,安抚革命党人。结果,善耆的态度占了上风,清廷没杀汪精

  • 民国时期有哪些地方军阀?民国时期军阀势力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奉系军阀在民国的军阀中,东北军无疑是实力最强的,包括后来的蒋介石国民政府亦难以与其匹敌。当时的东北在"张大帅"张作霖的掌权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人口规模也在增长扩大,其中铁路总里程超过全国半数以上,工业化水平也超过了长江流域,经济实力堪称雄厚。在这么厚实的家底下,张作霖先是成立了全国一

  • 辛亥革命简述: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该年以干支计为辛亥年,故名。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一、辛亥革命的背景1.民族危机:列强以华治华,加紧资本输出,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各国侵略的

  • 袁世凯真的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清朝的灭亡应该是中国历史上历次王朝更替中代价最小的一次。其主要原因就是清朝皇帝选择了主动退位。当然,这个主意不是小皇帝自己做的,那时候小皇帝溥仪才几岁。小皇帝退位是隆裕太后做的决定。可是,要说皇帝还小的话,隆裕太后自己也大可以派兵镇压啊。想当年,太平天国兴起,慈禧太后就派了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