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宋朝如此繁荣是为什么 经济文化超过盛唐

历史上宋朝如此繁荣是为什么 经济文化超过盛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212 更新时间:2024/2/10 5:25:57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这三百多年里,后世虽认为宋朝“积贫积弱。其实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咸平三年(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其实,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

为什么宋朝会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一个高峰,已经开始繁荣的城市和手工业,科学成为中国历史最繁荣时期,源于宋朝时期的自由和包容性。宋代为了防止成为短命王朝,按照宋太宗的“事为之防,曲为之制,”从政治到军事,从中央到地方,逐步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把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为什么加强中央集权,整个社会反而表现成自由呢?1、 不杀文官的宽容政策。

宋太祖立下了秘密誓约:“藏于太庙,誓不诛大臣、言官,违者不祥。”故北宋的政争少有诛杀,较为文明。即使在北宋后期有三次大规模贬窜士大夫的运动,一般也不开杀戒。宋人称“古者士大夫多被诛夷,小亦鞭笞。太祖皇帝以来,始礼待士大夫,终始有恩矣”。赵宋一代在强调皇帝大权独揽的同时,又兼顾对臣僚的体貌宽柔,在中华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宋不杀文人,风气较为宽松。遇到事件官员、学生、百姓可以上书言政,百姓有一个较为通畅的宣泄压力、上达天听的渠道。

2、 开放的科举制度,为阶级固化提供一个上升空间。

宋朝科举考试更加强调程序的公正,更有利于寒门子弟脱颖而出。宋太宗时,又创设“封弥制”,即将考生答卷卷首的考生姓名、年甲、乡贯等个人信息密封,代之以字号,又叫“糊名考校”。这样考官在评卷的时候,由于不知道某卷的考生是何人,就算想给熟人卖一个人情,也无从下手。(今日的高考评卷还沿用宋人发明的封弥制)。不过,“糊名考校”并不能完全杜绝考官徇情,后来朝廷又设立“誊录制”,堵住了“封弥制”的制度漏洞。所谓“誊录制”,是说每一份考生交上来的试卷,都要经专门的书吏用红笔抄录成副本,然后将副本送考官进行评卷。锁院制、封弥制与誊录制的推行,使得宋代科举的考试程序更为公平,“一切以呈文任去留”,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从中受益的,当然是那些朝中无贵人、胸中有才学的寒门读书人。宋代是历史上第一个全面通过科举取士的王朝,每榜录取的进士数目扩大了10倍以上。据研究者统计,两宋三百余年,总共通过科举考试录取进士及诸科登科人数超过10万名,是唐—五代登科总人数的近10倍、元代的近100倍、明代的近4倍、清代的3.8倍。在这10万多名宋朝进士中,布衣出身之人超过半数。从南宋宝祐四年的《登科录》来看:当年录取了601名进士,其中平民出身的有417名,官宦子弟只有184名,寒门进士占了绝大多数。《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而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而且随着时间的演进,时代愈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以宰辅的出身来作统计,情况也大体相似。而布衣官员入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科举制度其实为传统中国创造了一个开放性的士人政府,一个流动性的平民社会。3、 自由的户籍管理制度。

百姓可以迁徙自由,宋代户籍制度下,百姓的人身束缚得以减弱。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商业税收收入史无前例地超过了农业税),农民弃耕从商十分常见,如南宋初,岳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大半在外”。没有田产的客户则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按宋代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宋代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更多,这一时期城市是开放的,商人、佣工、流民……任何人都可以流入,如建康府曾为“留都之地,四方失所流徙之民,往往多聚于此,皆无作业”。

宋代实现居留一年可落户京城,这是中国历史最宽松户籍制度。宋朝户籍管理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人们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1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籍,京城也不例外。曾参王安石变法的曾布对此感叹说:“古者乡田同井,人皆安土重迁……近世之民,轻去乡土,转徙四方,固不为患,而居作一年,即听附籍,比于古亦轻矣。”王安石曾留下记录:“古者乡田同井,人皆安土重迁,流之远方,无所资给,徒隶困辱,以至终身。近世之民,轻去乡土,转徙四方,固不为患。而居作一年,即听附籍,比于古亦轻矣。”可以说,正是这类户籍制度的宽松和完善,才使得流动人口的管理趋于安定。也为为南北宋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发展。使人口向繁荣城市流动。比如当时的开封,繁盛期,就有150万以上的居民,如此庞大的住户中,流动人口占据了不小的比例。宋哲宗时期的殿中侍御史孙升,如此描述当时城市一些情况:“货殖百物,产于山泽田野,售之于城郭,而流通之以钱……城郭乡村之民,交相生养,城郭财有余则百货有所售,乡村力有余则百货无所乏。城郭之人,日夜经营不息,流通财货,以售百物,以养乡村。”是不是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城市化。形成了“草市—市镇—城市”的三级市场网络体系。宋代商业繁荣体现在城市,同时也表现在集镇和农村市场。宋代出现了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与此同时小贩、货郎走街窜巷,活跃了农村市场,丰富了农民生活。

4、 重视商业,南宋还走了外向型经济之路。

在中国历史上的绝大多数王朝都采取“抑商”的政策 而惟独宋朝例外 宋初 太祖赵框胤就言“多积金 市田宅以遗子孙 歌儿舞女以享天年”以博民富 后 宋太宗也号为“令两制议政丰之术以闻” 神宗在位时"尤先理财" 令众“政事之先 理财为急”这样的重视经济的思想一直贯穿于宋朝 这是保证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宋很重视经济发展,民间较为富庶。宋代是中国民间贸易、海上贸易最发达的时代,有人计按照现在的GDP算法计算,宋代远超所有朝代稳居第一。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十分发达。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甚至成为政府财政收入重要来源。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最重要国家。同中国进行海路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十分广泛。据《诸蕃志》记载,同中国进行海路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多达50多个。其中以阿拉伯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国家为主,东方以朝鲜和日本为主。甚至宋代海外贸易拓展到了欧洲和非洲的不少国家、地区。

5、 城市实现开放管理。

城市也一改前代隔绝的格局,打通了商业区(市)与居住区(坊)的坊墙,取消了城郭区别与宵禁制度,实行开放式管理。这就促进了传统的政治性城市向经济性城市的转化,工商贸易与文化消费的成分大为增强。城镇化速度随之加快,开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大中城市外围构筑了以县镇为拱卫的网络,市集则星罗棋布于网络末梢。城镇网络为城市社会的繁荣与市民文化的勃兴提供了平台,商品经济也随之飞跃。不仅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甚至文化消费,也都进入了流通领域,自然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转型。11世纪初叶发行的“交子”,作为最早的纸币,标志着商品经济的总体水平。虽然宋朝加强重要集权,,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收到,是整个社会反而呈现出一种自由一种社会风气,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最成功的贪官是谁 竟不是和珅高士奇?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提起清朝时期的贪官,人们想到的往往会是和珅、高士奇等人。诚然,和珅乃是清朝权势最大、敛财最多的贪官,抄家抄出的8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朝15年的收入,这个数字,实在让其他贪官望尘莫及。而高士奇则因拍马屁的功夫受到康熙喜爱,贪污腐败,结党营私,仍被康熙重用了一辈子。但是,这两人虽是清朝的大贪官,却不是最成功

  • 李卫是何人?李卫真的曾与康熙平起平坐?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李卫,这个响当当的名字在近年来的影视剧中多次出现,如《李卫当官》和《雍正王朝》中多有塑造,在这些剧作中把他描述为穷苦小混混出身,大字不识几个,靠着自己的一张嘴攀附上了雍亲王这个贵枝,后来跟随着雍正皇帝飞黄腾达。李卫像其实历史上真正的李卫并不是影视剧上描述的形象,真实的李卫家境富裕,虽然说不上是才学八

  • 闯王李自成宝藏之谜:李自成宝藏数量惊人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李自成,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崇祯二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进京,崇祯帝吊死自尽,大明王朝灭

  • 李卫作为雍正三大心腹之一有过哪些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各种关于雍正时期的电视剧中,都离不开这么几个人,李卫、年羹尧和田文镜,这是雍正皇帝的三大心腹。在小说之中,李卫原来只是街头的一个小混混。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雍亲王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对李卫开始了长期的调教,李卫最终成为了雍正的主要心腹。李卫像在雍正在位时期,李卫坐镇江南,为雍正

  • 李自成兵败之后去了哪里?李自成的结局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末曾流传这样一首歌谣:“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没错,歌中的闯王就是当时大顺农民军领袖李自成,从歌谣可见群众对闯王的爱戴可不一般。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李自成称大顺王,改西安为西京

  • 贾谊生平简介,贾谊的代表著作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贾谊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文帝前二年(公元前178年),正年少轻狂的贾谊建议皇帝重农务本,“以农立国”的方针,提出经济建设是国家和政治之根本这一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并讲述了管子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廉耻”的思想。对此,刚刚上任的汉文帝大为赞同,便想提拔他为公卿,专门负责国家的“经济建设”。但遭

  • 曹寅是谁 曹寅与康熙的关系有多好?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到中国四大名著,文学性属性最高的莫过于《红楼梦》,研究《红楼梦》的科目都被称之为红学,可见《红楼梦》的艺术魅力。《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刻画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故事,尤其是贾府的兴衰,其实就是作者曹雪芹的真实写照。《红楼梦》成书于乾隆年间,曹雪芹也是乾隆时期的人,

  • 汉文帝刘恒是个什么样的皇帝?颁布过哪些政策?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贾谊“安民”方针指引下,汉文帝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归纳起来如下:第一,薄赋轻徭。减免田赋:刘邦当年废除了战国时的“十一税”和秦王朝的“秦半之赋”,采用了更低更符合天下老百姓的新税形势——“十五税一”(即按十五比一的比例征收田赋)。汉文帝前二年(公元前178年),汉文帝下诏把“十五税一”改为“

  • 缇萦救父的典故:缇萦救父,成为改革肉刑第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缇萦之前,我们还要从扁鹊说起。有些读者看到这里可能会有疑问了,这个扁鹊乃是春秋战国时的医圣,这里提起他为何?因为这里要讲他的一位传人。姓名:淳于意。曾用名:太仓公、仓公(曾任齐太仓令)。出生地:西汉临菑人。生日:高汉祖二年(公元前205年)。祭日:不详。职业:医生(与张仲景、华佗并称汉代三大医学家

  • 苏茉儿跟苏麻喇姑关系 苏茉儿生平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苏麻喇姑(约1612-1705.10.24),蒙古族人,初名苏茉儿,或苏墨尔,为蒙语的音译,意思是毛制的长口袋。顺治晚期或康熙年间改称满名苏麻喇,意思是“半大口袋”。她病逝后,宫中上下都尊称她为苏麻喇姑。苏茉儿生平苏麻喇姑生在科尔沁一个贫苦牧民之家,生年大约在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前后。苏麻喇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