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缇萦救父的典故:缇萦救父,成为改革肉刑第一人!

缇萦救父的典故:缇萦救父,成为改革肉刑第一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416 更新时间:2024/2/10 5:25:13

说缇萦之前,我们还要从扁鹊说起。有些读者看到这里可能会有疑问了,这个扁鹊乃是春秋战国时的医圣,这里提起他为何?因为这里要讲他的一位传人。

姓名:淳于意。

曾用名:太仓公、仓公(曾任齐太仓令)。

出生地:西汉临菑人。

生日:高汉祖二年(公元前205年)。

祭日:不详。

职业:医生(与张仲景华佗并称汉代三大医学家)。

师从:公孙光、公乘阳庆(扁鹊的嫡系传人)。

擅长:望诊和切脉。

人生格言:死人可以医活,活人可以医死。

最得意的事:第一个创用“病历”的医生。

最失意的事:生了五个女儿,无一儿子。

最崇拜的人:扁鹊(师祖)。

最痛恨的人:达官显贵。

淳于意从两位恩师公孙光和公乘阳庆出师后开始挂牌行医,三年后,成为著名的医生。淳于意苦读经典医书,可以随意背诵,但诊病时,不盲目地死搬硬套,断章取义,他针对病人的病情,不仅采用药物治疗,还广泛运用各物理疗法及针灸术。关于他的医术,《史记·仓公传》里有三个记载,这里不妨摘录如下:

缇萦救父

例一,齐身边一名叫遂的保健医生,得病后服用自炼的五石散,病情加重了,于是请来淳于意。淳于意仔细观察他的脉象,说:“你得的是内热,药石是药中刚猛之品,服后会导致小便不通而加重病情,千万不要再服。”遂不以为然,并举例反驳说:“扁鹊曾言,‘阴石以治阳病,阳石以治阴病’。”淳于意莞尔一笑:“你说的话,不无道理,扁鹊虽这样说过,但治病必须详细诊察病情,医理医法,参考患者的体质、嗜好、病情用药,才能药到病除。”并预言,照此下去,不久就会发痈。果然,百余天后,遂乳上发痈,不治而死。

例二,齐国的黄长卿大宴宾客,淳于意也在座。他望见王后的弟弟宋健,急忙告诉他说:“你已病了四五天了,腰部疼痛不能俯仰,小便亦难。应趁其未传入五脏,抓紧治疗。这叫做‘肾’。”宋健说:“是这样。”他服用淳于意给他调制的“柔汤”,十八天后病就痊愈了。

例三,齐王请淳于意为侍女们诊病。轮到一个叫竖的,竖说没有病。淳于意悄悄地告诉队长说:“竖的毛发色泽、脉象都无衰减,但病已伤及脾胃,不要让她过度劳累。到了春天,她会吐血而亡。”及至春天,果真竖摔倒在厕所里,吐血而死。

淳于意因为医术高明而闻名全国,赵王、吴王、济南王先后召请他为侍医,淳于意都坚决地拒绝了。因为淳于意在行医过程中严格遵守师祖扁鹊当年看病行医的“六不治”原则: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者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者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者不治。

他厌恶达官显贵,喜欢游行乡里,访名家,求大医,不辞辛劳地为老百姓解除疾苦,成了一名逍遥自在的“赤脚医生”。然而,他逍遥自在的生活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一张逮捕令给打破了。

原因是:齐王死了。

罪名是:草菅人命。

按理说齐王做他的一方之王,淳于意做他的乡野“赤脚医生”,齐王的死看似跟他八竿子都打不着。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辞”从何来,曰:“齐王病重期间,曾经派人专门去请淳于意来诊治,但淳于意却不肯前往。后来齐王因别的医生误治而死。”

再加上他行医的“六不治”原则,积下了权贵对他的抱怨。后来,便不断有人上书控告他四处游山玩水不为人看病,视人的生命如草芥。

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淳于意被定以“刑罪”直接押到长安去受审。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临行前女儿们都去送父亲,个个都“梨花带雨,泪眼婆娑”。淳于意伤感之余,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这是啥世道,都说生儿生女一个样,现在才知道生女终究不如男,关键时刻都没有办法了。”

汉文帝剧照

淳于意不会想到,正是他这一句感叹,最终救了他一命。他的小女儿缇萦听了父亲的训话,一边擦干眼角的热泪,一边草草地收拾了行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随父一同上京。

长安城里,淳于意在牢狱中接受“严刑伺候”,缇萦在未央宫拼死给汉文帝上“告冤书”:“我叫淳于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给国家当差的时候,齐国的人都说他廉洁正直。现在他犯法获罪,按律当处以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没入官府作奴婢,用身体来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听了后,为缇萦一片孝心所感动,于是释放了淳于意。为此还废除了肉刑。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缇萦救父”。

值得一提的是,淳于意后来把自己的毕生医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临菑宋邑,济北王太医高期、王禹,淄川王太仓马长冯信,以及高水侯家丞权信,临菑召里唐安六人,把自己的医术很好地发扬光大了,善莫大焉。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苏茉儿跟苏麻喇姑关系 苏茉儿生平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苏麻喇姑(约1612-1705.10.24),蒙古族人,初名苏茉儿,或苏墨尔,为蒙语的音译,意思是毛制的长口袋。顺治晚期或康熙年间改称满名苏麻喇,意思是“半大口袋”。她病逝后,宫中上下都尊称她为苏麻喇姑。苏茉儿生平苏麻喇姑生在科尔沁一个贫苦牧民之家,生年大约在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前后。苏麻喇姑

  • 太上皇权利有多大 我国历史上有过哪些太上皇?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所谓太上皇,又称太上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通常给予的对象是在世但已禅位的皇帝。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是实行世袭和终身制的。一个人一旦黄袍加身,就要做一世的皇帝。除非是被推翻,一般一定要等他驾崩之后,才允许由新皇帝接位。这就叫做天无二日,国无两君。但也有少数

  • 康熙为什么没将已死三十多年的孝庄安葬?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纵观清朝历史有两个女人非常重要,一个是清朝初年的孝庄皇后,另一个就是清朝末年的慈禧太后。两个人对清朝的影响都是无人能比的。当然孝庄皇后的评价一直都是正面的。在清朝刚安定的时候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孝庄像可是孝庄去世三十年后康熙都没有安葬她是怎么回事呢?在我国古代传统的思想中最

  • 《盛唐幻夜》剧情:历史上唐三藏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盛唐幻夜》剧情《盛唐幻夜》改编自作家缪娟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唐三藏法师圆寂,手腕上遗留的九星念珠镌刻着他从天竺带回来的奇门术数秘籍,他的两个随侍弟子天枢与天桥为争斗九星念珠,最终酿成大祸,导致慈恩寺被大火烧毁,众师兄弟也死伤无数,九颗念珠散落。意欲夺取念珠而叛变师门的天枢被唐皇下令通缉,抢救出三藏遗

  • 汉文帝的故事,汉文帝晚年生活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节选自《道德经》汉文帝一生信奉老子的《道德经》,运用老子“无为”的思想理论来治天下,他热衷于求道,于是就有一些旁门左道之人乘机来浑水摸鱼。这里得提两个代表人物。1.公孙臣公孙臣千里迢

  • 宁远大战明朝能取胜的三大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明与后金爆发宁远之战。双方大战四天,最终以后金撤兵告终。此战是明朝与后金屡败屡战后的第一个胜利,对于稳定关外的军事形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明军之所以能在不利条件下取胜,大体上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背水一战的决心。由于袁崇焕的抗命,使得宁远地区的明军成了一支孤军。面对

  • 康熙是如何确立雍正为下一任皇帝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君王、皇帝多如牛毛,其中,能够与唐宗宋祖那样具有文韬武略的皇帝相媲美的不多,而清圣祖康熙——爱新觉罗.玄烨就是这不多之中的佼佼者。一般说来,被后世誉为“祖”的都是开国皇帝,可康熙帝如果从满清正式立国算起,应该是第四代,即便是从定鼎中原后算,也是第二代,然他却被后世谥号为“圣祖”

  • 汉文帝和邓通是什么关系:历史上的传闻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邓通的简历如下:籍贯:蜀郡南安人。学历:小学未毕业。擅长:空谈、拍马屁。绰号:黄鼠狼。他的绰号叫“黄鼠狼”是有原因的。邓通土生土长在农村,又没有一门技术,按理说一般人都会选择“脸朝黄土背朝天”来过一生。但邓通却并没有守在那个穷山村,而是决定到外面的世界去闯一闯。他的目标很明确,选择直奔当时的政治、经

  • 历史上宁远大战的战争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努尔哈赤乘辽东明军易帅和匆忙撤军之机,亲统八旗军约六万人(号称十三万)于1626年(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正月十四出沈阳,十七日西渡辽河,直逼宁远。 此时孤城宁远守军不满两万,前有劲敌,后无援兵,形势险恶。袁崇焕临危不惧,召集诸将议战守,决定采取坚壁清野之策,组织全城军民共同守城。他在众将士面

  • 汉文帝未卜先知开创盛世!汉文帝刘恒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汉文帝后三年(公元前161年),匈奴老上单于(稽粥)病死,儿子军臣即位。汉文帝知道后,还是按老规矩,派宗室翁主出嫁给军臣单于,再续两国“翁婿”之缘。军臣单于得到了美貌如花的翁主,本已心满意足,但无恶不作的中行说不断在他耳边吹风,最后军臣单于最终只得作出“得了夫人又出兵”的决定。汉文帝后六年(公元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