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陈群是谁?陈群为何能够历经曹魏三朝?

陈群是谁?陈群为何能够历经曹魏三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598 更新时间:2024/1/22 22:53:05

陈群,历仕曹操、曹丕、曹睿三朝,曾受曹丕托孤之重,辅佐明帝。其间,数有进谏,竭忠尽职。他创立的九品官人法,是一种曾经在历史上有过影响的选举制度。陈群为曹魏大臣,瞩目当世。

陈群,字长文,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人。祖父陈寔、父亲陈纪、叔父陈谌都名重于世。他少年时,就显出异乎常人之处,祖父很惊讶,常对族中父老说:“此儿将兴旺我陈氏家门。”

孔融为当时高才,年龄在陈纪、陈群父子之间。他先与陈纪结识为友,后又与陈群交往,由于陈群的才识不比他差多少,他便改把陈纪当长辈。陈群的名气也就越来越大了。

刘备到豫州,辟陈群为州别驾从事,时逢陶谦病死,徐州吏民迎刘备去主持州事。刘备打算去,陈群劝阻说:“袁术势力强大,你去后他必定领兵来争徐州。那时吕布若又从后面袭击,你即使得到徐州也不会有所作为。”

刘备不听,去徐州后果然遭袁术和吕布的夹击,一败涂地。他悔恨没有听从陈群的劝告,便推荐陈群为秀才,授任柘县(今河南柘城)令。陈群不愿接受,随父亲避难徐州。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吕布破败,曹操入主徐州。辟陈群为司空西曹掾属。有人推荐王摸、周逵二人,曹操下文授职。陈群知道二人品德败坏,不可任用,就把曹操关于征辟二人的命令封好退回,陈述了自己的意见,曹操不听。

后来,王、周二人为非作歹,犯下罪行,曹操便向陈群赔礼致歉。当时陈群也推荐了两人,一个戴乾,后来为国尽忠而死;一个陈矫,成了当代名臣。于是,陈群获得有知人之名的好评。

此后,他先后任萧(今安徽萧县)、赞(今河南永城)、长平(今河南西华)等县县令。次年六月,他父亲故亡,便辞官归家守丧。丧事办完,被授以司徒掾,后又升任治书侍御史,又转为参丞相军事,作了曹操的高级幕僚。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封魏公,陈群升任御史中丞,成了执掌奏劾不法的大臣。

曹操打算恢复肉刑,即实行斩断罪犯的脚或割去鼻子等刑罚。他下令让群臣讨论,并问陈群:“过去你父亲认为死刑也可以体现仁慈和恩典,那意思是不是说,肉刑可以恢复呢?”肉刑是古代的刑罚,包括黥面、割鼻、斩足、宫刑等等。

汉文帝十三年(公元167年),下令废除,代以笞刑,即用杖策鞭打数百来代替。例如,当斩左脚的,鞭杖五百,当割鼻的,鞭杖三百。结果,犯人往往被打死。

所以,陈群回答说:“汉代废除肉刑而增加鞭杖,本是怀仁慈、同情犯人而为,不料,这样死的犯人更多。臣父以为这是名轻而实重的作法。名义上减轻了处罚,容易使人犯罪,而实际上处罚又加重,伤害的人则更多。

古代制定肉刑,是用来辅佐治国,协助施行教化的,为什么不可以恢复一部分?如今用笞死犯人之法来代替肉刑,是看重人的肢体而轻视人的生命,有什么好呢?”钟繇也同意陈群的看法,而王朗及其很多人则反对。

曹操认为陈、钟的主张很对,但是,当时战乱不息,他考虑到反对的人太多,就把恢复肉刑这事搁置起来了。

后来,陈群任侍中,在天子左右应对顾问,同时又兼领丞相府西曹掾,主管府吏的署用。他在朝中,不固持己见,老成稳重,不以歪门邪道待人。

太子曹丕对他特别敬佩和器重,把他比作颜回,以朋友之礼和他相处。曹丕常常说:“自从我有了陈群这个朋友,门人们都日益亲密。”不久,陈群被封为昌武亭侯,改任尚书,掌吏部。

陈群任吏部尚书后,认为汉代的察举、征辟制度有缺陷,不能揽尽天下人才,乃创立九品官人法,作为选士授任的新制度。

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法。其法是每州郡设置中正官,由本州郡贤德有赏识能力者、或本州郡在中央为官者充任。他们按德行、家世把所管州郡士人分成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个品级,并加上评语,上报朝廷。

人物品级评定后并非永久不变,还时常依其言行的好坏升降。这样,吏部就有了依据,按品第授官任职。

九品官人法制定后,有才德的士人和出身世家的后裔,都可以得到品定,出仕为官,对曹魏团结广大士人,巩固自己的政权起过积极作用。

公元220年10月,曹丕代汉称帝,陈群升为尚书令,进爵颖乡侯。然后他和华歆等人却面带悲容。曹丕大为不快,就问陈群:“我应天命受禅代汉,满朝文武,个个喜形于色,而独有你和华歆不高兴,这是为什么?”

陈群忙起坐下跪,回答说:“陛下受禅,我们内心高兴,而我与华歆曾经是汉朝旧臣,因忠义之道又不应该表露出喜色。”曹丕听后,更加器重他。

黄初六年(公元225年),陈群为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职掌禁军,并录尚书事,总揽朝政。曹丕临终时,诏陈群与曹真、司马懿三人共同受遗诏辅政。

陈群忠心耿直,待人宽厚,从不矜傲自夸。他身为元老大臣,在朝中,每天表面上拱手而已,默默无言,然而前后上书数十次,陈述人主得失,建言朝政,多有成效。

当群臣知道后,无不赞叹,称之为直士忠臣。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盘点中国历代皇后之最 历史传奇后妃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历史上,比较著名的皇后您能说出哪些呢?绝大多数的人脱口而出的一定是:武则天、慈禧……事实上,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为何只有一个女人的地位能牢牢稳固?后宫三千佳丽,皇后身为“皇帝的正妻”,地位自然不是普通妃嫔可比。历代皇后有美有丑,各种存在都有,一起来看看。恶性影响最深远的皇后——汉高祖皇后吕氏吕氏就是

  • 汉献帝刘协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汉献帝刘协(公元181年—234年),汉灵帝刘宏次子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公元189年-220年在位。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刘协,并迁都许县(今河南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刘协被曹丕控制。公元220年12月10日,曹丕逼迫刘协禅让帝位给他,刘协无奈禅位于曹丕。曹丕接受玉玺,即皇

  • 三国于禁:于禁是个怎样的人 于禁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于禁,三国时代英雄豪杰,之前曾在王朗麾下任职,后因战功被王朗推荐给了曹操,从此效忠于曹操,归属于魏国势力。但后期与关羽对战时战败,被关羽俘虏,归降了刘备,成为刘备的一员大将,后关羽战死沙场后,于禁辗转从吴国逃回魏国,被曹丕接收。但众人皆瞧不起于禁,认为变节之人实乃小人,众口铄金,议论纷纷,于禁老矣却

  • 庞统为什么能与诸葛亮齐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三国这一历史阶段,谋士众多,并且受到刘备、孙权、曹操等诸侯的重视。其中,就庞统和孔明来说,这两个人经常被人们一起提及。其中,“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这一说法就流传千古和家喻户晓。不过,相对于诸葛亮,庞统一生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成就。在攻打巴蜀之地的过程中,庞统不幸英年早逝了。那么,问题来了,

  • 历史上唯一一夫一妻的皇帝 但是张皇后死的太惨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古代,皇帝都有很多老婆,后宫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然而,在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封建皇帝当中却也有例外,那就是明孝宗——朱祐樘,一个唯一只有一个妻子的中国古代封建皇帝。朱祐樘(1470-15O5),是明朝的第九代皇帝,是宪宗的第三子。史载,明成化三年,没有子嗣的宪宗曾宠幸过一个身分低微的宫人纪氏。纪氏怀孕后

  • 刘贺是昏君吗 刘贺为什么被废?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刘贺不仅不是一个昏庸的天子,相反,他还是一个有正常心志的皇帝。首先我们要看到,当时刘贺面临的是一个朝廷被权臣霍光把持、政令不出未央宫的局面。如果他是昏庸的天子,他可以忍受这种局面,但是他不是,所以他想要从霍光手中夺取权力。而刘贺是以诸侯王之身前去长安继任的,因此他的身边有一个亲信圈子,他短暂的皇帝生

  • 晁错救国:晁错削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行说的到来使得匈奴人一改原来的“颓废”面貌后,稽粥对中行说越来越器重,最后发展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在中行说的劝说下,多次对汉朝边境进行了“打草谷”。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十一月,稽粥入侵狄道,对大汉进行了赤裸裸的“骚扰”,抢走许多人畜。文帝以“言然无信,不知其可也”对稽粥进行责问和劝说。但效

  • 《一代名相陈廷敬》:陈廷敬的家世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一代名相陈廷敬》是于2018年9月10号在央视八套开播的清朝古装电视剧,该剧讲述了清朝康熙年间,正直铁面无私的清官陈廷敬坐上相位,经历众多磨难整顿吏治的故事。剧中主人公陈廷敬曾是康熙的老师,很受康熙敬重,因受康熙之命处置顺天乡试科场舞弊案,从而卷入了明珠党和索额图党的党争,一度被罢官,最终查处了明

  • 《一代名相陈廷敬》:宰相陈廷敬最终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陈廷敬是清朝著名学者,一生著述颇丰,是《康熙字典》的总修官。他在清朝备受重用,一生升迁二十八次,最后位至宰相。陈廷敬,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崇祯十二年的时候在泽州府阳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出生。清顺治十五年,陈廷敬参加科举考试,顺利的考中进士,后来选为庶吉士。其实陈廷敬最开始的时候叫

  • 《一代名相陈廷敬》:陈廷敬真的借钱给康熙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康熙是清朝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后世甚至有人赞誉他为千古一帝。看他一生的功绩,年幼登基,少时亲政,铲除权臣鳌拜,收复台湾、平定三藩,保卫雅克萨等等。康熙的功绩无法忽视,但并不意味着这位帝王不会犯错。事实上晚年的康熙,心渐渐变得柔软,对国家掌控力不够,于是有了九龙夺嫡。同时他对老臣子的过分纵容,使得贪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