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江南大营:既是湘军集团成功路上的引路者也是垫脚石

江南大营:既是湘军集团成功路上的引路者也是垫脚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70 更新时间:2024/1/11 1:35:48

江南大营是清朝为镇压太平天国集结起的最后两支直接听命于咸丰帝的野战军之一,全国各地素质较好的绿营官兵集结太平天国天京孝陵卫驻扎屏蔽苏杭财赋区成为江南大营,分为两期,皆被太平天国围歼。另有两次驻军称江北大营。

1853年1月,太平军攻克武昌,咸丰皇帝下令各省在籍官僚、士绅协助地方官员办理团练,一起剿灭太平军。在此背景下,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得以迅速崛起,并形成势力庞大的“湘系集团”,深刻影响晚清政治格局之变迁。1864年7月,湘军攻克天京,灭亡太平天国,为大清续命近50年。

事实上,湘军本没有机会攻克天京,咸丰皇帝只是想让湘系集团充当“炮灰”,让湘军冲杀在第一线与太平军搏斗厮杀,攻克天京之任务由“江南大营”来完成。换句话说,咸丰皇帝对曾国藩等湘系集团人马是“使用”而不是“重用”,“江南大营”才是他的希望所在。可惜,“江南大营”不但没能攻克天京,还成为曾国藩湘系集团成功路上的“引路者”与“垫脚石”,算是个笑话。

1、江南大营之人员构成,及其任务、作用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接着东征扬州、镇江,并占领之,大清东南半壁江山遇到危险。为此,清朝在南京孝陵卫、紫金山、高桥一带两次组建江南大营。向荣版江南大营:存在时间是1853年3月到1856年6月,总计兵勇10余万,精锐部队3万余。和春版江南大营:存在时间是1858年2月到1860年5月,总计兵马6万多,其中3万是从全国各地调集的八旗、绿营精锐,战斗力不容小觑。

咸丰在南京城外组建江南大营,其目的有三。首先,防止太平军东征苏杭,确保东南财税重地之安全,并确保运河漕运畅通。其次,牵制天京附近太平军主力,阻止他们北上中原,威胁帝都安全。最后,寻找恰当时机,一鼓作气杀入天京,活捉洪秀全、杨秀清等“贼首”,扑灭太平天国运动。可以说,江南大营就是清朝希望之所在,咸丰重点打造之军团,对其寄予厚望。

向荣拼命作战,给曾国藩湘军壮大创造条件

咸丰对江南大营寄予厚望,向荣、和春、张国梁等自然舍得拼命作战,以感谢皇帝知遇之恩;他们曾一度攻占通济门、七桥瓮、钟山营垒,并夺取天京北面要塞浦口、江浦、九洑洲,合围城池。此外,江南大营“红单船”纵横天京江面如入无人之境,一度威胁上游安庆、芜湖之安全,天京粮道受阻,洪、杨等不得不打开城门,让市民外出寻找食物。向荣拼命作战,洪、杨等只能连续从西线战场调遣主力回防,给曾国藩湘军发展壮大创造条件。

1854年2月,太平军主力调回天京参战,致使西征军在湘潭惨败,湘军得以避免“胎死腹中”。6月,韦俊、石祥贞等悍将再次东调,湘军得以攻取岳州、武昌、田家镇,进而威胁九江之安全。1856年3月,向荣下令江南大营全力攻打天京,“红单船”截断城内粮道运输线;张国梁率5000精锐占领江北,阻止秦日纲、陈玉成、李秀成、陈仕章等南下增援,天京局势异常严峻。

此时,杨秀清命令石达开从江西战场返回,曾国藩得以避免被活捉,实乃幸运也。可以说,若是向荣不主动出击,石达开就不会不东调,而是在取得樟树大捷之后直接强攻南昌,曾国藩就必死无疑了。

2、和春无知,张国梁殒命,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节制四省

石达开从樟树前线返回,江西太平军采取守势,本就要自杀殉国的曾国藩逃过了一劫,而向荣版的江南大营却在三路太平军联合夹击下崩溃,向荣在逃亡丹阳时吐血而亡,就此殒命。不过,江南大营主力尚存,尤其是张国梁坐镇中军,连续击败秦日纲、李秀成等东征军团,稳住了金坛、丹阳一线。

1858年2月,咸丰从各地调集马队、绿营精锐补充天京战场,钦差大臣和春、张国梁等再次组建江南大营,并顺利拿下镇江、句容、溧水,再次包围天京,截断城内粮道。于此同时,湘军则在西线战场厮杀,与英王陈玉成军团搏斗,继续充当炮灰。此外,曾国藩还在丁忧,后经胡林翼奏请,咸丰才勉强答应他出山,可却想让他去四川防堵石达开,攻克金陵之重任依然轮不到他。

1860年4月,李秀成采取“围魏救赵”之计奔袭杭州、湖州,和春不听张国梁劝告,执意派兵增援杭州、湖州,致使大营兵力分散;江南大营再次被李秀成军团摧毁,和春自缢而死,张国梁落水死亡,八旗、绿营溃散。江南大营第二次被太平军摧毁,八旗、绿营溃散,清朝在南方再也无正规军可用,剿灭太平天国之重任交到曾国藩湘系集团手中。

如此,咸丰只能授予曾国藩地方实权,让其出任两江总督,并取得节制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等四省军政事务,俨然就是一方诸侯。曾几何时,曾国藩苦苦哀求咸丰给湖北巡抚一职,还被无情拒绝;丁忧回家之际,曾国藩请求再次出山,被咸丰以“赣省之事尚可为”说辞,婉拒。

3、江南大营战略缺陷明显,曾国藩借鉴使用,最终成摘桃人

本应该是“炮灰”、“替补”,如今得以成为绝对之主力,这都是建立在江南大营被摧毁之基础上,曾国藩站在江南大营之“肩膀”,准备摘桃子。江南大营两次被摧毁,除八旗、绿营战斗力低下,更多的是他们都犯了兵家之大忌——直接攻打天京,不顾后方基地安全,只想玩“斩首行动”,太过冒进,以致被太平军抓住漏洞,一击致命。

有鉴于此,曾国藩制定“先剪枝叶,后除根本”,层层推进,步步为营之作战方案;先争夺长江上游,占领苏南,消灭外围太平军,而不是孤军深入,直接扑向天京。例如,雨花台之战,虽说湘军挡住了太平军攻势,可损失也非常惨重,为此,曾国藩便强令九帅曾国荃退兵,撤到芜湖一线休整。

《曾国藩全集》载:“弟之骤进,余之调度,皆轻敌而不能精审。此次经一番大惊恐,长一分大阅历。如忠、侍等酋解围而去,弟当趁势退兵,以伤兵废品羸弱者循江滨退至金柱关。”就是为了避免江南大营之覆辙。可惜,曾国荃拒绝,李秀成因缺粮而无法展开持久攻势,否则湘军必将难逃厄运,大清与太平天国之间的战斗将会更加持久。曾国藩借鉴江南大营之经验,步步为营、层层推进,最终消灭太平天国,摘下胜利果实。

从上述可知,清朝前后两次组建江南大营,并对其寄予厚望,希望八旗、绿营能够攻入天京,摘下胜利之果实。相反,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集团只是“炮灰”与“替补”,没机会攻克天京,这光荣之任务轮不到他们。然而,江南大营没能珍惜机会,八旗、绿营本就不行,向荣、和春等将帅们还贪功冒进,致使两次被太平军摧毁,客观上给湘军发展壮大创造条件。

江南大营二次被毁后,左宗棠高兴说道:“江南大营将蹇兵罢,万不足资以讨贼,得此一洗荡,而后来者可以措手。”换句话说,江南大营是曾国藩湘系集团成功道路上的“引路者”与“垫脚石。试想,若是江南大营采取守势,让湘军与太平军厮杀,两败俱伤后再出来摘取桃子,曾国藩湘系集团还有机会崛起吗?

标签: 明清历史

更多文章

  • 解析甲午战争的失败慈禧太后该不该背锅?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清历史

    说起甲午战争,大部分中国人都能说几段,除了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还要痛骂几声清政府腐朽无能。以往,受到一些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影响,民间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认识和观点,但深入到历史中,很多看似成立的认知往往容易流于简单甚至失之公允。近年来,回顾甲午一战,越来越多的历史研究者尝试从新的角度认识这场战

  • 清朝平定苗疆的背景 平定苗疆的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清历史

    在清朝乾隆时期,乾隆在位时期共发动了十次战争,乾隆对外美称为“十全武功”。其中平定苗疆也就是平定大小金川先后发兵两次,讨伐金川土司。最终获得胜利,维护了西南边境的安全稳定和领土完整。平定苗疆的背景还得从秦朝建立的土司制度开始说起,土司制度是秦朝时期,秦王统一岭南之后,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通知,在边远

  • 清朝的摊丁入亩是怎么回事 摊丁入亩的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清历史

    历史上的“摊丁入亩”,又被称作是“摊丁入地”、“地丁合一”,最初是创于明代时期,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并且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得到了普遍实行。那么摊丁入亩到底是怎么回事?根据历史上的相关资料来说,“摊丁入亩”是一种赋税制度,其大体是完成于中国清朝雍正帝统治时期的

  •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及带来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清历史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处于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个的将领,收复失地台湾也是由他发起的。郑成功收复台湾过程是怎样的呢?郑成功收复台湾过程主要是由于郑军攻打南京失败,郑成功带着疲惫不堪的将士们满目踌躇,明朝的疆土稳固在先,如何才可以解决作战中的粮食供给问题呢?在荷兰统治下38年的中国台湾一直是国家的心病,收复失地

  • 郎世宁因何机缘能被聘为大清皇室专用画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清历史

    宫廷画师郎世宁本来是一位意大利人,但是在1715年的时候他来到了清朝进行传教,当时他很快就和康熙见了面,康熙本身就十分喜欢科学以及一些艺术,所以尽管并不相信他的宗教问题但是却一直对他十分的礼遇有加,于是在此之后就立即将他封为了专门为大清皇室服务的画师,住进了如意馆之中,之后的五十年郎世宁一直潜心作画

  • 台湾第一巡抚刘铭传:原是杀人犯 啸聚山林 后逆袭成为民族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清历史

    刘铭传是清朝名将,不仅作战勇敢,而且善于谋略,而且他后来还被誉为民族英雄。1885年,清廷决定在台湾正式建省,以加强东南海防。屡立功勋的刘铭传被任命为台湾首任巡抚。台湾从一个近乎荒废的原生岛屿,一跃成为东南海防的重镇,与刘铭传的呕心沥血是分不开的。刘铭传,字省三,安徽合肥人。清朝末年名臣,曾出任台湾

  • 明朝国号 明朝的正式国号是“大明”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明清历史

    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国号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表示承袭自韩山童、韩林儿父子的“大小明王”之号,又称皇明,史称明朝、明代,清朝时称之为前明。1、明教大明国号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与宗教有关,吴晗等人认为,大明国号的源头是明教,明教也称摩尼教,是公元三世纪的时候波斯⼈摩尼创立的,因此也叫摩尼教。

  • 明朝疆域 历史排名前三鼎盛时无人敢碰领土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清历史

    领土范围《明史•志第十六》:“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自成祖弃大宁,徙东胜,宣宗迁开平於独石,世宗时复弃哈密、河套,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其声教所讫,岁时纳贽,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羁属

  • 明朝经济 无论重工业还是轻工业都领先世界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清历史

    1、农业明代中后期,农产品呈现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商业化趋势。江南广东一大片原来产粮区由于大半甚至八九成都用来生产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而成为粮食进口区,其它一些地方则靠供给粮食成为商品粮食出口区。长江三角洲一带是当时桑、棉经济作物和手工业最发达的地步,常思患粮食不足……区域内调剂甚繁。但整个区域仍有不足

  • 明朝经济发达 明朝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清历史

    明朝曾是世界上手工业与经济最繁荣的国家之一,16、17世纪间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明朝的经济有多发达?明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所统治的王朝了。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个朝代呈现出了另一种独有的悲剧气氛,而我们也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