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子是哪国人?孔子死前说的话是遗憾还是忏悔?

孔子是哪国人?孔子死前说的话是遗憾还是忏悔?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439 更新时间:2024/2/19 15:47:44

孔子在很多人心目当中,都是一代圣人,孔子在我国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而且也已经成为我国思想文化方面的代表人物,孔子的各种经历也为人们所传颂。而很多人也对孔子临终前说过的话是很感兴趣的,孔子的一生说过很多话,但是临终前的话相比平常,却带着很多不一样的情绪,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么究竟孔子在临死之前说了些什么样的话呢?根据史书中的记载,孔子临终前的话是在对自己进行忏悔吗?

1、他的祖先背叛了故国,投靠了故仇敌。

孔子确实是殷商王族的后代,这一点在古代最权威的史书《史记》中有明确记载。关于孔子的身世,要从殷末周初的一个人物说起!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殷末三贤之一的微子!微子启是殷商最后一代帝王帝辛同父异母的哥哥,是殷商末年贤人之一。

他曾苦劝纣王废除严刑峻法,改用仁政以聚民治国,但一生战功赫赫的纣王确实有些骄傲,他怎能听从微子启的建议呢?于是,微子启当时选择了弃暗投明,带着祖先的牌位投靠了周武王姬发,后来在著名的牧野之战中,微子启起到了动摇商朝军心,辅助武王灭商的作用,建立的功勋。可以说,他是无奈中背叛了故国,投靠了故国的仇敌周朝。

而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本是宋国栗邑的贵族,叔梁纥本是子姓,孔氏,名纥,字叔梁。当时春秋时期的人姓、氏、名、字叫得还很不规则,所以,就留下了叔梁纥这个名字。我们往上追溯叔梁纥的身世,他的先祖正是商朝开国君主汤的,西周初期,武王去世,12岁的成王继位,周公辅政,尽管周公殚精竭虑,但后来还是发生了三监之乱,周公为了安抚殷商贵族,就将商纣王帝辛的哥哥微子启封为宋国诸侯,领地在商丘。

2、苦心求子,终得仲尼

微子启死后,其弟弟微仲即位,微仲正是叔梁纥和孔子这一支的世祖。在往下追溯,孔子的六世祖为孔父嘉,曾做过宋国的大司马,封地就在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城北六公里王公楼村)。后来,宋国发生了宫廷之乱,孔父嘉被杀,其子孙后代开始逃亡生活,来到了鲁国,经过几代的苦心经营,到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这一代,终于在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站稳了脚跟。

据史书记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人品出众,博学多能且天生神力,春秋时期诸国争霸,战争频发,叔梁纥就是靠自身的好武艺起家,逐步做上了鲁国的官,官职为陬邑大夫。叔梁纥算是在鲁国站稳了脚跟,为了让自己的官职得到继承,叔梁纥求子心切,与正妻施氏一连生了九个女儿,就多金花。叔梁纥不甘心,又娶妾,终于生了一个儿子,可是天不佑老叔梁,这个儿子天生腿脚不好,是残疾,还是不能继承官职。叔梁纥的求子之心没有被挫折和岁月打磨消退,而是再娶颜氏颜征在,终于在尼丘山求子成功,生育了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儿子中排行老二,字仲尼。

3、爱好特殊,周礼结缘

有孔子那年,叔梁纥已经年近七旬,孔子出生后仅三年,他便撒手人寰。当时孔子只有三岁,叔梁纥也无法详细向儿子讲述他的身世。孔子从小在母亲颜氏的教导下,读书识字。据说孔子从小就有一种特殊的爱好——祭祀。

在《孔子世家》中有这样的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这种爱好确实不同于其他普通孩子。但这样的记载应该是断章取义的,如果没有人引导,孔子不会天生喜欢上这样的活动。

而这项爱好与活动恰恰又是孔子最早的职业。这个职业就是“儒”。儒这个字是因为孔子才发生了意义的改变,最初的“儒”就是在说文解字中记载:儒,柔也,术士之称。结合孔子的身世,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还有孔子弟子的口述,在《论语·子罕》有这样一句话:“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将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孔子出外以事奉公卿为业,回到家还要照顾残疾的兄长,在外为别人办理丧事更是不敢不尽力,同时,孔子在外不被酒困扰,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这就是孔子最初的职业——儒,术士也!这份特殊的爱好和职业,也让他与《周礼》结缘,奠定了他一生挥之不去的礼仪文化情节。

4、求士受辱,立志于学

孔子十七岁时,母亲也去世了,孔子历尽艰辛,将父母合葬后,为父母守孝三年。他就想尝试着继承父亲的贵族身份。那么第一步就是要入士。孔子生活的年代是东周春秋时期,当时还是分封制的社会,社会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大夫、士、平民、奴隶。孔子当时处于平民这个阶层,他也想更进一层啊。于是,他就想借助父亲曾经做官的身份寻求入士的机会。因为士是贵族的最低一层,也只有入了士才能有贵族的未来。

在当时的鲁国社会中,鲁国的执政者经常通过举办宴会,让文人学士们在一起演戏礼仪,切磋技艺,招贤纳士。当时鲁国的国君鲁昭公只是名义上的国君,没有实权,完全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大家族架空了。尤其是季孙氏实力最强。季孙氏是鲁国相国。所以,鲁国的读书人要想入士,将来进入贵族,必须得过季孙氏这一关。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次季孙氏举办宴会,对这次宴会翘首以盼的孔子却没能接到邀请。但孔子还是认为自己有资格参加,因为当时的孔子在曲阜也小有名气了,而且自己的老子尽管不在了,但也是当过官的。于是,孔子满怀信心地去赴宴了。没想到却被季孙相国家的管家阳虎拦住而且受到百般侮辱。这是年轻的孔子第一次受到了巨大的思想打击。

5、周游列国,苦心读易,问礼老子,临死说出这样的话!

后来孔子开办私学,是当之无愧的全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开创私人办学的鼻祖。曾经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十三位弟子做相国。可是,孔子自己在鲁国官职最高时官至大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长。尽管废除了鲁国的奴隶制,但还是没实力恢复周礼,推行仁政。后来历尽14年周游列国,最惨时自己形容自己如丧家之犬,一生的政治抱负未得施展。还曾三次问礼于老子,终于明白自己的抱负不合时宜。晚年读易,韦编三绝,后终于大彻大悟。

临死前,孔子却说出了一生的隐痛,《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闲。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闲,予始殷人也。”

这段话是孔子临死前七天与弟子子贡的对话。话的大体意思是:“天下不讲道义已经很长时间了,我一生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家能尊重我的意见治国。当年,夏朝人死了,灵柩要安放在东面的台阶上;周朝人如果死了,灵柩会停在西面的台阶上,殷朝的人去世了,灵柩会停在正堂两个柱子中间。昨晚,我梦见我自己恰恰坐在两根柱子的中间。唉!我本来就是殷商的后代啊!”

孔子作为殷商王族后代,一生致力于恢复政敌周朝《周礼》未得施展抱负,最后还是想起了故国,按照殷商的旧俗完成了自己一生的礼仪。这说明了什么?是孔子一生的感叹?还是忏悔呢?欢迎留言讨论!

标签: 孔子周礼

更多文章

  • 春秋时期强大的晋国为何会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国家,诸侯

    对春秋晋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诸侯国纷争的局面。强大的诸侯国会吞并一些小的诸侯国来增强自己的实力。而在春秋时期。有一个猛然崛起的国家:晋国。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去晋国有多么强大。在我们现在的评价中,评价晋国为春秋四强国之一晋国是在晋献公的时候才开

  • 历史上的“五国伐齐”是怎么回事?齐国为何会遭来五国的联合进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齐国,实力

    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在战国七雄之外,还存在过义渠国、郑国、鲁国、越国、宋国、中山国、巴国、蜀国等诸侯国。其中,就宋国来说,就是战国时期比较重要的一个诸侯国。根据史料记载,约公元前286年,趁着宋国内部发生动乱之际,齐湣王(齐闵王)派遣将军韩聂举兵攻灭宋国。对于齐国来说,攻占宋国后,自身的实力达到了一

  • 春秋时期诸侯国的称呼”公“和”伯“是如何区分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谥号,国君

    翻开《左传》,我们会看到,文中对诸侯的称呼大部分时候分为两种,一种是郑伯、秦伯、齐侯、楚子、陈公等,另一种是郑庄公、秦穆公、齐桓公等。这两种称呼都存在,如果认真区别这两种称呼的话,也比较简单。这里拿秦穆公来说,秦穆公生前,是被称作秦伯的;等秦穆公去世后,世人多半会称呼他为秦穆公。春秋时期的诸侯,去世

  • 春秋时期的曹国是如何灭亡的?究其原因是作茧自缚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国君,小国

    在春秋时期,华夏大地有很多诸侯国,绝大多数的都是小国,虽然这些小国的历史不像齐国、晋国那样丰富多彩,可它们也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味道,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曹国的故事。(图)晋文公(前671年或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周武王姬发当上天子之后,就把一个叫振铎的同母弟弟封在了曹地,振铎就是曹国

  • 孙膑和庞涓多年手足师兄弟情谊,是怎么反目为仇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孙膑,齐国

    鬼谷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人才,他晚年教成的四个徒弟个个本领不凡,书上说他们是“四子既出,天下大乱。”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一讲这四子中孙膑和庞涓师兄弟之间的故事。孙膑和庞涓师从鬼谷子,学成之后,便相继出山,希望能一展抱负。庞涓比较幸运,刚出山不久便被魏国国君招纳过去,并让他做了魏国的大将军,而孙膑还是处于

  • 围魏救赵发生在什么时期,具体什么时间点?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孙膑,齐国

    关于围魏救赵的成语那家都很耳熟了,那么围魏救赵具体是发生在一年呢?讲述了什么故事呢?今天小编跟大家一起分享下有。发生在战国时期,公元前353年战国时期,齐国孙膑,田忌为救赵国所为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年轻时曾和庞涓一起从师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当上了魏国的将军,忌妒孙膑的才能,就把孙膑骗到魏国,

  • 围魏救赵涉及的人物是谁? 围魏救赵主人公有什么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孙膑,都城

    导读:孙子围魏救赵的典故是谁?围魏救赵的故事出自何处?“围魏救赵”的著名战役是由孙膑指挥的齐军用计打败庞涓带领的魏军。事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

  • 围魏救赵的含义是什么?围魏救赵典故的意思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都城,战术

    导读:围魏救赵的含义是什么?围魏救赵的典故有什么意思,下面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下,围魏救赵的历史典故,及有什么延伸含义。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她)撤兵的战术。反义词:围城打援 声

  • 震惊,尸骨厚度达0.6米,长平之战尸骨坑于近日在山西高平被发现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尸骨,发现

    近日,一处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的带状尸骨层在高平市被当地农民发现。经当地研究长平之战的学者与文物部门人士现场勘查,这处呈带状的尸骨层可能与发生在2200年前的长平之战有关。玉米地里发现尸骨层新发现的尸骨层遗址位于高平市北城街街道办事处南王庄村的一处茂密的玉米地中。高平市长期研究长平之战的学

  • 古代最著名战役桂陵之战,孙膑的“围魏救赵”战略一直被后人沿用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大梁,孙膑

    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截击战,孙膑在大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的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公元前445年,魏国经过变法,率先强大起来。在军事上,魏王加强军备,提高战斗力,使得魏国一下子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魏国的附属国卫国,迫使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