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仁义学说及影响,有哪些正面价值?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仁义学说及影响,有哪些正面价值?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798 更新时间:2024/1/19 1:31:46

孟子的“仁义”之说是对孔子“仁”学说进一步发展,是“仁”字意义范围的扩大,关于“仁义”学说记录在《孟子》七篇中,内容阐述丰富,主要包括开篇治国之道,仁政思想及后续三代兴亡教训问答。具体讲三个方面可以概括,即说仁义之辞,行仁义之道;以仁义治天下;以民为本的思想。并且提出了只要潜心修养,人人都可以成为舜。《孟子》作为古四书之一,是古时学子考取功名的必读之书,对于中华思想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孟子“义”的核心解释

“仁义”作为儒家思想精华内核,仁的思想孔子已经全面阐述了,而义字包含的思想孟子也按照自己思路和见解,论述颇为丰富,是从整体上进行观照,结合论述内在联系,显露出孟子思想“义”之灵魂。《孟子 告子上》解释:“义”,人路也,即人生之路。人生之路需要明灯指引,即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人生之路属于“善”,而非正常的属于“恶”,“义”属于正确的人生之路,人人都可以有“善”,因为人具有分辨正确与错误人生之路。

为正路,《孟子 万章下》言道,“夫义,路也;礼,门也。”正路即义所开踩出来的路,义自身是一条正确之路,正路即是人走在义字的路上。在《孟子 离娄下》指出义是人的本质,人是有善恶之心的。道路是道与路的合一,道路能让我们可以进入到预定的道路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人一旦求善,就会对恶念进行排坼,从而偏离错误的人生道路。义之路开辟必须要求自己有所作为,无羞恶之心的人则不有所作为,具有同情之心是行仁的开端,具有羞恶之心是义之端,具有辞让之心是礼之开端,

孟子“义”字学说的影响

人有善之心,有羞恶之心,有同情之心,走在这条道上,人能抵制邪恶,逐步朝着善的目标行进。节制自己的恶念,就能在善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义包括在人的心性里面,“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心向善属于人的欲望,思义是人之心念所发,只有具备了义的心才会舍去自身功利之心。心之“所不为”正是“无所不为”,人对从善之心欲求就会膨胀,就会言行一致,从而人格会获得真诚、完善,心灵的力量才会展现出来。心性约束了人的感官需求,从而使得心灵部位外界所伤害。

假如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就会尊敬人伦道德,尊重贤人,从而臣子就会对君主尽职尽责,对待父母就会尽忠尽孝,自然义会生出一股浩然之义,当义完成时,就是圣人成就之时。当人人接受了义,则正义的社会保护了义,限制了不仁不义。

结语

孟子的仁义学说是一种心理学,是从人的本性出发,强调行义对于自身、社会意义,其立足点是基于构建古代伦理道德,维护剥削阶层利益,同时又肯定了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开发,若人人行义,则会阻碍不仁不义现象发生。

标签: 孟子仁义

更多文章

  • 孔子是哪国人?孔子死前说的话是遗憾还是忏悔?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孔子,周礼

    孔子在很多人心目当中,都是一代圣人,孔子在我国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而且也已经成为我国思想文化方面的代表人物,孔子的各种经历也为人们所传颂。而很多人也对孔子临终前说过的话是很感兴趣的,孔子的一生说过很多话,但是临终前的话相比平常,却带着很多不一样的情绪,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么究竟孔子在临死之前说了

  • 春秋时期强大的晋国为何会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国家,诸侯

    对春秋晋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诸侯国纷争的局面。强大的诸侯国会吞并一些小的诸侯国来增强自己的实力。而在春秋时期。有一个猛然崛起的国家:晋国。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去晋国有多么强大。在我们现在的评价中,评价晋国为春秋四强国之一晋国是在晋献公的时候才开

  • 历史上的“五国伐齐”是怎么回事?齐国为何会遭来五国的联合进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齐国,实力

    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在战国七雄之外,还存在过义渠国、郑国、鲁国、越国、宋国、中山国、巴国、蜀国等诸侯国。其中,就宋国来说,就是战国时期比较重要的一个诸侯国。根据史料记载,约公元前286年,趁着宋国内部发生动乱之际,齐湣王(齐闵王)派遣将军韩聂举兵攻灭宋国。对于齐国来说,攻占宋国后,自身的实力达到了一

  • 春秋时期诸侯国的称呼”公“和”伯“是如何区分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谥号,国君

    翻开《左传》,我们会看到,文中对诸侯的称呼大部分时候分为两种,一种是郑伯、秦伯、齐侯、楚子、陈公等,另一种是郑庄公、秦穆公、齐桓公等。这两种称呼都存在,如果认真区别这两种称呼的话,也比较简单。这里拿秦穆公来说,秦穆公生前,是被称作秦伯的;等秦穆公去世后,世人多半会称呼他为秦穆公。春秋时期的诸侯,去世

  • 春秋时期的曹国是如何灭亡的?究其原因是作茧自缚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国君,小国

    在春秋时期,华夏大地有很多诸侯国,绝大多数的都是小国,虽然这些小国的历史不像齐国、晋国那样丰富多彩,可它们也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味道,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曹国的故事。(图)晋文公(前671年或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周武王姬发当上天子之后,就把一个叫振铎的同母弟弟封在了曹地,振铎就是曹国

  • 孙膑和庞涓多年手足师兄弟情谊,是怎么反目为仇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孙膑,齐国

    鬼谷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人才,他晚年教成的四个徒弟个个本领不凡,书上说他们是“四子既出,天下大乱。”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一讲这四子中孙膑和庞涓师兄弟之间的故事。孙膑和庞涓师从鬼谷子,学成之后,便相继出山,希望能一展抱负。庞涓比较幸运,刚出山不久便被魏国国君招纳过去,并让他做了魏国的大将军,而孙膑还是处于

  • 围魏救赵发生在什么时期,具体什么时间点?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孙膑,齐国

    关于围魏救赵的成语那家都很耳熟了,那么围魏救赵具体是发生在一年呢?讲述了什么故事呢?今天小编跟大家一起分享下有。发生在战国时期,公元前353年战国时期,齐国孙膑,田忌为救赵国所为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年轻时曾和庞涓一起从师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当上了魏国的将军,忌妒孙膑的才能,就把孙膑骗到魏国,

  • 围魏救赵涉及的人物是谁? 围魏救赵主人公有什么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孙膑,都城

    导读:孙子围魏救赵的典故是谁?围魏救赵的故事出自何处?“围魏救赵”的著名战役是由孙膑指挥的齐军用计打败庞涓带领的魏军。事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

  • 围魏救赵的含义是什么?围魏救赵典故的意思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都城,战术

    导读:围魏救赵的含义是什么?围魏救赵的典故有什么意思,下面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下,围魏救赵的历史典故,及有什么延伸含义。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她)撤兵的战术。反义词:围城打援 声

  • 震惊,尸骨厚度达0.6米,长平之战尸骨坑于近日在山西高平被发现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尸骨,发现

    近日,一处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的带状尸骨层在高平市被当地农民发现。经当地研究长平之战的学者与文物部门人士现场勘查,这处呈带状的尸骨层可能与发生在2200年前的长平之战有关。玉米地里发现尸骨层新发现的尸骨层遗址位于高平市北城街街道办事处南王庄村的一处茂密的玉米地中。高平市长期研究长平之战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