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莲英是如何一步步被慈溪恩宠的?

李莲英是如何一步步被慈溪恩宠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221 更新时间:2024/3/14 7:56:18

1966年的时候,人们曾打开过李莲英的坟墓,除了在他的坟墓中发现了大量的数不尽的奇珍异宝,还有一个惊人的发现:他的棺材里除一颗头颅和一条长辫子外,没有尸身……

李莲英原名李英泰,字灵杰。祖籍浙江绍兴,明末清初其先人流落山东,后来移居直隶河间府大城县。道光二十八年(1846年)李英泰出生。

父名李玉,是个修鞋匠,家境极为贫困,在家乡无以为生,全家辗转进京,仍以修鞋为业。李莲英小时候常帮助父亲削切皮头,所以人们都叫他“皮削李”。根据李莲英的墓志铭记载,他“年九岁入内廷充役使”。

清宫档案的记载也证明,李莲英是于咸丰七年十月十一日由郑亲王端华府送进皇宫当太监的,但年龄是13岁。也许李莲英在净了身之后,没有直接到皇宫当差,而是在王府当了几年的差,才被郑亲王送进皇宫的。

李莲英入宫后的名字叫李进喜,他进宫14年的时候才由慈禧太后起名莲英。李莲英入宫之时,正值太监安德海被慈禧太后宠爱,红得发紫。

后来,安德海因少年得志,过分张狂,终于以“违背祖制,擅离京师”的罪名,在同治八年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拿获,砍了脑袋。这件事使李莲英得到了深刻的教训。他是一个十分聪明乖巧的人,很快就明白了应该如何摆正主子和奴才之间的关系。

李莲英不仅学会了揣摩主子的脾气和爱好,能够千方百计地讨主子的欢喜,同时还能时时处处谨慎小心。正像墓志铭中说的那样:“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

李莲英的心计使得他在年仅26岁的时候开始任储秀宫的掌案首领大太监。这个职务一般需要进宫服役30年才有资格担任,可是李莲英这时候进宫刚满13年。

光绪五年,李莲英出任储秀宫四品花翎总管。随着他的主子慈禧太后日益大权独揽,他的声望地位也一天天变得显赫起来。李莲英31岁时,已经可以和敬事房的大总管也就是清宫太监的总头目平起平坐了。

而到了光绪二十年,46岁的李莲英被赏戴二品顶戴花翎。清朝的二品文官,级别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副部长。对太监来说,二品顶戴只是一种荣誉的象征。

虽然如此,李莲英还是在太监中创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先例。因为早在雍正时期,雍正皇帝规定太监的品级以四品为限,不能再高出这个等级。李莲英就这样成为慈禧太后面前的大红人。

由于李莲英很会做事,因此,慈禧太后身边的太监几十年来换了好几批,唯独李莲英她舍不得换。李莲英不仅在慈禧太后面前极力表现,他也不放过机会去讨好光绪皇帝。

因为他深知慈禧太后已经年迈,光绪皇帝虽然有病,但毕竟年轻,如果没有意外情况出现,慈禧太后死在光绪皇帝之前是必然的。李莲英这样精明刁滑,对于他来说,两面讨好,八面玲珑的做法,是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和自我保全的一种策略。

李连英未进宫前耳闻过不少勾栏院的事,而且还亲眼见过些烟花女子。他深知女人里边最会打扮的应该推她们为尊,因为这些女子打扮得迷人一些是职业需要,有哪个男人不喜欢花枝招展的女人而独独青睐蓬头垢面的妇人,那他必是傻瓜无疑。况且这两天李连英走东家串西家也把必要的情况摸了个八八九九。

李连英找个杂货店买了一个小竹篮,篮里装了些生发油、宫粉、胭脂、绒花、通草类的闺秀梳妆之物,从此叫卖于八大胡同的花街柳巷,出没于妓院粉头之中。

其后的十多天内,每天日上三竿时,正当“清吟小莲”的姑娘们梳妆打扮之际,“生发油,宫粉胭脂啊!”的悠扬叫声便会传入她们的耳鼓,进而打动她们的心弦,只闻得一阵香风,只听得一片珠落玉盘的“格格”娇笑,只觉得眼前一花,一个个浓装丽服,粉面桃腮的姑娘移动金莲,婷婷娜娜而来,如风摆杨柳雨打芭蕉,再看那发式,有的如喜鹊登枝,有的如孔雀开屏,有的如天上云霞,有的如水中波影。

李连英一边暗暗赞叹姑娘们丽质天生,更擅打扮,一边细细观察揣摸那些发式,一一记在心里。时间不长,他和这些倚门卖笑的姑娘们混得厮熟,有时竟得以登堂入室去卖,这也给了他不少方便,让他隔着“水晶帘”细细地看姑娘们梳理青丝、盘缕发髻的技法,如此这般一来,到离约定期限还有七八天光景时,京城内妓院里的各种梳头样式差不多都让他看了个遍,学了个遍。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模仿、苦练,李连英终于熟练地掌握了大约30种新发式的梳理方法。回到宫中,李连英主动找到了自己的师傅刘多生,把学到的手艺添枝加叶述说一遍。当下师傅刘多生把慈禧太后的脾气、喜好、忌讳、怎么献茶请安、怎么三拜九叩以及应该仔细注意的地方细细地给这个小徒弟说了一遍,李连英一一点头称记下了,只等第二天上去当差。再说这个梳头房太监的总管听说来了一位梳头巧手,会梳时下流行的最新发式,就像得了救星一样高兴。

第二天一大早,踌躇满志的李连英忐忑不安地跪倒在慈禧太后的身后,从前面的大镜子里,仔细端详了一番慈禧太后的脸型,凭着前一阵子摸索出的经验,大胆地做起了一种新的发式。

慈禧太后从镜子里看着身后这个年轻太监认真的模样,不由得产生了好感。很快,李连英梳好了头,插戴好金银首饰,又别上一支鲜艳夺目的牡丹花。慈禧太后坐在镜前,左右端详了半天,欣赏着新的发式,甚为满意。

李连英还深入研究慈禧太后的心理,慈禧太后最怕梳头掉头发,李莲英就一边给慈禧太后梳头,一边讲笑话或市面上听到的轶闻趣事,借此分散慈禧的注意力,一边把梳掉的头发,悄悄地装入袖筒之中。这样他梳的头样式又好看,又没见掉头发,深受慈禧太后喜欢。

从此以后,李连英凭着一表人才的长相和高人一等的梳头手艺讨得慈禧的欢心,终于被慈禧太后看中而成了梳头房中的中坚力量,给慈禧太后梳头就成了李连英的“专差”。

李连英通过自己的努力,很快就被慈禧太后提升为梳头房首领兼敬事房首领,御前近侍。李连英自此也跻身于慈禧太后面前的红人之列。他还通过自己的努力,免去了梳头太监的“杖刑”和“板刑”。以至当他休息时,那些太监们宁愿自掏腰包贿赂他,只求他不要休息,仍负责侍候西太后。

此时的李连英已经感觉到,他飞黄腾达的梦想,很快就要实现了。

标签: 明清历史

更多文章

  • 坐视北洋水师覆没:清朝另外三支水师拍手叫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清历史

    中日虽然宣战,清廷拥有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水师,但在历时一年的战争里,除了广东水师派出三艘军舰北上参战外(时任两广总督李瀚章是李鸿章的哥哥,支援多出于私人关系),其余水师都坐视北洋舰队覆没。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官兵不乏奋勇杀敌、以死报国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颇有痛歼日军、克敌制胜的战局

  • 解密:义和团“刀枪不入”的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清历史

    提到义和团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气功,当时的义和团似乎是“刀枪不入”,凭借气功吸引了一些群众。那么义和团的“刀枪不入”到底是怎么回事?分析起来,其实至少有四种情况。第一种是硬气功的表演效应中国武术中的确有号称“铁布衫”的功夫

  • 清顺治皇帝英年早逝背后的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清历史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六,夜里子时,深宫传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年仅24岁的顺治皇帝在养心殿驾崩。就在顺治驾崩后的第三天,不满八岁的康熙登上了紫禁城金銮殿的宝座。皇宫中很快恢复了平静,但是让人们迷惑的是,24岁的顺治皇帝,一向身体强健,从未听说有什么疾病缠身,为什么会突然不治而亡?对于顺治皇帝的死亡,

  • 大明朝朱元璋与马皇后的感情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清历史

    历史上的马皇后不仅琴棋书画一窍不通,还是个大脚,“马大脚”已经是马皇后的代表,在我国旧社会历史讲究裹脚的年代,朱元璋为何喜欢马皇后?本文翻出了朱元璋与马皇后的故事,绝对让你觉得马皇后值得朱元璋真心对待! 明朝的第一个皇后,就是朱元璋的妻子马皇后。马皇后死后陪葬在朱元

  • 揭秘清朝剃发留辫历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清历史

    明清鼎革以后,满汉民族之间在文化上经历了一个从剧烈冲突到长期磨合,进而逐渐融合的过程。最显而易见的表现,就是头发和服饰的改变。 清朝自建立之日起,一道剃发令改变了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的全体男性的传统发式。将原来明朝时的蓄全发束于头顶并挽髻的发式,一夜间改为剃发梳辫下垂的发式。由此展开了清代特有

  • 明史趣闻:帝师为何会成为高危职业?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清历史

    帝师一般是指教育太子,辅佐太子登基的名臣,他们从小担任太子的师傅教学,对太子有着重要影响的人。另一方面,帝师也有皇帝的肱骨之臣的含义,特指那些皇帝十分信任的心腹谋臣。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这无疑是一个极度高危的职业。1、大明帝师是怎样产生的?明朝帝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政治群体。这乃是明朝的政治制

  • 清朝十大附属国的兴衰历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清历史

    清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一直是不稳定的局面,这种宗藩关系表面看上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因为周边国家每年要向清朝”称藩纳贡“。但实际上这种宗藩关系是维系中国和周边各国友好关系的纽带。我们一起看看昔日的附属国有着怎样的命运。1、清朝与朝鲜的关系在清兴起以前,朝鲜与明朝保持着传统

  • 太平天国运动导致清朝1.6亿人死亡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清历史

    一百多年以来,洪秀全在中国始终如神话一般,直到2000年6月,潘旭澜先生的《太平杂说》出版之后这个神话才开始破灭。我们来看下,太平天国运动为何会导致清朝1 6亿人口灭亡?太平军掀起的狂飙席卷所及,庐舍为墟,遍地瓦砾。狂飙过去许多年后,依然是满目疮痍,残破萧条,一片凄凉。人烟稠密的长江中下游流域

  • 清朝为何流放罪犯到宁古塔?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清历史

    许多清朝历史剧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不同时期、不同皇帝动怒时的一句经典台词:将某某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那么,何为宁古塔?宁古塔又在何处?其实,宁古塔不是“塔”,而是一个城名,是一个清朝时期的关外流放罪犯场所。旧城在今黑龙江省安宁县西海林河南岸旧街镇。宁古塔属边远地区,

  • 条约谈判:美国退给中国多少辛丑赔款?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清历史

    《辛丑条约》中,美国退给中国赔款中,持肯定立场者认为,美国此举对中国教育事业帮助甚大。持否定立场者,则认为此举不过是“用中国的钱培养反对中国的势力”。1、《辛丑条约》谈判期间,美国曾主张压缩、控制中国的赔款总额近日,舆论场关于美国“庚款兴学”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