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什么是摊丁入地

什么是摊丁入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327 更新时间:2024/2/4 22:40:57

各个朝代的赋税制均有不同,清朝的赋税制度是摊丁入地。

摊丁入地,即将丁银摊入田赋中一并征收,是清雍正年间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措施。摊丁入地的主要内容,以府或县为单位,把康熙五十年征收丁银的总额,按亩全部分摊到田赋中。由于各府县丁银田赋的比数不同,每两银的田赋所摊加的丁银也不同,多数地区所摊数额,大致是每两银的田赋摊入丁银一、二钱。

这种税收制度,称为地丁制度。缴纳的这种田赋,一般称为地丁钱粮。这种税制因将丁银摊入田亩,较彻底地废除了官僚豪绅的免税特权,无田的人民不再纳丁银,纳地丁银的人也不再服徭役,虽在以后的年份仍允许地方官令民服役,但受到了限制,结束了长期以来对地、户、丁赋役制度的混乱现象,简化了税制,完成了对地、户、丁征税归入财产税的过程,是中国封建税收制度的一个进步。它从根本上削弱了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的束缚。其结果是使人口不断增长,垦地逐渐增多,生产得到了发展。

摊丁入地是历史上一次有进步意义的重大赋役制度改革。清代摊丁入地在唐两税法改革、明一条鞭法改革的基础上,彻底废除对人口的征课,从而完成了封建后期以来历次税制改革并役于赋、人头税归入土地税的历史进程。它既是以前历代改革精神的继承,又是其最终的总结。

标签: 明清历史

更多文章

  • 什么是“改土归流”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清历史

    不同朝代治理少数民族的政策略有不同,如清朝的改土归流政策就是其中之一。 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又称土司改流、废土改流,始于明代中后期,是指将原来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土司制度是在唐宋时期羁縻州县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其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承认各少数民族的

  • 何为“秘密立储”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清历史

    皇位继承人的确立在古代皇族看来是件大事,后来由雍正帝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所谓秘密立储,有“秘密建储”、“密建皇储”等别称,一般认为由清世宗(雍正帝)建立。具体内容是:皇帝生前不立太子,但选定继位者,等皇帝去世后,朝臣将有关遗诏昭告朝野。在一个奉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传统宗法社会里,皇位继承人的选择

  • 清朝的密折制度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清历史

    密折制度由来已久,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朝。 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密折制度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比如一省之内,督抚、布政使、按察使、道台都可以独自上折密奏,那么谁

  • 清朝的八旗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清历史

    努尔哈赤于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旗帜除四整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其制

  • 清朝官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清历史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清朝官制有九品十九个级别,分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类。1、中央行政机构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部下属各司的郎

  • 清朝爵位制度:民世爵、宗室爵、蒙古爵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清历史

    清代分封爵位, 有民世爵、宗室爵、蒙古爵三种。民世爵由吏部掌管,宗室爵由宗人府掌管,蒙古爵(包括西藏、回部等处) 由理藩院掌管。1、民世爵 民世爵为九级二十七等;公(分为一、二、三等公),侯(分为一等侯兼一云骑尉,一、二、三等侯),伯(分为一等伯兼一云骑尉, 一、二、三等伯), 子(分为一等子兼一

  • 清朝主要的政治机构:内阁、 军机处、六部、都察院、翰林院、理藩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清历史

    清朝由于专制皇权的强化,防范制度的完善,有清一代大部分时间没有出现汉唐以来母后专权、权臣擅政、外戚篡权、宦官乱政、臣僚结党等局面。那么清朝都有哪些主要的政治机构呢?1、内阁 清代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是内阁。清沿明制,顺治十五年(1658 年)农历七月,将原设之内三院改为内阁,为正二品衙门,设大学士为内

  • 为何清朝一直未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清历史

    中国历史上,阉宦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他们相伴于统治者左右,有扰政乱政之嫌。诸多朝代都饱受宦官干政之扰,有了明朝作为前车之鉴,清朝又是如何防止宦官专权的呢?1、清朝初期对宦官的限制苛刻 清朝在入关以前,宫中没有太监的存在,如果你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看到了公公们的身影,那只能说你被电视剧骗了。清

  • 清朝的疆域:极盛时期总面积可达1316万平方公里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清历史

    1759年乾隆时期的清朝疆域达到最大范围,东北与俄罗斯帝国(沙俄)分界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与外兴安岭,这条疆线直到鄂霍次克海与库页岛。正北与沙俄分界萨彦岭、沙毕纳依岭、恰克图与额尔古纳河。西北与哈萨克汗国等西北藩属国分界萨彦岭、斋桑泊、阿拉湖、伊塞克湖、巴尔喀什湖至帕米尔高原。西南与印度的蒙兀儿帝

  • 盟旗制度:清朝对蒙古统治的一种特有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清历史

    盟旗制度是清朝为分化蒙古族,控制其上层贵族而实行的政治制度。清代盟旗制度的渊源,是蒙古族原有的鄂托克、爱马克社会组织,“楚固拉干”的集会,以及努尔哈赤时期创建的满洲八旗制度。1636年,后金改元为清,是蒙古各部从后金的盟友变为清朝的属臣的开始。林丹汗的覆灭,表明蒙古社会政治核心的崩溃,清朝的迫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