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广州十三行名称的由来

广州十三行名称的由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622 更新时间:2024/2/11 10:49:13

广州十三行曾经是广州的一名片,虽然这一名称的由来一直没有定论,但并不影响它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影响。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广州十三行化促进会副会长东认为,广州十三行可能并非其真正的名称,而是这一机构的小名,而它的大名应该叫做外洋行。

1、十三行或是小名

“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清初诗人屈大均的一首诗道出了广州十三行的繁荣与活力。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广州是中国与西方联系的重要门户,而十三行则是这门户的核心。为什么此地处会以“十三行”命名?

“十三行或许只是小名。”冷东表示,根据调查,之前官方文献基本没有出现“十三行”,而且从康熙五十九年(1720)至道光十九年(1839)纳入统计的38个年份中,共有行商约400多家,行商最多年份为乾隆二十二年(1757)的26家,最少年份为乾隆四十六年(1781)的4家,实数为13家的就只有嘉庆十八年(1813)和道光十七年(1837)两个年份。

冷东认为,屈大均诗中的“十三行”,并非清朝官方定称,也不是行商内部共同认同,之所以称为“十三行”,或许只是因创作需要和艺术加工而出现的产物。后人就逐渐称其为“十三行”。“我觉得‘十三行’只是一个小名,相当于广州塔叫‘小蛮腰’。”

2、大名应是外洋行

那么“十三行”真正的名字是什么?冷东分析,行商成等9家商行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呈请设立公行组织,专办外国商船来华贸易事宜,而公行的主要办公机构公所就位于现在十三行路。经过冷东团队的调查,他们在一份十三行商行的文件上发现了公行的印章,其中在“会馆公立”四字上有“外洋会馆图记”六字篆文图书,从而证实清朝十三行的真正名号是“外洋行”。

冷东表示,本次公布的公章是一项新发现。除了证明“十三行”的大名之外,还证明了狭义“十三行”成立的时间就是1760年(外洋行的成立时间),属于重大突破。

标签: 明清历史

更多文章

  • 清朝南书房是一个怎样的机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清历史

    清朝时期出过一些具有时代背景特色的机构,比如南书房就是其中之一。 南书房设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撤销,是清代皇帝文学侍从值班的地方。清代士人视之为清要之地,能入则以为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南书房记注》,系为数极少的南书房档案。康熙帝为了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

  • 清朝的国旗与国歌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清历史

    清朝原本没有法定的国旗与国歌。近代以后,随着清朝与西方国家的交往,清朝逐渐引入西方国家的一些概念,其中就包括国旗与国歌。1888年(光绪十四年),清政府认定“黄底蓝龙戏红珠图”(即俗称的清朝“黄龙旗”)为大清国旗。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清朝曾先后使用《普天乐》、《李中堂乐》、《颂龙旗》作为半官

  • 什么是摊丁入地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明清历史

    各个朝代的赋税制均有不同,清朝的赋税制度是摊丁入地。 摊丁入地,即将丁银摊入田赋中一并征收,是清雍正年间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措施。摊丁入地的主要内容,以府或县为单位,把康熙五十年征收丁银的总额,按亩全部分摊到田赋中。由于各府县丁银和田赋的比数不同,每两银的田赋所摊加的丁银也不同,多数地区所摊数额

  • 什么是“改土归流”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清历史

    不同朝代治理少数民族的政策略有不同,如清朝的改土归流政策就是其中之一。 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又称土司改流、废土改流,始于明代中后期,是指将原来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土司制度是在唐宋时期羁縻州县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其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承认各少数民族的

  • 何为“秘密立储”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清历史

    皇位继承人的确立在古代皇族看来是件大事,后来由雍正帝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所谓秘密立储,有“秘密建储”、“密建皇储”等别称,一般认为由清世宗(雍正帝)建立。具体内容是:皇帝生前不立太子,但选定继位者,等皇帝去世后,朝臣将有关遗诏昭告朝野。在一个奉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传统宗法社会里,皇位继承人的选择

  • 清朝的密折制度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清历史

    密折制度由来已久,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朝。 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密折制度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比如一省之内,督抚、布政使、按察使、道台都可以独自上折密奏,那么谁

  • 清朝的八旗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清历史

    努尔哈赤于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旗帜除四整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其制

  • 清朝官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清历史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清朝官制有九品十九个级别,分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类。1、中央行政机构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部下属各司的郎

  • 清朝爵位制度:民世爵、宗室爵、蒙古爵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清历史

    清代分封爵位, 有民世爵、宗室爵、蒙古爵三种。民世爵由吏部掌管,宗室爵由宗人府掌管,蒙古爵(包括西藏、回部等处) 由理藩院掌管。1、民世爵 民世爵为九级二十七等;公(分为一、二、三等公),侯(分为一等侯兼一云骑尉,一、二、三等侯),伯(分为一等伯兼一云骑尉, 一、二、三等伯), 子(分为一等子兼一

  • 清朝主要的政治机构:内阁、 军机处、六部、都察院、翰林院、理藩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清历史

    清朝由于专制皇权的强化,防范制度的完善,有清一代大部分时间没有出现汉唐以来母后专权、权臣擅政、外戚篡权、宦官乱政、臣僚结党等局面。那么清朝都有哪些主要的政治机构呢?1、内阁 清代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是内阁。清沿明制,顺治十五年(1658 年)农历七月,将原设之内三院改为内阁,为正二品衙门,设大学士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