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牧野之战:宣告商王朝600年统治的结束和周王朝统治的开始

牧野之战:宣告商王朝600年统治的结束和周王朝统治的开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090 更新时间:2024/2/19 23:15:29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早在商代时,周人只是一个生活于陕西西部的“自窜于戎狄之间”的小部族。到了古公时期迁至岐山南侧的周原地区,并在与周边部族交流、融合中得以发展壮大,尤其是将姜姓融入自己的部族后,其势力日渐扩大。以至于商王武乙“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这代表着承认其势力的合法存在。

古公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及三子季历。由于古公喜爱三子季历的儿子昌,曾表露出有想把权位传给昌的想法,于是太伯、虞仲为表孝心,一起跑到了荆蛮之地,纹身断发,以示断决回去接位的想法。于是,古公传位于季历。

季历继位后,“修古公遗道,私下于行义,诸侯顺之”。先是取得向东征伐毕程氏的胜利,再向西征伐鬼戎告捷,还取得了征伐余无之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的全胜,逐渐形成了以周族为中心的一股诸侯国联盟势力。但在东渡黄河“伐燕京之戎”过程中,因路途遥远,敌情不明招至大败后才有所收敛,不再贸然长途征讨。

不过,周部族的发展壮大和向黄河之东进行试探性进攻的举动引起了商王武乙的警觉,季历得知后,虽通过上朝称臣纳贡等行为想稳住商朝,但终被商王文丁所杀。季历死,其子昌继位。初因报父仇心切,贸然伐商,遭商王帝乙反击重挫。文王反思检讨意识到国力虽发展很快,但尚不具备与商正面对抗的能力。于是改为实行迂回包围战略,进而为后续武王的灭商奠定了基础。

主要措施有:其一,杜绝东进行为,隐蔽企图,避免了与商之间的矛盾激化;其二,内修文德,获取民心。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的社会风气,提高了统治阶级的威望;其三,礼下贤者,荟萃天下贤士参与国家治理。渭水河边拜姜尚为太师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四,对外广结盟友,既巩固了自己的后方,又削弱、孤立了商王朝的外援力量。

文王的种种措施,被崇侯虎察觉并向纣王陈说了利害,于是才有了纣王“西伯囚于羑里而演八卦”的典故。周族利用纣王贪而好色的弱点,进献美女、土地、良马等换得文王获释。同时,还因以献西洛之地换得纣王去“炮格之刑”,使商王成为了残暴靶子,而把自己包装成了为天下人请命的形象。

更为重要的是被“赐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即获得了商王赐予的征伐大权,可以名正言顺地攻打那些周人认为需要征伐的部族了。籍此,周人北伐犬戎,西灭密须,东向戡黎,伐邘灭崇,在不断壮大自己势力的同时,也铲除了向东拓展的障碍。随之,西伯迁都于丰,其地北有渭水,南有秦岭,远离戎狄,又便于以此为跳板向东出击。

文王受命七年而卒,太子发即位,秉承父志,谋略灭商。其步骤为:先是占领了崤函关口,打开了向东发展的通路;再会师八百诸侯于盟津地区。这相当于在盟津地区搞了一次军事演习或阅兵,一方面验证了诸侯是否听从调遣,另一方面也进行了一次战略侦察,探明了殷商在此地区防御极其薄弱,此外还验证了商王是否对其起疑心,事实上商军未见任何反应。

又过了不到两年,商内部矛盾加剧。比干被杀,箕子被囚,微子隐退,并不断有商臣投奔周族。武王认为时机已到,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伐纣。各诸侯国组织响应,再往盟津会师。武王在联军阵前发布《牧誓》,主旨为揭露商纣王的暴行,宣布战时纪律与要求等。

纣王闻讯,仓促发兵迎战。这时,商军主力远在东夷作战,一时调不回来,纣王只好把大批奴隶和从东夷抓来的战俘统统武装起来,一共拼凑了17万人,由他亲自率领,开赴离朝歌35公里的牧野,企图阻挡周军前进。2月4日拂晓,周军已进抵牧野,武王命令部队休整一天。第二天凌晨,武王率全军将士举行了庄严的誓师大会。他一手拿着明晃晃的大钺,一手持着指挥旗,发表了气壮山河的誓词,历数了纣王昏庸残暴、荒淫无度、残害百姓的罪状。所有从征将士同仇敌忾,誓与纣王决一死战。武王铿锵的话音刚落,接着就是一阵急促的战鼓声,大战开始了。

武王命令姜尚率少数军队为前锋,向商军挑战。随后,以战车350乘,虎贲3000人,士卒26250名,组成主力部队,采取严整的车阵战法,冲击商军。商军人数虽多,但部署在前面的奴隶和战俘早对纣王恨之入骨,与周军稍一接触,即纷纷倒戈,帮助周军作战。商纣王的17万大军,顷刻土崩瓦解。纣王见此情景,知道大势已去,连夜逃回朝歌。武王抓住战机乘胜追击,直捣纣王老巢。纣王眼睁睁地看着周军涌进都城,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于是登上鹿台,搬出宝库里的金银珠宝围在自己身边,自焚而死。牧野之战,宣告商王朝600年统治的结束和周王朝统治的开始,历史上称西周。

牧野一战基本情况如上所述,但很多细节存在争议,主要是因为记录的典籍既不统一,也不系统所造成的。但有几点是普遍得到认可的,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其一,力量的对比是双方力量长久此消彼长的结果。周族综合运用了政治、军事、外交等手段,采用了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了商王朝的力量,在力量上赢得了条件。

其二,在隐瞒意图上,周族采取了瞒天过海的计策。周族从太古时期的为生存而战争,季历时期的为发展而战,等到了文王、武王时期则是以灭商为主要目标。虽在战略意图上有冒进的时候,但从文王之后,则注重隐蔽意图,蓄势而动。与其相对应的,则是商王对“周亡我之心不死”的判断不准,或者说是早期虽有警觉但后期则被蒙蔽。

其二,在战术上周人采取快速闪击要害的战法。由于隐蔽企图得利,使商王失去了集结主力部队决战的时间与机会,不得已采取临时以拼凑力量应战的局面。这样,就把序战变成了对己有利的决战,且一战就奠定了胜局。当然,纣王死后,商朝还是有很强大的力量尚未展开的,只是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其力量联盟变得更为松散,后被周族一一击败。

标签: 夏朝商朝周朝

更多文章

  • 商周时代的服饰有何特征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夏朝,商朝,周朝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来安定天下。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因此服装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严格的。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领子通用交领右衽。不使用钮扣,一般腰间系带,有的

  • 少康中兴 少康是如何复兴夏朝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夏朝,商朝,周朝

    少康为夏王朝第六世国王,相的遗腹子。推翻了入主夏国四十多年的有穷氏政权,史称“少康中兴”。少康是一位有作为的国王。第三代夏王太康被东方一个诸侯国有穷氏(今山东西部)后羿所伐,后羿取代了夏之政权。后来后羿的宠臣寒浞发动政变,血洗后羿一族。而太康抑郁而终,弟仲康继位成第四代夏王,寒浞对太康一家穷追不舍。

  • 世袭取代禅让 家天下的开始 夏启的继位的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夏朝,商朝,周朝

    因为夏启继承了其父禹的王位,打破了采用举荐贤能之人作首领的禅让制传统。因此,有些学者把夏代的建国算在启的头上,称为夏启建国。也有学者则因启是禹之子,认为传子世袭制的出现是从禹开始的,把夏王朝的建立和十四世十七王的世系都从禹开始计算。禅让制作为一种原始社会使用的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方式。原始社会晚期

  • 太康失国和少康中兴是怎么回事?两者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夏朝,商朝,周朝

    “少康中兴”是相对于“太康失国”而言,太康为夏朝的第三世君王,夏后启之子。夏后启死后,启的儿子互相争夺王位。东夷人后羿乘机篡夺了政权,致使太康和仲康不得不流亡在洛水一带,后来二人相继死去。在夏朝历史上,太康是位亡国之君,史称“太康失国”。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启

  • 武观之乱 夏启的五子争权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夏朝,商朝,周朝

    武观是谁?武观,一作五观。夏王启的第五子。夏启十五年,武观叛乱。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武观之乱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夏朝启十五年间的武观之乱吧。1、武观简介武观,他本是大夏王朝的皇子,夏启的第五子,本名武观,其惊为天人的隽秀容貌与尊贵严苛的皇室教育令其气质非凡,儒雅而沉静。少时的鲜衣怒马造就了他的自

  • 盘点中国历史上十大农民起义口号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夏朝,商朝,周朝

    1、陈胜吴广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秦汉之际,政出豪门,权力世袭。普通民众无权过问政治。做王侯将相的人,无不是天生下来,就有做王侯将相的命.权力是靠家族传袭。陈胜吴广不信这个邪,所以他们在大泽乡举行起义后,打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口号,是中国人第一次把想在政治平等的话讲了出来,意义不一般!可王侯将

  • 盘点中国史上十大开疆扩土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夏朝,商朝,周朝

    1、武丁 商商代国王。后世称作高宗。传说名昭,为盘庚弟小乙之子。年幼时﹐武丁曾在外行役,与“小人”一起劳作,因而较了解“稼穑之艰难”。他即王位后,提拔傅说执政。傅说原为刑徒,被武丁发现,加以重用。武丁还任用甘盘为大臣,以此二人“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力求巩固统治,增强国力﹐使商王朝得以大治。《史

  • 夏朝部落:三苗被禹征服后衰亡 夷夏争斗不断终和睦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夏朝,商朝,周朝

    由于缺乏文字记载,所以很多关于夏朝历史的资料都是来自后世的记载,尚无定论。根据后世的记载,夏朝有不少蛮族的存在,比较有名就是禹征三苗中的三苗和有穷氏的部落东夷。那么,这两个部落和夏朝之间有什么纠葛?最后怎么样了呢? “苗”与“蛮”在上古汉语中同音同意,三苗与后世的南蛮应是同源。《战国策·魏策》记载

  • 夏朝历史开端:夏王朝的建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夏朝,商朝,周朝

    相传尧、舜、禹时,部落联盟内采用“禅让”的方式“选贤与能”,推举联盟的共主。如尧老时,把“王”位禅让给了贤能的舜。 舜把王位禅让给禹,禹在涂山召集部落会盟,再次征讨三苗。据《左传》记载“执玉帛者万国”参加了涂山会盟,可见夏部落的号召力。有一次在会稽(浙江绍兴)部落会盟时,防风氏首领因迟到而被禹

  • 中国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的兴衰史 夏朝如何亡?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夏朝,商朝,周朝

    世袭制是历代封建王朝一直沿用的王位继承制度,而相传上古时期炎帝、黄帝、尧及舜却曾用“传贤不传子”的公天下制度。但在夏朝,这第一个世袭制王朝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原始社会基本结束,数千年的阶级社会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话说公天下时期的舜传位于禹,而禹除了会治水,领兵打仗扩张领土也十分有一套。他的军队训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