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后为什么中国再也出现不了百家争鸣的情况了呢

春秋战国后为什么中国再也出现不了百家争鸣的情况了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281 更新时间:2024/2/14 12:04:59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多、最了不起大思想家。春秋战国以后到今天,中国历史还延续了两千多年。可是,这两千多年里,却再也没有出现过春秋战国时期那样的盛况。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能成为学者,能成为思想家,这个人肯定读过不少书,见识过不少东西。但是奇怪的是,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大思想家,并没有读过什么书。虽说他们究竟读过什么书,我们现在并不完全清楚,因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干过“焚书”的事情。但是,并不表明那个时候的书就很丰富。因为我们现在从他们的记述中,也没有找到更多的文献资料。这说明,不管秦始皇烧没烧书,他们读过的书,应该都是不会很多的。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思是说,除了读书外,交游也很重要。不错,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确实走过不少地方。但这种走,也主要是在中国的范围内行走,由于交通所限,并没有多少人去过外国。一些当下学者认为,老子墨子这些思想家,可能去过印度、欧洲这样的地方。但这也不过是一种文化学上的猜测而已(也就是说,根据他们思想和印欧思想的契合,认为思想具有传承关系),并没有实际的证据。

再说了,要讲走过的地方,咱们现代人走过的地方,比古人走得可是太多了。但是,有几个人成了思想家呢?显然,读过多少书,走过多少地方,并不是一个人能成为思想家的决定性条件。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大思想家?为什么后世再也没有出现过那样的高度呢?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分两个层面来讨论。

第一个层面,为什么当时会出现那么多大思想家?

第二个层面,为什么后世两千年出现的思想家非常少?

先讲第一层面。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出现那个多思想家,我认为主要是那时候有那样的需要。

春秋战国是战乱时期,各个诸侯国都在努力发愤图强,想让自己留存下来,想通过兼并其它国家,占领其它国家的人们及百姓,让自己变得强大。到了战国后期,甚至想把所有的诸侯国都兼并,实现统一中国的目的。

那时候的君王,不像我们现在这些“事后诸葛亮”,我们这些“事后诸葛亮”现在都明白,法家、兵家这些思想,才是壮大自己,统一中国的灵丹妙药。那时候的君王们都不明白,都在摸索之中。比如,看见齐桓公“尊王攘夷”可以强大,大家都跟着学习“尊王攘夷”。看见晋文公“践土会盟”可以强大,大家又跟着“践土会盟”。看见秦穆公“开边拓土”可以强大,大家就都往外面打。看见楚庄王“问鼎中原”可以强大,大家又反过来,争相往中原打。总之,都是不断摸索和借鉴的结果。

当然了,除了借鉴摸索,更重要的是另搞一套,要有自己独特的治国纲领。

有需要,就有提供。那时候,确实不断有人向君王提供这些治国纲领。这种提供,包括两个方面的。一种是更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比如学习舜之道、行仁政等等。还有一种是标新立异的,比如绝不能讲“王道”,而要努力讲“霸道”。相对来说,标新立异的思想,更让君王感兴趣。因此,标新立异的思想就层出不穷地被提出来了。

再一点,一个读书人,如果你能说出一套标新立异的,让君王感兴趣的思想,那么,你迅速就可能出将入相,人生得到一个大的改变。所以,标新立异的思想在那时候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了,也有一些读书人并不愿意思考政治,因为对天地的不知情,因为人生苦短,因此,他们更愿意思考天地,思考人生,思考人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无论是思考政治,还是思考天地人生,因为完全没有拘束,大思想家也就因此产生了。

我们再来讲第二层面,后世为何很少出大思想家?

根本的原因,是后世进入了王朝社会,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维护国家的统一,都在进行严格的思想禁锢。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大量的文字狱,对思想禁锢达到了惨烈的程度。一旦在文字上犯了忌讳,不是死一个人,是株连九族,是上万人,上十万人地死。在那样一种背景下,谁还敢写出一点点标新立异的思想呢?

有人可能会说,不对啊,后世也有乱世啊。南北朝、五代十国,这些不都是乱世吗?为什么那时候也没出现什么大思想家呢?

可能大家并没有注意,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和后世的乱世,其实是截然不同的。春秋战国时期,每个国家都历经了上百年几百年,虽然他们也争战不断,但是除了到战国后期,大多数时候,诸侯国之间争霸,都是要讲道理的。而且因为实施的是分封制,人与人相对要平等一点。因此,国家其实也并不是很乱。而后世的乱世,那些诸侯们都明白“枪杆子里出政权”,都知道得拼拳头。再说了,春秋战国已经提供了足够的经验,照着做就是了,不需要再另外想一套思想出来。因此,大思想家就不可能形成了。

标签: 春秋战国

更多文章

  • 春秋霸主齐桓公身上的这些缺点导致了最后结局会那么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春秋战国

    是齐桓公亲手毁掉了自己的江山,这并非是他人的肆意干涉。论执政能力,齐桓公可以算作一位雄主,不过,虽然齐桓公有称霸天下的资本,但其本人却缺乏英主的气质。他只有依靠管仲,齐国的霸业才可图存。齐桓公能取得霸主的头衔,并不是因为齐桓公本人很能干,而是由于管仲尊王攘夷的策略。反观齐桓公的一生,除了在继位前不计

  • 百里奚---五张羊皮换来竟帮秦国称霸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春秋战国

    百里奚是春秋时期秦国著名的政治家,又称“五羖大夫”,是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从市井之中换回的一代名相。百里奚辅佐秦穆公称霸,对以后秦国兼并六国结束分裂局面,形成大一统的中华帝国,奠定了基础。百里奚并不是富二代出身,相反是穷苦出身,但他人穷志不短,在年少的时候便嗜书如命,成为当地有名的“书虫”。三十好几才

  • 楚国从建国到灭亡都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春秋战国

    楚国是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楚国不是最后一个被灭的,却是最难搞定的。楚国因何而从一个小国成长为左右春秋战国格局的大国,又因何丧失大国地位,在强秦的攻势下苟延残喘,又是如何在最后的岁月里回光返照?春秋战国时的楚国是一个令人着迷的国度,不仅是因为她有屈原宋玉,不仅是因

  • 楚昭王: 带领近乎灭亡的楚国重新恢复到强盛时期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春秋战国

    楚昭王熊壬是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是楚国的一位中兴之主。楚昭王吸取教训,励精图治,重用贤臣,废除或诛杀奸臣,使楚国逐渐恢复到强盛时期。后来昭王的儿子惠王延续这一政策。这一时期称“昭惠中兴”。春秋后期诸侯争霸进行到尾声时,齐、楚、秦、晋四个超级大国都有着各自的困扰:齐国持续内乱实力大减,秦国自穆公死后已无

  • 楚武王熊通:春秋时期第一位自立为王的国君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春秋战国

    楚武王熊通是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武王是楚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人物之一。他的幸运在于继承了先辈的庞大资本,但其并不满足于此。他雄心勃勃,要将楚国推进到一个全盛的时代,成为无敌于天下的强者。春秋时期楚国是个大国,但一开始楚国国君的地位并不高。第一任楚国国君叫做熊绎,他是在周成王的时候受封成为诸侯的,封的是子

  • 春秋战国各国主要的4种货币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春秋战国

    一、春秋战国货币简介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大变革时期,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对流通货币的大量的需求,而金属铸造技术也日渐成熟,为大量铸造金属货币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这一时期货币的最大特点是货币铸造的种类繁多,币制混乱。由于当时周王朝的势力渐弱,列国均各自为政,经济也自成体系,所以

  • 春秋战国晏子的简介和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子是一位聪明机智的,能言善辩的人物。历史上的他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曾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朴素的处事风格而闻名于诸侯。孔丘还曾称赞他:“救民百兴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晏子的做事风格,充分的表现出了治理国家的忠诚与能耐。他不仅利

  • 春秋争霸的形成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春秋战国

    春秋时代,王室衰微、王霸迭兴,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春秋争霸有两层意思,先来简单说“春秋”是什么意思。鲁国史官当时按照年、季、月、日,春、夏、秋、冬的顺序详细记载了鲁国以及其它国家发生的一切重大事件,

  • 从秦朝到清朝2000多年间曾出现了三个黄金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春秋战国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期间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推向了最高峰。有人将西汉前期、唐朝前期和清朝前期称为中国的三大“黄金时代”。为什么说清朝前期是中国的三大“黄金时代”之一呢?从秦朝到清朝2000多年间,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了三个黄金时代:第一个黄金时代,史称“文景之治”,包括汉武帝刘彻的开拓疆域

  • 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友谊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春秋战国

    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是古时候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典范,那么与之类似的故事还有多少呢?“高山流水”的典故,讲述的就是伯牙子期的故事。时至今日,伯牙子期的故事依然在民间广为流传。春秋时期,有个叫俞伯牙的人,他精通音律,并有着高超的琴艺。俞伯牙年轻时,曾拜高人为师学习琴技。俞伯牙聪颖好学,跟随高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