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

宋朝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440 更新时间:2024/2/8 16:30:22

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有别于官学的重要教育制度。我国历代创建的大小书院,有7000余所。但因时久境迁,世事沧桑,保留至今的书院极少。那么我国宋代四大书院有哪些? 宋代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

1、岳麓书院

始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采纳刘*的建议,由官府捐资兴建。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并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宋室南迁后,书院于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65年)湖南安抚史刘珙重建。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张栻二人主持讲学期间,是岳麓书院全盛时期,学生达1000人。当时有民谣“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并且称书院为“潇湘洙泗”,将它与孔子在家讲学的地方并称。

恭帝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元将阿里海牙兵毁书院,元世祖运载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郡人学正刘必大才又重建。此后,数经兵灾,屡经修复,到清康熙(公元1662-1720)年间,书院又有大的复兴。康熙以“学达性天”赐给书院,乾隆(公元1736--1795)亦赐书“道南正脉”匾额。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高等学堂,后又改为高等师范,1918年湖南高等工业专门学校迁此。1926年,工专、商专与政法专校合并,改为湖南大学。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1981-1987年按原貌分期修复。书院前厅左右两壁石刻“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为朱熹所写。

从著名的朱(熹)张(栻)会讲到成为湖湘学派的重要基地;从宋代的理学到明代的王学;从朱熹、张、吴猎、王守仁、王夫之、罗典、王文清等巨儒的各种著述到毛泽东的老师、知名教育家、伦理学家杨昌济(岳麓书院著名学子之一)的真知灼见,可以清晰地看到岳麓书院学术思想发展的轨迹及其对湖南文化乃至其它方面发展的深刻影响。所以,古代岳麓书院既是江南一带的教育中心,又是一个学术中心。它在历史上的几度辉煌,颇受学人青睐,尤受皇室重视。

2、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山谷中。此处原为唐朝人李渤、李涉兄弟的隐居处,李渤曾养一白 鹿自随,人称白鹿先生。以后李渤为江州刺史,在隐居旧址创建台榭,号为白鹿洞。至南唐时这里建为“庐山国学”,北宋初扩为书院。1179年,朱熹为知南康军等事,曾在此主持教务和讲学,并奏请赐额及御书,书院于是声名大振。以后,陆象山、王阳明等人都曾在此讲学。

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古代传播文化、交流学术、培养士子的地方。自唐迄清,江西设立的书院极多,居全国首位。而“海内书院第一”的白鹿洞书院,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完备的书院。

3、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位于登封市城北3公里峻极峰下,因坐落于嵩山之阳得名。1963年6月20日,由原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创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隋大业年间(605~618)更名为嵩阳观。唐弘道元年(683)春、冬,高宗两访潘师正,以嵩阳观为行宫。五代后唐清泰元年至三年(934~936)进士庞士曾在嵩阳观聚德讲学,后周时改名太乙书院,宋至道年间(995~997)赐名“太室书院”,并赐九经子史,置校官,生徒数百人。宋景祐二年(1035)赐名嵩阳书院,并设院长掌理院务,拨学田百亩以供开支。名儒司马光、范仲淹程颐程颢等相继在此讲学,一时声名大振。

金大定年间(1161~1189)书院更名承天宫,明重修后复改为嵩阳书院,并建二程祠。清康熙十三年(1674)知县叶封重修,清康熙十六年(1677)耿介又复兴书院并增建修补。耿介亲自执教,传经授业,成绩显著。嵩阳书院经金、元、明、清多次增补修建,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严整。特别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先后修建了先贤祠、先师殿、三贤祠、丽泽堂、藏书楼、道统祠、博约斋、三益斋,并增设场垣。

4、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为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开办。“ 学子不远千里而至”“ 远近学者皆归之。”北宋政权建立后,实行开科取士。因这里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科举中第者竟多达五、六十人。

宋真宗时,因追念太祖自立为帝,应天顺时,将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之处宋州(今商丘)于1006年改为应天府,1009年,应天府知府把这一请求上报朝廷,宋真宗大为赞赏,立即批准,并使端明殿学士盛度著文评记其事,前参政事陈佐题写匾额,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1014年又升为南京,处陪都地位。大中祥符二年,州人曹诚愿以学舍入官,并请戚舜宾主持。

仁宗景祐二年(1035),应天府书院改为府学,晏殊又聘请因服丧而退居睢阳的范仲淹执教,任教期间,范仲淹撰写《南京书院提名记》。当时的应天府书院,是中州的一大学府,据《宋史》记载:“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晏殊)始。”从大中祥符以后的二十余年间,应天府书院的学生“相继登科,而魁甲英雄,仪羽台阁,盖翩翩焉,未见其止”。宋仁宗时,又于1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相当于现在的社会科学院。

后该书院在曹诚等人尤其是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的支持下,得以大的扩展。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在此任教,更是人才辈出,显盛一时,后人还立有《范文正公讲院碑记》以兹纪念。

标签: 宋朝元朝

更多文章

  • 程朱理学: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朝,元朝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河南人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集为大成。 1、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 2、理一分殊,认为万

  • 宋朝蹴鞠:拜师要敬二郎神 赢球要谢主隆恩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宋朝,元朝

    在商业发达的北宋,各种行会都已出现,蹴鞠也不例外,民间已经有了组织叫做圆社,也叫齐云社,相当于足球俱乐部,并有了一套完备的人才培养、选拔、比赛机制。高俅这些高手,少不了是经过圆社“青训”的。 因为圆社的存在,宋代蹴鞠有很多规矩,其中,无论是拜师、评级比赛还是欢迎外籍球员,都得先拜祖师爷。拜的谁呢?清

  • 清明上河图未解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宋朝,元朝

    历史上对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年代,以及“上河”一词曾有过一些争论,对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从金代以来,似无异议。明代的《味水轩日记》中记载,这幅画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体题签、双龙小印,并且还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1、 秋景之说 对春景之说首先怀疑者是开封市教师孔宪易先生。他

  •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朝,元朝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国宝级文物。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举世闻名的现实主义风俗画卷。千余年来,此画声名显赫,广受青睐,仿摹者众多。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

  • 仿宋体简介 仿宋体从何而来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宋朝,元朝

    仿宋体是一种采用宋体结构、楷书笔画的较为清秀挺拔的字体,笔画横竖粗细均匀,常用于排印副标题、诗词短文、批注、引文等,在一些读物中也用来排印正文部分。仿宋体被国家指定为机械制图使用的标准字体、中文打字机所采用的字模及电脑中使用的主要字体。仿宋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的一种字体,因其字体秀丽整齐,

  • 宋代婚姻观念开放 宋朝元宵节成“相亲大会”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朝,元朝

    唐宋以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前不能见面”等规定,都是政府倡导的;但政府倡导的风俗习惯也开始逐渐动摇,甚至出现了“非诚勿扰”以及“万人相亲会”那样的相亲节。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载:“男家择日备酒礼诣女家,或借园圃,或湖舫内,两亲相见,谓之相亲。男以酒四杯,女则添备两杯,此礼取男强女弱之意。”

  • 苏轼与东坡肉 ,东坡肉的来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朝,元朝

    东坡肉(滚肉、红烧肉)是杭州名菜,用猪肉炖制而成。其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喜爱。慢火,少水,多酒,是制作这道菜的诀窍。一般是一块约二寸许的方正形猪肉,一半为肥肉,一半为瘦肉,入口香糯、肥而不腻,带有酒香,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十分美味。1、东坡肉的来历 相传为北宋词人苏东坡(四川眉山

  • 发明于宋朝时期的爆米花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朝,元朝

    宋朝商业发达,人们生活多姿多彩,衣食住行都很丰富。其中,中华美食不可忽视。现代人观影必备的爆米花,其实就是宋朝时发明的。 爆米花也是发明于宋代,范成大在《吴郡志·风俗》中记载:“上元,……爆糯谷于釜中,名孛娄,亦曰米花。每人自爆,以卜一年之休咎。”在新春来临之际宋人用爆米花来卜知一年的吉凶,姑娘们则

  • 《水浒传》中的蒙汗药到底是用什么做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宋朝,元朝

    《水浒》里的趣事莫过于蒙汗药,而且还神奇得很,无论是谁,只要吃下有蒙汗药的食物或酒,没有不倒的。黄泥冈上,吴用、晁盖等八人巧妙地把蒙汗药放在白胜的酒桶里,精明、谨慎的杨志最后还是中计。虽说自己只是喝了半瓢,但还是“软了身体,挣扎不起”。那么这种药物到底是用怎么做的呢? 《水浒》毕竟不是医书,所以没

  • 《营造法式》: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朝,元朝

    《营造法式》编于熙宁年间(1068-1077),成书于元符三年(1100),刊行于宋崇宁二年(1103年),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这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全书34卷,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