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曾:北宋中期的一代名相 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并走上相位的状元 用奸计比奸臣还奸 用小人手段整小人

王曾:北宋中期的一代名相 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并走上相位的状元 用奸计比奸臣还奸 用小人手段整小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469 更新时间:2024/1/19 11:40:20

王曾是北宋名相,少年孤苦,善作文辞,为人刚正不阿,端正持重。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两拜参知政事。曾以计智逐权臣丁谓,朝廷倚以为重。他对朝廷忠心耿耿,但又绵里藏针很会用计谋,所以他在宦海沉浮几十年,最终还能善终。

王曾是北宋名相,同时也是当时著名的状元宰相。这位爷,是乡试第一、会试第一、廷试第一,连中三元的牛人。王曾为“开闽三王”王审邽的子弟,算是名门之后。他八岁的时候失去双亲,被叔父王宗元收养,此后迁居山东省青州县益都。王曾小小年纪就有凌云之志,言“平生志不在温饱。”于是他少时勤奋,努力向学,最终学有所成。长大之后眉目如画,一表人才,为人端厚,进止有礼,得以科举入仕。

咸平五年,王曾被皇帝钦点为廷试第一状元,此后开始进入仕途,授将作监丞,通判济州。金榜题名之后,他将这个好消息写信告知叔父,信中言:“曾今日殿前,唱名忝第一,此乃先世泉州王审邽积德,大人不必过喜。”获得金榜第一,得圣上钦点,还能不骄不躁,让人佩服。

任期满后回京,诏试学士院,授职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澶渊之盟”签订后,王曾升右正言、知制诰兼史馆修撰。当时各地都有祥瑞出现,纷纷上奏,并且大肆称赞宋真宗功绩。王曾却十分冷静,上表劝诫宋真宗不要居功自傲。后来宋真宗开始大修玉清昭应宫时,也是王曾顶着压力上表劝谏,言明动工五大害。

王曾一次次的上奏劝谏,宋真宗虽然一时不舒服,但是对王曾的信任却加深了。所以后来宋真宗想要沿用郎中之职判大理寺的官制之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曾,特定让王曾担任此职。甚至对于王曾就任此职,宋真宗还特地召见王曾,嘱咐他:“刑狱,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如今将以此职委屈你了。”

王曾后来主管审刑院,秉公办事,严明法律。同时对于一些不当的处罚措施,进行改正。为了能够更加公正,以过失论错败,他还专门上奏宋真宗,请求“只对接受皇帝亲自下诏者才予以判刑。”宋真宗接受王曾的建议,改正了此项规定。因为在大理寺的功绩,王曾顺利的升任尚书主客郎中,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司、勾当三班院,以右谏议大夫为参知政事。

参知政事相当于副相,担任此项职位,已经可以将自己的才能施展开来,报效国家了。不过可惜的是,王曾没有多久,因为受到宰相王钦若排挤陷害,罢为尚书礼部侍郎、判都省,离京出任应天知府。不久复任参知政事,升任吏部侍郎兼太子宾客。

宋真宗病重之后,太子赵祯虽然代为听政,但是真正执掌朝政的却是刘皇后。他十分反对刘后把持朝政,而将真正皇位继承人排挤在一边的做法。后来宋真宗离世,太子继位,是为宋仁宗。也是王曾拒绝丁谓让宋仁宗只每月初一十五接见大臣,由刘后处置政事的决断。改为沿袭西汉古礼,刘后坐在仁宗右边,垂帘听政,保证皇帝的权利。

宰相王钦若去世王曾以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玉清昭应宫使。他尽心尽责,为百姓谋福利,为国事尽忠。等到刘太后去世之后,宋仁宗亲政。因为王曾在刘太后垂帘听政时期,一直在保证皇权在后权之上的地位,所以受到仁宗重用,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景佑元年,王曾又为枢密使,次年拜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后来因为吕夷简任参知政事,两人政见不合,请求罢免吕夷简。王曾和吕夷简两人在宋仁宗面前争辩不休,最终王曾说自己也有过错,请求和吕夷简一起被罢官。于是王曾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判郓州。宝元元年,王曾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一岁,朝廷赠侍中,赐谥“文正”,仁宗还亲篆王曾碑首为“旌贤之碑”。

王曾出生和离世的时候都是有征兆的,他出生的时候,母亲梦见了孔子的高徒曾参,因此给他取名王曾,至于他后来考试连中三元,也被人们认为理所应当,毕竟他是孔子高徒投胎转世,有这样的成绩也在预料之中。而王曾死前一个月的时候,有一颗大星星在他家附近陨落,他的随从吓坏了,把这事情告诉了王曾,王曾知道自己寿限已至,于是就对随从说,不用惊慌,一个月之后你就知道这颗星星坠落的原因了。果然一个月之后王曾病逝,朝廷还给他赏了谥号“文正”,在那个年代这是文官能得到的最高荣誉。

宋仁宗刚刚继位时年龄很小,那个时候王曾在朝廷做副宰相,国事都交给了刘娥刘太后处理。王曾起草了这样一份诏书:“以明肃皇后辅助皇太子,权听断军国大事”。这诏书中的权字是代理的意思,非常巧妙地限制了刘太后的权利,当时的宰相丁谓建议把这个权字去掉,王曾直言道:“现在皇帝年幼,太后执政本来就是国家走霉运的时候,如果再去掉这个权字,可能国运会更不旺,”

这话传到了刘太后耳朵里,刘太后对王曾非常反感。后来刘太后掌权之后,行事越来越自我,有些时候根本不听取皇帝和大臣的意见,独断专权,很多大臣都担心刘太后会跟武则天学,有朝一日更换国号,但是却没有人敢跟人刘太后直言。于是王曾就跟大臣钱惟演说:“皇帝年幼,刘太后操劳国事费心费力,当然刘太后这么做,其实是帮助自己的皇帝儿子,也是在帮助自己,同样是帮助他们老刘家。”

王曾知道钱惟演跟刘太后是亲戚,他一定会把这话传到太后耳朵里,果然太后听了王曾的这些话,收敛了很多,王曾的精明之处就在于不硬碰硬。有些忠臣喜欢以死进谏,实际上很愚蠢,不光丢了性命,也会引起当政者的反感,反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刘太后辅佐宋仁宗治理朝政的时候,大权其实是在宰相丁谓的手里,宰相丁谓出了个主意,每月初一十五两天,皇上跟大臣见面议事,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才让太后跟大臣一起商量,所有的事情都是由太后身边的小太监雷允恭汇报给太后,然后由太后做主。丁谓这样的操作,就是将太后跟大臣们完全分开,所有国事都是通过太监雷允恭传进去,而太后的意见也是通过雷允恭传出来,这样一来丁谓和雷允恭里应外合,就把朝廷的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王曾把这一切看得很明白,但是他没有急于拆穿丁谓,清官寇准遭贬的时候,王曾也想替寇准说话,但丁谓抓住了王曾的弱点,因为王曾曾经把房子借给寇准住过。于是王曾在丁谓面前变得非常顺从,当时的内阁大臣,除了他们两个之外还有曹利用和冯拯

冯拯为人老实,曹利用又是丁谓的人,所以内阁大臣中还是丁谓说了算。王曾沉寂了一段时间,丁谓看到他很老实,就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了, 有一天王曾很恭顺的请示丁谓,说自己想过继个儿子,希望得到太后的允准,他还让丁谓跟他一起去面见太后。

丁谓觉得这是小事,于是就让王曾自己进宫见太后,王曾进宫后就把丁谓的所作所为全部告诉了刘太后。正好碰上雷允恭在修宋真宗皇帝陵墓时出现了纰漏,导致陵墓进水,王曾借机借题发挥,将雷允恭关押起来,说丁谓跟雷允恭合谋,打算通过毁了宋真宗的陵墓风水篡权。这下子触动了刘太后的底线,丁谓因此被除掉。王曾对付这奸臣的办法真的很高明。先是卧薪尝胆,趁丁谓放松警惕,然后一击即中,对付奸臣懂得对症下药使用奸计,否则还不等对付别人,就被别人算计了。

王曾虽然扳倒了丁谓,但是他却没有强加罪行给丁谓的同伙曹利用,之前曹利用仗着丁谓的权势作威作福,还经常说王曾的坏话,王曾之前也揭发过他的恶行,可是扳倒丁谓后,王曾并没有趁机除掉曹利用。刘太后就问他为什么不把曹利用一起除掉?王曾说,曹利用仗势欺人当然要揭发他,但是他没有的罪,我也不会强加给他。

由此看得出来王曾的为人非常正直,同时王曾也是一个不信鬼神的人,他曾经在天府担任市长的时候,市面上谣言说有妖怪,晚上飞来飞去还吃人,当时搞得人心惶惶,王曾就让自己官府的大门开着,说看见妖怪就捉起来,结果日后妖怪就不见了。

王曾为人非常严谨,不苟言笑,有次宋真宗召见他商量国事,由于比较着急就没有穿官服,宋真宗特地给王曾解释是因为一时没来得及,在他面前连皇帝也会很注意自己的言行。当然他平时的一本正经,也让很多人觉得跟他相处起来有些不自在,他曾经训斥洛阳的那帮文人欧阳修、尹洙、梅臣等,说他们不关心国家政事,只会吟诗作赋。欧阳修心直口快的说,有的人胡子白了还不知道退休,当时王曾就已经是白胡子了,所以他的不苟言笑也让别人觉得他不合群。

他对待自己的妹夫也使用奸计,他妹夫是孔子的后人,但是跟妹妹关系不好,于是他就去了一趟妹妹家,随后对外散布谣言,妹夫想要用毒酒毒死他。这事让他的妹夫名声扫地,皇上本来要严查这件事,王曾害怕查出真相,于是劝皇上这是封禅的关键时刻,而且妹夫又是孔家的后人,彻查恐怕影响封禅大事,这事就不了了之了,而妹夫则一辈子背着这个恶名声,看来王曾在任何事上都会用计谋。

王曾一辈子对朝廷忠心耿耿,不圆滑,肯定会损害不少人的利益,得罪很多人,但他最终却还得到朝廷的封赏,主要原因就是他善用计谋,这也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标签: 宋朝元朝

更多文章

  • 为何说宋朝是读书人的天堂?对文人有何福利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宋朝,元朝

    宋朝官员俸禄丰厚,朝廷变着法子地给官员发钱、发东西。禄米、俸钱是基本的收入,正一品官月领禄米150石,俸钱12万文,外加每年绫20匹、罗1匹、绵50两;从九品官月禄米5石,俸钱8000文,外加每年绵12两。官员们还领取职钱(俸钱类似基本工资,职钱类似于岗位工资),享受免费住房、食宿和随扈,朝廷给每个

  • 文学家王巩为何会被苏轼的乌台诗案连累到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宋朝,元朝

    王巩是出自宋朝时期的诗人,也是一位十分出众的画家,当年苏轼在徐州地区担任官职的时候,王巩曾经约他一起游览过山水,他们在一起喝酒吹笛,直到晚上踏着月色才回家,因此两人也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关于这个人物的一些信息在王巩简介中有着相关的介绍,那么王巩简介中是如何介绍这个人物的呢?王巩简介中介绍到他的字是定

  • 襄阳对南宋的重要性 为何南宋丢掉襄阳后很快就灭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宋朝,元朝

    襄阳之战是蒙古帝国统治者消灭南宋政权的一次重要战役,是中国历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关键一战。历时近6年,以南宋襄阳失陷而告结束。丢失襄阳对南宋意味着什么?襄阳是个很特别的城市,以汉江为界,这个城市被分成了两部分。江北的樊城与南岸的襄阳。樊城和襄阳一样古老,在很长的历史时段内,它们唇齿相依,一荣俱荣,

  • 杨业:年少得志人称无敌 雁门关一战声名远扬 被俘后绝食殉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宋朝,元朝

    杨业是北宋名将,骁勇善战,戎马一生。为了抵御辽国入侵,保卫百姓安居乐业,收复被后晋石敬瑭出卖的幽云十六州,英勇奋战,捐躯疆场。他的丰功伟烈、浩气英风不仅永留青史,流芳百世,而且家喻户晓,广为流传。986年6月的一天,黄昏之时,在晋北之地的残阳夕照下,暮云更显寂寥。这时,夕阳余晖洒向了朔州的一处战场。

  • 幽云十六州到底有多重要?幽云十六州的丢失对中原王朝产生了哪些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朝,元朝

    公元936年,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天福三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1、幽云十六州的割让幽云十六州,以幽州、云州为中心,还包括顺州、儒州、檀州、

  • 宋太祖赵匡胤下河东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宋朝,元朝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祖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洛阳夹马营。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之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后周建立后,赵匡胤始入宦途,受柴荣(后

  • 宋元襄樊之战:定南宋生死存亡的一战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宋朝,元朝

    襄阳之战是元朝统治者消灭南宋政权的一次重要战役,是中国历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关键一战。这次战役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将阿术进攻襄阳的安阳滩之战开始,中经宋吕文焕反包围战,张贵张顺援襄之战,龙尾洲之战和樊城之战,终因孤城无援,咸淳九年(1273年)吕文焕力竭降元,历时近6年。 早在窝阔台灭

  • 宋朝的开端:统一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宋朝,元朝

    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军队驻扎在宋州(河南商丘)。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汴梁,后改为东京(开封),并设陪都西京(洛阳)。宋太祖所面临的另外一项事业就是统一全国。赵匡胤在与赵普雪夜商讨后,决定以先南后北为统一全国之步骤。 赵匡胤首先行假途灭虢之计,灭亡

  • 宋朝的军事政策及技术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朝,元朝

    宋太祖建国初年,为加强皇权和军事阶层的稳定,决定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将领剥夺权利。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削去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禁军职位。同年七月,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官的军权,禁军的领导机构改为殿前司和侍卫司,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三帅)统领。但是,三帅无发兵之权。宋朝在中

  • 南宋与金朝绍兴和议产生了怎么样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宋朝,元朝

    绍兴和议是南宋与金订立的和约。宋军在反击金的入侵中已取得一定的胜利,但宋高宗与宰相秦桧唯恐有碍对金议和,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的兵权,甚至制造岳飞冤狱,使抗战派对投降议和活动无法进行反对。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与金于书面达成《绍兴和议》,两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宋割让从前被岳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