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代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

明代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64 更新时间:2024/1/28 2:22:55

南戏四大声腔是指中国明代形成的四种汉族戏曲声腔。分别为海盐腔(浙江)、姚腔(浙江)、昆山腔(江苏)、弋阳腔(江西)的合称南戏四大声腔。

汉族戏曲声腔的发展源远流长,海盐腔贯南戏四大声腔之首。 渭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刊本《南词叙录》对四大声腔的流布地区作了这样的记载:“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称余姚腔者,出于会稽,、润、池、太 、扬、徐用之 ;称海盐腔者 ,嘉、湖、温、台用之;惟昆山腔止行于吴中 ,流丽悠远 , 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可见,四大声腔在嘉靖之前已经形成,并在江南地区广泛传唱 。

昆山腔是海盐腔衰微之后而兴的,故有“旧凡唱南调,皆曰海盐,今海盐不振而曰昆山”之说,昆山腔之振兴,实有赖于水磨调之功,行腔委婉细腻,流丽悠长,至明万历时,已是“四方歌曲,必宗吴门”。

弋阳腔在诸腔竞奏的有明一代,一直在汉族民间流布,有着较强的生命力 。特别到了明末,更获得观众的喜爱,由依附昆曲剧目“改调歌之”,到独立创作剧目,逐步与昆山腔分庭抗礼。

南戏于北宣和年间(即公元1119至1125)在浙江省温州地区出现之后,由于它的演出形式灵活,一出戏可长可短,根据内容而定,不象杂剧那样限定四折一楔子;在唱腔音乐上南北曲兼用,又可以比较灵活的吸收地方民间乐曲小调,因而唱唱腔音乐也显得丰富多彩,很受观众喜爱,因此在形成之后,与当地的汉族方言、民间音乐结合,并经过艺人的创造而产生了新腔,明代南戏流传到各地之后形成的声腔共有五个系统,也就是戏曲史籍上所载的五大声腔。这五大声腔就是: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江西的弋阳腔、江苏的昆山腔和闽粤的潮泉腔。

1、 海盐腔:海盐是浙江的一个地方,处在杭州湾海口。南戏传到这里之后,在当地的艺人及人再创造之下,产生了新的声腔,即海盐腔,海盐腔的特点是不用管弦乐,只用鼓、锣、板等打击器,海盐腔今已失传。

2、 余姚腔:余姚在浙江东部,当地原有由山歌发展起来的土戏,南戏传入之后,吸收南戏的声腔及演出形式而开成新腔。余姚腔在明代末年也已衰落。

3、 弋阳腔:弋阳位于江西东部,这里原有的山歌,小曲很发达。南戏传到这里之后,结合当地的汉族民间曲调而形成弋阳腔。弋阳腔的特点是有帮唱、唱腔用鼓板击节,突出人声。弋阳腔的腔调可变化,易于吸取溶化其他曲调,因而传到各地之后,又吸收了当地的民间乐曲而形成新腔,成为一支在湖南、广东、四川等影响比较大的声腔。

4、 昆山腔:昆山在江苏省,昆山腔是在南曲的基础上,吸收北杂剧法,形成 一种雅淡抒缓的唱腔,音乐以管弦乐为主。昆腔比较文雅,很受士大夫层喜爱,昆曲至今尚在一些省份流传。

5、 潮泉腔:潮泉腔是南戏流传到福建、广东之后,在闽南、粤东一带形成的声腔,至今尚有明嘉靖年间刊刻的,标明泉腔、潮腔的潮州戏文传世。

戏曲史书一般都称“四大声腔”,没有潮泉腔,“四大声腔”的记载最早见于明徐渭的《南词叙录》,但徐渭足迹未及闽粤,处于乐南沿海一隅的潮泉他尚不识。

标签: 明清历史

更多文章

  • 《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清历史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 《徐霞客游记》:中国最早的一部详细记录所经地理环境的游记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清历史

    《徐霞客游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详细记录所经地理环境的游记,也是世界上最早记述岩溶地貌并详细考证其成因的书籍。徐霞客一生除了家中发生重大事件外,几乎没有停止他的旅行,并详细记录了途中所见,是地理学家和考古学家不可多得的研究材料。《徐霞客游记》自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初版到1985年朱惠荣的校注本

  • 郑和下西洋到过的地方有哪些, 下西洋主要目的在政治不在经济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清历史

    1405年到1433年,28年间郑和七度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成为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之一。郑和七次下西洋,都到过哪些地方呢?一、郑和下西洋到过的地方有1、西域 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

  • 《小窗幽记》:格言警句类小品文经典著作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明清历史

    《小窗幽记》是199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是陈继儒。全书始于醒,终于倩,虽混迹尘中,却高视物外;在对浇漓世风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隽,其格言玲珑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省,益人心智。它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一再为读者所关注,其蕴藏的文化魅力,正越来越为广大读者所认识。 一说是明人陈继儒撰

  • 土木之变:让大明险些亡国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清历史

    明朝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在今河北旮怀来县的土木堡,曾发生过一场明朝军队同瓦剌军队的大战。战斗的结果,明朝的皇帝成为瓦剌的阶下囚,50万明军全军覆没。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土木之变”。1、土木之变的结果 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时,蒙古族的瓦剌部迅速强大,经常侵扰明朝北部边境。公元1449年,瓦剌

  • 明朝建故宫时为何要在天安门前立华表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清历史

    凡是到过天安门的,无不为门外门里的两对华表所吸引。门外的那对华表上,龙盘于柱,横云飘绕于端;华表顶端,雕刻着一尊蹲兽,面向宫外,昂首远望。门里也有一对华表,所不同的是,其顶端的蹲兽,是面向宫里注视。一里一外,在古代,这就是表示对君主的一种约束。 华表到底蕴含著什么意义呢?这需要从华表的历史说起。

  • 明朝故宫用的砖为何被叫做金砖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清历史

    按说,用砖铺地,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人们在建造房屋时,就开始用砖砌墙铺路。到了明朝,已有的砖瓦等建筑材料,用来修建紫禁城不是问题。但由于明成祖在迁都的问题上,不仅要求高,也要求严。他一再下旨,规定工匠们不惜重金也要打造恢宏壮丽的宫殿建筑群,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略,哪怕是踩在脚下的路,都精选装点

  • 为何说明代是武术发展史上重要的时期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清历史

    在中国武术运动史上明代的确是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武术史研究有人赞成这样的说法——“明成清盛”说。亦即武术运动形成于明朝,发展鼎盛于清朝之意。 武术发展中明代的重要主要体现在: 开始规范分类成不同流派,这是武术发展到一个较高程度的标志。而明朝以前,中国武术以军阵冲杀格斗技术为主体内容,训练以兵器实

  • 《醒贪简要录》:历史上首部反腐教材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清历史

    《醒贪简要录》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反腐教材,颁布于明代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这份教材详细记载了朱元璋制定官吏工资标准的理论依据。并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放纵各级官吏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当时贪官敛财的花样无奇不有:“所属始参曰拜见钱,无事白要曰撒花钱,逢节曰追节钱,生辰曰生日钱,管事而索曰常例钱

  • 《警世通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集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清历史

    《警世通言》,白话短篇小说集。明末冯梦龙纂辑。完成于1624年(明天启四年)。其题材或来自民间传说,或来自史传和小说。故事描述的时代包括宋、元、明三代。 《警世通言》与作者稍前完成的《喻世明言》、以及稍后完成的《醒世恒言》一起,合称《三言》,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之一。通常亦与凌濛初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