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天宝年间十大节度使简介及人物

天宝年间十大节度使简介及人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823 更新时间:2024/2/5 20:08:55

唐天宝年间设置在边陲的十个军区长官。武德初,于缘边及襟要地区的一些州治置总管府。以本州刺史兼总管,总揽附近数州军事;七年(624),改称都督府。贞观中行军称总管,驻守称都督。后因四周边警日繁,景云时开始设置少数有一定辖区的节度使。节度使“加以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至开元时遍设节度(或经略)使于边区。天宝初遂有沿边十节度(实为九节度使,一经略使)之制。

1、范阳节度使

临制奚、契丹,治幽州(天宝时为范阳郡),统辖经略军、静塞军、威武军、清夷军、横海军、高阳军、唐兴军、恒阳军、北平军,管兵九万一千四百人。天宝时节度使为裴宽、安禄山。

2、平卢节度使

镇抚室韦、靺鞨,治营州(柳城郡,今辽宁朝阳),统辖平卢军、卢龙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管兵三万七千五百人。天宝时节度使为安禄山。

3、河东节度使

防御突厥,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统辖天兵军、大同军、横野军、岢岚军、云中守捉及忻州(定襄郡,今山西忻州)、代州(雁门郡,今山西代县)、岚州(楼烦郡,今山西岚县北)三州郡兵,管兵五万五千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田仁琬、王忠嗣韩休琳、安禄山。

4、朔方节度使

捍御突厥,治灵州(灵武郡,今宁夏灵武西南),统辖经略军、丰安军、定远军、东受降城、中受降城、西受降城、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管兵六万四千七百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王忠嗣、张齐丘、安思顺。

5、河西节度使

断隔吐蕃、突厥,治凉州(武威郡,今甘肃武威),统辖赤水军、大斗军、建康军、宁寇军、玉门军、墨离军、豆卢军、新泉军、张掖守捉、交城守捉、白亭守捉,管兵七万三千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王倕、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顺、哥舒翰。

6、安西节度使

又称四镇节度使、安西四镇节度使,抚宁西域,治龟兹城(今新疆库车),统辖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管兵两万四千人。天宝时节度使为夫蒙灵曜、高仙芝、王正见、封常清

7、北庭节度使

防制突骑施、坚昆,治北庭都护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统辖瀚海军、天山军、伊吾军,管兵两万人。天宝时节度使为来曜、王安见、程千里、封常清。

8、陇右节度使

备御吐蕃,治鄯州(西平郡,治今青海乐都),统辖临洮军、河源军、白水军、安人军、振武军、威戎军、莫门军、宁塞军、积石军、镇西军、绥和守捉、合川守捉、平夷守捉,管兵七万五千人。天宝十三载又于鄯、廓、洮、河四州西境增置宁边、威胜、天成、振威(吐蕃雕窠城)、神策、金天、武宁、曜武八军。天宝时节度使为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

9、剑南节度使

西抗吐蕃,南抚蛮僚,治益州(蜀郡,今四川成都),统辖团结营、天宝军、平戎军、昆明军、宁远军、澄川守捉、南江军及翼州、茂州、维州、柘州、松州、当州、雅州、黎州、姚州、悉州等州郡兵,管兵三万九百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章仇兼琼、郭虚己、鲜于仲通、杨国忠。

10、岭南五府经略使

绥静夷僚,治广州(南海郡,今广东广州),统辖经略军、清海军,直辖广管诸州、兼领桂、容、邕、安南四管诸州郡兵,管兵一万五千四百人。天宝时裴敦复为五府经略使。至德元载改为节度使。

开元天宝年间是唐代节度使的权力逐渐扩大的时期。其表现为三方面。

1、节度使初置时仅统一方军事,有的兼支度使(计军资粮仗),有的因边区供养不足,开置屯田,以益军储,故又兼营田使。

开元以后,节度使不仅统辖一镇军兵,渐有兼及民政、财政和监察的趋势。如幽州(后称范阳)节度使于开元十五年兼河北支度营田使,二十年兼河北采访处置使,二十七年又增领河北海运使。平卢节度使在开元七年初置时,兼领经略、河北支度、管内诸蕃及营田使,又兼领安东都护;二十八年又兼押两蕃(奚、契丹)、渤海、黑水四府经略处置使。河西节度使于开元二年兼陇右群牧都使、本道支度营田等使。开元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任朔方节度使的牛仙客“兼关内道支度兼管营田、盐池、押诸蕃部落副大使,兼采访处置使、群牧都使、监牧度支营田闲厩宫苑五坊等使”。至天宝年间,节度使几乎囊括边州所有军、政、财、监大权。

2、因边疆联防需要,常使一人兼摄数镇。如朔方与河东邻近,节度使常由一人兼领。

开元二十六年牛仙客以朔方节度使兼河东节度副大使。陇右和河西毗连,开元二十六年李林甫以陇右节度副大使兼河西节度使。天宝五载以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兼河西节度使。同年,王忠嗣以河西、陇右节度使,兼知朔方、河东节度事,一身兼杖四节,“控制万里,天下劲兵重镇,皆在掌握”。天宝末安禄山即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起兵反唐。

3、初,节度使皆用名臣,“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

如开元中,张嘉贞王晙张说萧嵩杜暹皆以节度使入知政事。天宝时李林甫为相,欲巩固自己的地位,奏言“文臣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胡人,胡人勇决习战,且族寒无党,厚待之“必能为朝廷尽死”。玄宗听了他的话,于是安禄山(胡父突厥母)、安思顺(昭武九姓胡)、哥舒翰(突骑施)、高仙芝(高丽)先后出任平卢、范阳、朔方、河西、安西、河东等道节度使,权倾边陲,终成尾大不掉之势。

标签: 隋唐历史

更多文章

  • 大隋朝对外开疆扩土的赫赫战功 未曾一败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隋唐历史

    1、侵略林邑 林邑地处今越南中南部多珍奇宝物,大业元年炀帝委任刘方为罐州道行军总管,以尚书右丞李纲为司马负责侵略林邑。之前刘方将军已经把交趾(今越南河内)平了。 公元605年(大业元年)正月,刘方率舟师主力至海口(林邑入海处)。林邑王梵志派兵据险抵抗,被隋军击溃逃散。三月,刘方率军进至阇黎江,林邑人

  • 探索吐蕃国的兴起与衰亡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隋唐历史

    一、噶氏家族的专权与衰落 松赞干布去世后,其孙芒松芒赞(《新唐书》作乞黎拔布)继位,国事由大相噶·东赞代行,是为噶氏家族专权之始。噶·东赞当政期间,抚服边地,规定赋税,区分“桂”(武士),“庸”(奴隶)等级,清查户籍,促进了

  • 神秘消失的古国——回纥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隋唐历史

    一、回纥的名称与起源 回纥一词为维吾尔这一名称的古译。在传世的古突厥文碑铭,如回纥《磨延啜碑》(《英武威远毗伽阙可汗 碑》)中,作Uyghur(音),一般认为其意为“联合”。汉文译名最早见于《魏书·太祖本纪》登国五年(390)春三月的记载,作“袁纥&

  • 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贪污的时期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隋唐历史

    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是唐王朝。作为中国人,我也赞成上述观点,只是要进一步对这一观点精确化。我认为中国最强盛的时期是唐帝国的“贞观王朝”,也就是李世民大帝当政的时期,那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说贞观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恐怕没有

  • 唐朝在边疆设置的六大都护府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隋唐历史

    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北朝鲜,西达中亚咸海,南面包括了现在的越南北部,北面则到蒙古高原的北部。唐王朝建业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不仅改郡为州,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还逐步确立了府制。唐朝的府制,依其形式和地位,分为三种类型:府、都督府、都护府。 唐朝周围的异族很多,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

  •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昭陵六骏”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隋唐历史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人们只知道他在临死之前曾摒却众人,单独把太子李治留下,让李治一定要把自己珍爱的王羲之的兰亭真迹带入自己的墓中,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曾遗命雕刻6匹骏马来装饰自己的陵墓。昭陵的6匹骏马分别是白蹄乌、特勒骠、飒露紫、青骓、什伐赤、拳毛纏。1、白蹄乌 白蹄乌是一匹有四只白蹄的纯

  • 陈玄策---以一己之力灭掉一个国家的大唐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隋唐历史

    1、人物生平 王玄策,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官员、外交家。唐初贞观十七年至龙朔元年(643年―661年)间三次出使印度(一说四赴印度)的使节。曾任融州黄水县令,后升任朝散大夫 公元641年因北印度的玛卡达送使节来唐,因而以对其答札之副使节身份。接着,翌年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

  • 玄甲军---唐朝一统天下的常胜军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隋唐历史

    强将手下无弱兵,汉光武帝扫平天下,幽州突骑功不可没。李世民纵横驰骋,就不能不提到他手下那只玄甲军了。对于这只玄甲军,史书中的记载并不详细,我们只能通过各种史料的只言片语,来拼凑这只精锐骑兵的形象。 首先让我们来看《资治通鉴》对于玄甲军的记载:“秦王世民选精锐千馀骑,皆皁衣玄甲,分为

  • 为什么秦琼不参加玄武门之变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隋唐历史

    公元626年是大唐建国的第九个年头,是李世民虎牢关大捷,扫定中原的第五年后,这一年唐朝终于由战乱开始走进天下初定的和平。这一年的一个夏天,太白经天,这样一个往往预示某种重大事件的天文现象意味着什么,已经开始过上安定生活的长安百姓,并没有多少留意。四天之后的早晨,事情真的发生了。秦王李世民,带着秦王府

  • 唐朝史上四次玄武门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隋唐历史

    李唐皇朝有国近300年。读与之有关的史籍(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唐纪》等),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高祖开基到玄宗朝之前的93年中,发生了四次宫廷政变,而这四次政变却都牵涉到当时的皇宫城墙的北面正门玄武门。1、李世民夺取帝位第一次政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是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