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代名画记》: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

《历代名画记》: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92 更新时间:2024/1/9 2:16:20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画作繁多,每一件都是中华宝库中的瑰宝。历史上有专门收集诗歌的著作,有收集音乐的著作,当然也有收集绘画的著作。比如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全书10卷﹐可分为3部分﹕

①对绘画历史发展的评述与绘画理论的阐述﹐即原书卷一全部与卷二前2节。其中“叙画之源流”一节论述绘画之起源及其与政治﹑教育的关系。“叙画之兴废”一节叙述历代皇室贵族藏画的聚散兴废。“论画六法”一节阐述谢赫“六法”﹐并指出“上古”﹑“中古”与“近代”画风的不同。“论顾陆张吴用笔”一节则对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吴道子4位画家笔法风格详加剖析﹐著重论述了吴道子的艺术造诣。

②有关鉴识收藏方面的叙述﹐即原书卷二後 3节与卷三。其中﹐“论画体工用拓写”一节提出品评作品的 5个等级﹕自然﹑神﹑妙﹑精﹑谨细﹐并论及绘画材料的选样与加工摹制。“叙自古跋尾押署”一节记述古来跋尾押署的体制﹐兼及一些重要的鉴识人与装裱手。“叙自古公私印记”一节著录古今重要收藏家的用印。“论装背裱轴”一节是有关装裱历史﹑装裱技术与装裱体制的记叙。“记两京外州寺观壁画”一节著录了当时长安﹑洛阳等地寺庙壁画的作者﹑题材﹑与位置﹑与艺术特点。“述古之秘画珍图”一节是古来相传的一些作品图名的著录。

③原书卷四至卷十﹐系370 馀名画家传记﹐始自传说时代﹐终于唐代会昌元年(841)﹐大体按时代先後排列。或一人一传﹐或父子师徒合传﹐内容有详有略﹐大略包括画家姓名﹑籍里﹑事迹﹑擅长﹑享年﹑著述﹑前人评论及作品著录﹐并有张彦远所列的品级及所作的评论。

在“叙画之源流”一节中,他指出了绘画艺术是一重要的文化现象,绘画是形象的教育工具。“叙师资传授南北时代”一节中,从师资传授的关系追溯画家们的一脉相传的承继关系,强调绘画艺术的传统性,而同时又指出“衣服、车舆、风土、人情,年代各异,南北有殊”,要认真对待内容上的现实性。在“论画六法”及“论画体工用搨写”两节中发挥了他对于谢赫“六法论”的精辟的见解,他认为对象的生动的神韵是刻画形似的目的,他反对琐碎的描绘:“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其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此非不了也,若不识其了,是真不了也。”

他很赞美南北朝画家们刻画形似产生一定的美的效果,并同时创造一定的风格,“论顾陆张吴用笔”一节中张彦远讨论了以造型为目的的线纹的节奏感和线纹在中国绘画中形成画家独特风格时的决定性作用。“论画山水树石”一节对于在唐代方始成为一种绘画体裁的山水画的演变有精辟的论述,在这一节中他所说的山水画在南北朝和隋唐之际的风格特点以及他在其它章节中谈到的关于前代绘画表现的特点,当今天我们利用现存实例加以比较时,可证明他的评述是很准确的。

《历代名画记》中画家传记及有关的资料的一部分在全书占篇幅较多。所记画家包括从远古的时代开始而截止到作者的生活年代(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八四一年)。其中最重要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的一段,本书中保存的资料中包括史书的记载,南朝人士的评论,画家自己的著作和唐代尚在的画迹,这些资料成为后世研究古代绘画史的仅有的根据。但其中也有严重的缺点,即较缺少北朝绘画的史料,因而造成后世唯有南朝才发展了绘画艺术的不恰当的概念。

关于鉴藏的部分,叙述了书画鉴藏工作的历史发展,唐代鉴藏的情况(如购买的市价、仗势豪夺的行为等)以及在鉴识工作中有重要意义的印鉴的辨识验证,收藏工作中的装褙裱轴,复制临摹等,可见中国传统的书画鉴识的工作在唐代已具有一定的科学水平,《历代名画记》中的评述是正式予以整理及记录的开始。

《历代名画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完整的关于绘画艺术的通史。在他这部书出现以前,根据他所提出来的材料知道已经有过以下这些著作:后魏孙畅之有《述画记》,梁武帝、齐谢赫、陈姚最、隋沙门彦棕、唐李嗣真、刘整、顾况都有过画评,裴孝源有《贞观公私画录》,窦蒙有《画拾遗录》,这些书大多都还在,但张彦远认为“率皆浅薄漏略,不越数纸”。此外﹐作者更能从绘画创作欣赏的全过程著眼﹐把著录﹑鉴藏﹑流传﹑名价以至装裱也纳入了研究画史的必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画史的研究提出了完整的体系。该书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中国第 1部系统完整的绘画通史﹐亦具有当时绘画“百科全书”的性质﹐在中国绘画史学的发展中﹐具有无可比拟的承先後的里程碑的意义。

本书编入了极为丰富的绘画史料﹐其资料来源除前代绘画史籍外﹐还包括大量的史书﹑小说杂著﹑文集。史书如《世本》﹑《续晋阳秋》﹑《後魏书》等﹔小说杂著如《说苑》﹑《两京杂记》﹑《续齐谐记》等﹔文集如《王廙集》﹑《谢庄集》等﹔绘画史籍如孙畅之《述画记》﹑彦悰《後画录》﹑顾况《画评》﹑窦蒙《画拾遗录》等﹔虽系摘录﹑引用﹐但在不少原书已经散佚的情况下﹐该书不仅为後人提供了汇集整理前人史料的范例﹐也保存了许多重要的绘画史料。

在绘画理论上﹐该书既承继了前人的认识﹐有所阐述发挥﹐如“论画六法”﹔又总结了新的经验﹐探讨了新的问题。如提出绘画的功能不仅是用以“鉴戒贤愚”﹐而且还用以“怡悦情性”﹐指出“书画用笔同法”﹔提倡“自然”﹐以“自然﹑神﹑妙﹑精﹑谨细”等来排列画艺高低的品第。

标签: 隋唐历史

更多文章

  • 为何唐朝在安史之乱后还能苦撑150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隋唐历史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由盛转衰,开元盛世成了一去不复返的历史。但是唐帝国并没有由此灭亡,而是苦苦支撑了152年,这个时间并不短暂。也许有很多人认为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就已经奄奄一息,其实远远不是,唐朝后期的皇帝有好几位都做过恢复大唐帝国昔日风采的努力,只是最终没有能挽救这个帝国罢了。那么他们是如何为唐朝

  • 《海药本草》:一部专门记录外来药物的专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隋唐历史

    中医药学能有今天的成就,与历代学者的研究是分不开的,中医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同样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甚至连专门记录外来药物的书也有,此书就是唐朝的《海药本草》。 《海药本草》为古代汉医专著,专门记述由海外传入中国的药物著作,唐李珣撰。本书杂记南海郡县药物的产地及功能主治,原书六卷,至南宋末年亡佚

  • 玄武门之变简介 玄武门之变发生全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隋唐历史

    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唐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为首的秦王府集团在唐朝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李世民杀死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成为皇太子并掌握实权,旋于同年八月初九甲子日(9月4

  • 《长短经》:有“小《资治通鉴》”之称的纵横学著作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隋唐历史

    《资治通鉴》大家都很熟悉了,但是有“小《资治通鉴》”之称的《长短经》大家恐怕就不太清楚了。作为一本集历代政治权谋与驭人术大成之作,此书一直以来都有着极重要的研究价值。 《长短经》又称《反经》,是一本实用性韬略奇书,由唐代赵蕤所著。它以唐以前的汉族历史为论证素材,集诸子百家学说于一体,融合儒、道、兵

  • 《通典》: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隋唐历史

    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制度,那么要让后人了解、比较这些制度,就必须有人把他们作一个详尽的记录。史学家杜佑编写的《通典》就是一部杰出的典章制度专史。 《通典》是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撰,共二百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十通”之一。记述唐天宝以前历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及地志、民

  • 大唐异族名将多 大唐异族名将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隋唐历史

    说唐朝是个开放的王朝,为实至名归。甚至在用人用兵上,都有不少的少数民族名将,甚至还有向异族借兵征伐敌对势力的先例。唐朝军队是一支融合了各少数民族的“混合部队”,除突厥,契丹,高丽等少数民族外,甚至还夹杂着大量波斯人。 最明显的就是唐中后期,玄宗事情,唐王朝大肆扩张,其中少数民族将领更是发挥了生力军

  • 《缉古算经》:现存最早解三次方程的著作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隋唐历史

    古代数学著作有很多,标志着数学发展一直在不断取得突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古代数学造诣是领先世界的。《缉古算经》是汉族古代数学著作之一,由王孝通编撰。 王孝通是唐代初期数学家。根据《旧唐书》、《新唐书》以及《唐会要》的记载,王孝通出身于平民,唐高祖武德年间(公元623年前后)担任算学博士,奉命与

  • 为何唐朝的三次政变都选在玄武门?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隋唐历史

    玄武门是隋唐京师长安城太极宫和大明宫的北门,隋唐长安城有两座玄武门,一座遗址在大明宫北面,另一座遗址在太极宫北。而唐代长安城共发生三次政变在大明宫玄武门。 说到大唐,免不了就要提到玄武门。玄武门这地儿不太平,唐代政变中先后有三次在大明宫“玄武门之变”。最著名的一次是秦王李世民发动的。所以,后来的人一

  • 唐朝十大宰相都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隋唐历史

    唐代宰相不在少数,其中闻名后世的亦有许多。以下所列举十大宰相,他们之中既有贤明流于千古的名相,也有臭名昭著万世不可洗刷的奸相,更有参与激烈政治斗争但却体现出非常才能的是非之相。1、贞观名相之首:房玄龄 房玄龄(579~648),别名房乔,字玄龄(一说名玄龄,字乔松),汉族,齐州临淄人(今山东省淄博

  • 大明宫:大唐帝国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隋唐历史

    宫殿是帝王朝会和居住的地方,是突现王权的尊严的象征。大唐帝国的宫殿——大明宫,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大明宫位于唐京师长安(西安)北侧,始建于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宫,是唐长安城的三座主要宫殿(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中规模最大的,称为“东内”。 自唐高宗起,先后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处理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