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历史上的的天子九迁

唐朝历史上的的天子九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832 更新时间:2024/1/22 3:36:22

唐朝国力强盛,巅峰时期万国来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百姓安居乐业,但时过境迁,中后期的唐朝日渐衰落,国都难保,因此出现了天子九迁的情况。

1、天宝十五年(750年)七月,安禄山攻陷长安,玄宗李隆基自长安逃亡蜀中。安史之乱发生后,756年,唐玄宗在不明前线军情的情况下,一再催促胡将歌书舒翰向叛军进攻,结果导致其部在灵宝陷入安禄山叛军埋伏,几乎全军覆没。消息传到长安,在杨国忠建议下,6月13日,玄宗携杨贵妃、杨国忠等后宫和少数大臣逃出长安奔向成都,第二天早朝百官才发现皇帝已经将他们抛弃。

2、广德元年(763年),吐蕃乘大唐平安史之乱无暇西顾之机,攻占河、陇广大地区。程元振隐情不报,至是年十月,吐蕃攻到奉天(今陕西乾县)、武功,京师震骇,代宗以子仪为关内副元帅,出镇咸阳(今咸阳东北)抵御。未及集兵,吐蕃率吐谷浑、党项、氐、羌等20万众渡渭水逼近长安。李光弼兵10万惧而不敌,代宗李豫弃长安出走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吐蕃立傀儡皇帝李承宏(金城公主之侄),停留15日,引兵西退。

3、建中三年(782年),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建中四年(783年)八月发兵三万,围攻襄城(今河南襄城)。德宗从西北抽调泾原(治所在今甘肃泾川县北)的兵马去救援襄城。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带了五千人马途经京城长安。适逢天降大雨,泾原兵士全身都湿透了,冻得发抖。而唐朝廷派京兆尹王翔犒赏军队。王翔带给军队的尽是粗米咸菜。泾原兵士大怒,产生了哗变,鼓噪攻入长安城。姚令言正要入朝辞行,听说部下哗变后,急忙赶来劝解士兵说:“诸君失计!东征立功,何患不富贵,乃为族灭之计乎!”德宗也急忙派宦官带着二十车钱帛去慰劳兵士,想亡羊补牢,稳定局势。然而,激怒的泾原兵士已经完全失去了理智,不但杀死了宦官,还用兵器胁迫姚令言向西进兵。乱军入城后,立即开始冲击皇宫,皇宫的禁卫军无法抵抗,德宗仓皇逃往奉天,叛军迎朱泚为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泾师之变”。

4、广明元年十二月(881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僖宗南逃成都。880年,黄巢军到达潼关,未经过大的战斗,唐军便“喧噪烧营而溃”,长安危在旦夕。僖宗得知后异常恐慌,君臣相对哭泣,束手无策,大宦官田令畋挟持僖宗和部分后宫狼狈逃出长安,后来黄巢军攻占长安。

5、光元年(885年),僖宗宠信的宦官田令孜因企图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手中夺得池盐之利而与之交恶,田便联合邠宁节度使朱玫和凤翔节度使李昌符向王重荣开战。王重宗则求救于太原李克用,二人联手大败朱玫和李昌符,进逼长安。神策军溃散,僖宗于光启元年十二月逃亡到凤翔(今陕西宝鸡),长安城遭受诸道兵马的抢掠剽剥。

6、景福二年(893),昭宗以藩臣跋扈,天子孤弱,同大臣商议,决定改组禁军,由唐朝宗室诸王充当禁军首领,任用覃王李允为京西招讨使,神策都指挥使李副之。当时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干预朝政,昭宗任命宰相杜让能与神策中尉西门重遂等商议出兵讨代之。全军五十四都屯守长安以西的兴平抗击叛军。但这支神策新军毫无战斗力,不战而溃,李茂贞乘胜进犯京师。昭宗不得己,处死神策中尉西门重遂,李茂贞才退回凤翔。乾宁元年(894年),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勾结邠宁节度使王行瑜、华州节度使韩建共同出兵攻打长安,逼迫昭宗将宰相韦昭度、李磎处死。当时邠州节度使王行瑜党羽想劫唐昭宗到邠州,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党羽想劫唐昭宗到凤翔,长安城内一片混乱,唐昭宗出城逃奔终南山石门。太原节度使李克用闻讯发兵南下,杀了邠宁节度使王行瑜。李茂贞知道打不过李克用的沙陀军队,便杀掉养子李继鹏,向昭宗谢罪,以此来息事宁人。李克用领兵回太原时说:“不杀李茂贞,京师一带便无宁日!”

7、乾宁二年(895年),河中节度使王重盈死后,其子王珙与其兄王重荣之子王珂争夺节度使之位。实力强大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支持王珂,昭宗便将节度使给了王珂。李茂贞支持王珙,由此大为不满,乾宁三年发兵攻入长安,昭宗仓促离开长安,打算逃去太原投奔李克用,不料途中被华州节度使韩建劫持。韩建恐吓昭宗说:“车驾渡河,无复还期。”之后,昭宗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强行滞留在华州两年有余。

8、天复元年冬(901年),朝官与宦官的矛盾尖锐化,宰相崔胤召朱温入关,谋诛宦官;这正中朱温下怀,他立即带兵出发,到河东时,先上书请昭宗去东都洛阳。宦官韩全诲等人闻讯后大惊,干脆先下手为强,劫持昭宗及其家属到凤翔投靠李茂贞。朱温率兵入关中后,首先打败华州节度使韩建,取得华州,随后进入长安城。天复二年(902年),朱温带兵围困凤翔,与凤翔李茂贞为争夺昭宗展开了激战。

9、天复四年(904年),朱温逼迫昭宗和百官离开长安和关中,并将他们迁往洛阳。凤翔孤立无援,城中粮食断绝,又遇严寒大雪,城中军民大量冻饿而死。昭宗也不得不在行宫自磨粮食,每天磨豆麦喝粥,以求生存。凤翔百姓更惨,吃人的现象普遍发生。天复三年(903年)正月,李茂贞实在没法再守下去了,将韩全诲等二十多名宦官斩杀,将他们的首级送给城外的朱温,同时将昭宗也交给了朱温。天复四年正月,朱温将昭宗迁到由他控制的重建的东都洛阳。在途中杀害了所有剩下来的皇帝侍从。八月,朱温密令朱友恭、氏叔琮等人弑杀昭宗。

标签: 隋唐历史

更多文章

  • 唐朝的货币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隋唐历史

    唐王朝建立后,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铸币政策。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确立了国家铸币的法币地位。同时,又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绢帛为货币的传统,实行了“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钱即铜钱,帛则是丝织物的总称,包括锦、绣、绫、罗、

  • 《唐律疏议》:中国法系代表作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隋唐历史

    中国有令人骄傲的历史,令人自豪的发明,令人陶醉的音乐,令人震撼的建筑,同时也有令人惊叹的法律,如东亚最早的成文法之一:《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又称《永徽律疏》,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一部极为重要的法典。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长孙无忌、李绩等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如将原《贞观律》名例篇

  • 羁縻统治:唐朝的羁縻府州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隋唐历史

    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统治者有自己统治的方式,对于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措施。唐朝时期,主要运用羁縻府州来进行少数民族统治。 羁縻府州是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还有财政上的自主权,但必须接受唐代在地方设置的最高行政

  • 唐朝行政区划:“道州县”三级制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隋唐历史

    在较长时期内,唐朝采用了“道州县”三级制,但是“道”的实际权限相互间差异很大,变革繁多,而且其基础往往是节度使的实际权力膨胀,所以这一体系常被称为“虚三级”。而且唐朝疆域经历了显著的扩张到鼎盛到缩减的过程,后期逐渐趋向五代十国的分裂状态,行政区划的记载已经非常不完整。但是唐初始设的“道”的概念,仍然

  • 节度使:唐代特色的地方军政长官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隋唐历史

    唐代的特色职位是节度使,许多人在历史书或者电视剧中都曾听过或看过这么一个职位。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 节度一词出现甚早,意为节制调度。唐代节度使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北周及隋改称总管。唐代称都督。贞观以后,内地都督府并多省罢,唯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尚

  • 《新修本草》: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药典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隋唐历史

    《新修本草》是古代中药学著作之一,由苏敬(公元657-659年)主持编纂,李勣等二十二人修定,于唐显庆2-4年编著,世称《唐本草》。本书有本草20卷,目录1卷,又有药图25卷,图经7卷,计53卷。载药844种,比《本草经集注》增加114种。所增加的药物中,有一部分外来药品,如安息香、龙脑香、胡椒、诃

  • 日本为何大量派出遣唐使?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隋唐历史

    遣唐使的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因而很重视使团人员的选拔,特别是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等官员。如高向玄理﹑吉备真备曾长期在中国留学;不少成员是文章博士,山上忆良﹑小野篁﹑菅原道真更是有名的文学之士(后二人受命而未成行)。有两家父子先后被任命为使臣,也是由于具有教养和经验,利于向唐朝学习。随

  • 神龙政变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隋唐历史

    神龙政变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神龙元年(705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发动兵变,逼迫女帝武则天退位,使唐朝中宗复辟。政权更替,天下重回李唐怀抱。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联络

  • 唐朝的三宫六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隋唐历史

    皇权至上是古代皇帝特有的一个文化产物,与之相并行的东西有很多,三宫六院就是其中一个体现。 老百姓习惯称皇帝的妻妾们为“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其实,在各朝各代,所谓“后宫三千佳丽”,是有严格等级界线和分寸的。以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大唐王朝为例,就颇具代表性。根据唐制,母仪天下的皇后,是皇帝的唯一合法

  •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隋唐历史

    安史之乱也称天宝之乱,是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反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