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初期军队战斗力那么强 军队是怎么一步步变弱的

北宋初期军队战斗力那么强 军队是怎么一步步变弱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962 更新时间:2023/12/28 23:19:22

对北宋大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北宋初期大军战斗极为强横,为何到末期是大军变得如此羸弱?

北宋初建之时,除了北方辽国之外,其大军横扫天下、堪称无敌,然而到了北宋中后期,曾经强悍的宋军却变得羸弱不堪,那么宋军是如何一步步变弱的呢?其实制度才是根本,贯穿两宋的宋代兵制,才是宋代大军战斗急速下滑的“罪魁祸首”。

北宋的兵力构成,禁军乃是主要战力

《宋史·兵志》有载,“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诸州之镇兵,以分给役使,曰厢军;选于户籍或应募,使之团结训练,以为在所防守,则曰乡兵”。此外还有少量驻守西北部的蕃兵,以及隶属于地方治安部队的土军和弓手。

由以上记载可知,宋代的大军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其中禁军负责戍卫京师和对外出征,乃是大军的主要战斗力;厢军则主要从事工役或杂役,例如筑城、制作兵器、修路建桥、运粮垦荒以及官员的侍卫、迎送等,因而也称“役兵”;乡兵则完全就是平时接受军事训练的农民,主要担负修城、运粮、捕盗或协同禁军守边等任务。

作为宋军的主要战斗力,禁军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其中最精锐的殿前军负责驻守京城,侍卫亲军则负责驻扎各地。禁军编制为厢、军、营、都四级,厢辖10军,军辖5营,营辖5都,每都100人。其中营乃是禁军的基本建制单位,在大军调动、屯戍和作战,通常均以营来计算兵力。

厢军虽然也是常备军,但由于主要承担杂役任务,平时又不承担训练、作战任务,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已经毫无战斗力可言。乡兵则完全就是民兵,虽然也时常训练,但由于并不脱离生产,因而战斗力也很难保证。

北宋的特殊军制,战斗力下降已成定局

赵匡胤篡周建宋之后,为了改变五代十国以来的武强文弱局面,避免重蹈“黄袍加身”的覆辙,在一招“杯酒释兵权”之后,将禁军军权重新收归皇帝,并开始大力推动军制改革,而宋代的军制则体现出以下三个显著特点:

1、强干弱枝。在汲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以及五代十国以来的乱世经验,为了防止地方势力过强,威胁到中央统治,赵匡胤在兵力配置上基本遵循了“强干弱枝”的原则,即从各地厢军、乡兵中抽调精锐组成禁军,从而使得禁军成为最精锐的大军,而禁军的指挥权又直属于皇帝,如此便使得地方势力得到了弱化。不过,如此一来宋军的战斗力将完全由禁军来保证,地方大军则已经丧失了战斗力。

2、内外相维。所谓“内外相维”,便是将禁军一分为二,其中最精锐的殿前军主要负责戍卫京城,而侍卫亲军则负责驻守各地。如此一来,由于京城保留着数量可观,且最为精锐的禁军,即使各地发生叛乱,也可迅速调集大军予以扑灭。而如果京城发生兵变,各地的禁军则可以联合地方大军,凭借庞大的军力回师勤王。

3、兵权分离。宋代禁军分为殿前军和侍卫亲军,分别由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分别统率,但侍卫亲军司和殿前司的长官却并非常职,后因侍卫亲军司和殿前司长官长期虚而不置,侍卫亲军司便逐渐分为了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两个衙门,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便是我们常说的“两司三衙”。此外,宋代为了避免武将权力过大,又对兵权进行了进一步拆解,其中两司三衙只有统兵之权,调兵之权则归属枢密院,而率兵之权则在战时由皇帝临时任命率臣负责。兵权分离固然可以防止将领擅权,但同样容易导致军事行动遭到掣肘,反而影响大军的战斗力。

4、兵无常帅。宋代规定,京城禁军和地方禁军必须顶起换防,这种轮流驻防的方式被称为“更戍法”。然而,大军调防、将领却并不随军调防,如此一来便达到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目的,有效防止了各级将领彻底掌握军权。然而,这种方式虽然有效防止了将领做大,但同样导致大军战斗力和将领才能根本无法发挥,大军的凝聚力和忠诚度也很难得以保证。

宋军的这些制度,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变五代十国以来的武强文弱和唐末以来的地方割据现象,但弊端同样极为严重,宋初因大军战斗力强悍,弊端尚不明显,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弊端开始被无限放大,战斗力下降已成定局。

兵源素质下降、大军腐败严重,禁军战斗力开始急速下滑

如前文所说,禁军乃是宋军战斗力的基本保证,但随着北宋中后期兵源素质的下降,再加上大军腐败的日益严重,导致到北宋末年时,禁军兵力虽然急速增长(纸面兵力),但战斗力却开始急速下降。

根据历史学家钱穆《国史大纲》的记载,宋初禁军只有二十万人左右,但此后开始迅速增多,到北宋中期时,便已经增至八十余万。《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八年》则有“向因夏人阻命,诸路增置禁军约四十二万余人,通三朝旧兵且八九十万人,其乡军义勇、州郡厢军、诸军小分剩员等不在此数”的记载。

由上可知,作为宋军主要战力的禁军,自北宋中后期开始,兵力得到迅速扩充,然而与之相对应的,却是宋军战斗力的急速下滑。而原因则主要有以下两点:

1、兵源素质下降。从北宋中期开始,禁军除了继续按照规定从厢军和乡兵中挑选外,还从民间募集了大量士兵,甚至在灾荒年份直接募集流民充入禁军,为的便是防止流民变成乱民。厢军和乡兵的战斗力本就随着时间推移开始下降,而从民间和流民中募集的士兵,兵源素质更是无法保证,这无疑是禁军战斗力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到北宋末期时,禁军中的骑兵甚至已经沦落到了连马都不会骑的地步。

2、大军腐败严重。兵力来源的混杂,无疑为大军腐败制造了空间,尤其是吃空饷现象,在禁军中极为严重,例如我们常说“八十万”禁军,但在金兵南下攻宋之际,京师三衙所统率的实际兵力,甚至还不到五万人,其余则士兵不过是留在花名册上的一个个名字罢了。结果,朝廷花费了大量钱财养兵,却在战争来临时不得不依靠将领从民间临时募兵。

当然,宋代军制的漏洞并非没有人想要弥补,宋神宗时王安石推行变法,出台了保甲法、保马法和将兵法,便是针对宋军的制度漏洞予以弥补,但最终由于变法失败而被废止。

南宋初期,由于北宋代廷的崩溃,以募兵为主的诸路大军战斗力也颇为可观,但朝廷为加强对大军的控制,又对韩世忠张俊岳飞等将领的兵权予以了剥夺,又将大军改为御前诸军,不过由于彼时将领仍握有一定兵权,因此宋军的战斗力尚且可观。但到宋宁宗时,由于开始将大军交于文臣控制,结果导致宋军的战斗力再度急速下滑。

标签: 历史北宋军队

更多文章

  • 李世民将薛仁贵调入玄武门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李世民将薛仁贵调入玄武门的原因是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从史料上看,薛仁贵的崛起是非常具有偶然性的。他在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的战争中表现出色,尤其是在驻跸山大战中让李世民见识了他的武勇,于是有了平步青云的机会。如果只是孤立的看这个战役,大家都觉得这是薛仁贵应该得

  • 元恪为什么会纵容高肇诛杀宗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古代,南北朝

    元恪为什么会纵容高肇诛杀宗王?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如果说北魏的灭亡是从六镇起义开始的,那北魏的衰弱便是从宣武帝元恪开始的。正是由于宣武帝重用国舅高肇,纵容其把持朝政,诛杀宗王,才拉开了北魏门阀士族内斗的序幕,激化了朝廷和六镇的矛盾,导致国家走上了灭亡的道路。对于高肇利用

  • 大臣对侯景叛乱示警,萧衍为什么还姑息纵容?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古代,南北朝

    大臣对侯景叛乱示警,萧衍为什么还姑息纵容?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侯景先叛魏后叛梁,对南北朝三国的局势引发了巨大的震动,也使得南朝从此一蹶不振,走上了下坡路。侯景的叛乱对东魏造成的损害还能够勉强承受,但对南梁的损害却是近似于灭国的。侯景的叛乱将整个南梁的门阀士族和朝廷军队卷

  • 宋朝为什么分为南宋和北宋 宋朝为何没有分东宋和西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宋朝,南宋

    宋代的时候,为什么分南宋、北宋,不分东宋和西宋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知道,给大家一个参考。所谓北宋、南宋只是后世史家为了断代方便而人为认定的一种说法,在两个王朝存在期间是没有这种区分的。无论北宋还是南宋,在它们存在时都叫宋!宋高宗赵构之所以沿用宋这个国号,为的就是

  • 曹操建立铜雀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三国,曹操

    曹操修了工程量巨大的铜雀台,这是事实。但曹操确实又很节俭的,这也是事实,这一点史书有记载。在日常生活中,曹操不喜欢穿官服和正装,喜欢穿便装,平时在身上戴个小香囊,里面装着手巾等随身细物,史书上说他还亲自设计了一种叫“帢帽”的帽子,目的是“合于简易随时”,图的是节俭和方便。曹操还禁止厚葬之风,平定冀州

  • 冯太后为什么非要致拓跋弘于死地?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古代,北魏

    冯太后为什么非要致拓跋弘于死地?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拓跋弘死北魏死得最为蹊跷的皇帝,至今仍旧是历史上的一个难解之谜。对于拓跋弘的死法各种史书上有着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被冯太后派人毒杀的,也有的说是被逼自杀的,还有的说是被诱入宫中囚禁后秘密处死的。这样的说法子啊当时流传很

  • 尔朱荣为什么没有先除去元子攸?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古代,南北朝

    尔朱荣为什么没有先除去元子攸?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北魏权臣尔朱荣是南北朝史上最野心勃勃的人物之一,后人甚至把他和东汉末年的曹操向比较,称其为北魏力挽狂澜的人物。然而他效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的操作并没有成功,还没来得及篡夺皇位,便被孝庄帝元子攸和北魏大臣联手刺杀了

  • 薛仁贵到底是怎么引发天山乱局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薛仁贵到底是怎么引发天山乱局的?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在薛仁贵的故事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三箭定天山”的传说,这个传说不但在薛家将的系列故事中被广为流传,在史书上也有记载。由于两唐书中对薛仁贵参与征讨铁勒九部之战没有详细的记载,因此对于他到底是如何定天山的一直众说纷纭。很多人

  • 程咬金讨伐西突厥时为什么消极作战?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程咬金讨伐西突厥时为什么消极作战?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在隋唐系列故事中,程咬金是非常有趣的角色。他表面上看来是浑人莽夫,作战勇猛而不懂得战争谋略,但实际上却是有这个各种小聪明和机智。这种反差极大的性格,让这个角色很受欢迎。历史上的程咬金与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很大的不同,但

  • 姜维原本就是曹魏这边的 姜维为什么到死都没有回魏国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姜维,曹魏

    还不了解:姜维和曹魏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姜维本来是魏国人,为什么至死不回魏国?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姜维不得已投降了诸葛亮。后来受到诸葛亮重用,在蜀汉慢慢站稳脚跟,最后还成为了蜀汉军事第一人,主导北伐十一次。他本来是魏国人,为什么甘心效忠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