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代“道藏”名称各异,“道藏”两字并不是唯一选项
从陈国符的《道藏源流考》来看,古代官方编订道书的名称其实有很多的,
南北朝时期陆修静《三洞经书》、孟法师《玉纬七部》、还有《太上众经目》、《三十六部尊经目》、《玄都观经目》、王延《三洞珠囊经目》;
隋代有《众经目录》;
唐代有尹文操《玉纬经目》、《一切道经音义》、《三洞琼纲》、神隐子《三洞经》;
宋代有王钦若《宝文统录》、张君房《大宋天宫宝藏》、以及《万寿道藏》;
金代有《大金玄都宝藏》;
元代有《大元玄都宝藏》;
明代编有《道藏》。之后就再没有编过。
目前只有明代《道藏》基本完整地保存并流传下来,最近一百多年来在学术界的引领下逐渐获得了一定神圣性(现在已有学者呼吁道教研究要进入后道藏时代了)。其实,古代官方编修的道藏,有叫宝藏,有叫三洞,“道藏”只是其中的一个名称。
2、古代地方的道经集合也可称为“道藏”
从古代看,有些地方道书集合也可以称之为道藏。
张君房《云笈七签》有个序言,他说太清宫有道藏经论碑,又说录取苏州旧道藏经文千余卷,越州、台州旧道藏经文各千余卷,这就是说,地方道藏也可以把它称之为道藏。
《茅山志》内也称自己所藏的道书为《三茅道藏》。
3、现代学者编辑的道书集成也使用了“道藏”二字
李德范编:《敦煌道藏》,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1999年出版。
龚鹏程、陈廖安主编,《中华续道藏初辑》,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版。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一是历代编修的道藏,用道藏之名的其实并不多,二是地方道藏之名称使用,其实并不是指编修的新道藏,而是指一大批道书的集合,就可以使用道藏的名称。所以道藏的名称历代以来使用还是较为随意的,并没有谁是有特别的专利权的。也没有说一定要官修或帝王赐名才可以使用。
就宋初在杭州三次编撰道藏的情况来看,一般来说,是能者居之。第一次的负责人徐铉、王禹偁,第二次的王钦若,第三次的张君房,都是当时著名的道教学者及官员,而不是道士。当然,也有道士主持编撰道藏的,比如明《道藏》就是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负责编修的。所以历代以来,编修道藏是能者居之,大多是道教学者与道士们合作的成果。
就当今来看,道藏的编修是一项学术性很强的工作,《中华道藏》虽然是前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任主编,但主要工作是由王卡教授带领一大批学者来做的。《中华续道藏》的编撰,同样是请道教学者来主持,目前是四川大学詹石窗教授作总体规划。
《东方道藏》也是由国内著名的大学机构——浙江大学主持编撰,并得到了中国相关道教团体的大力支持,比如香港道教联合会、台湾道教联合会等。
承担国家项目更多的是一种责任。
[var1]